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日本遗孤
中国作家刘国强在其文学著作《日本遗孤》中关于日本遗孤有以下描述:“他们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他们既是中国人,也是日本人。他们处在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成为一段被人们遗弃的历史。战争和侵略令他们成为漂泊异乡的孤儿。”
关于日本遗孤的定义,学者众说纷纭。《方正县向日本移民问题的社会学研究》[5]中,将日本遗孤定义为“日本战败后,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战争灾难受害者中的特殊群体——日本遗孤》[6]将日本遗孤定义为“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大陆的日本人。”《战后日本遗孤称谓考》[7]中提到,“中国把日本因战败遗弃在中国东北的孤儿称为日本残留孤儿,或者称为日本遗孤,而在日本却称其为中国残留孤儿”。
日本方面,1981年日本政府首次正式把这些被遗弃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称为“在中国残留的日本人”。日本厚生劳动省将那些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退和遣返期间被中国人收养的未满十三岁的日本人定义为遗孤,但将那些十三岁以上为了生存或自愿进入东北家庭的日本女性,视为自愿留在东北的残留妇女并取消其日本国籍,不列入援助回国对象。直到1993年,才将遗孤和残留妇女一同视为归国援助对象,统称为“残留日本人”。
本书的研究主要沿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方定义,把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撤退和遣返期间,滞留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收养的未满十三岁的日本人定义为日本遗孤。
二、遗孤二代
本书中的遗孤二代指的是日本遗孤的第一代子女,更为准确的称法应为日本遗孤第二代,但为了表述简洁而统一简称。一方面来看,遗孤二代也是移民二代,被认为是连接移民社会和主流社会的桥梁,具有“他们的移民父母那一代被忽视了的挑战、超越境线的潜在力;[8]另一方面,遗孤二代的父母作为日本移民侵略和弃民政策的直接产物,与普通移民存在着许多差异,这对遗孤二代子女的生活方式、知识文化和自我认同等多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日本遗孤养父母
日本遗孤养父母即日本遗孤在华生活时的中国人养父母,在日本遗孤返回日本之后,其养父母们大都继续留在中国生活。自日本战败后,善良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收留了日本遗孤,由此建立了日本遗孤与其在华养父母的特殊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掀起了日本遗孤回国寻亲的热潮。日本遗孤一方面面临着与养父母的情感分离,另一方面面临着日本与中国的家庭文化差异。关注日本遗孤在华养父母的价值,既能表达对中华民族善良品质和博大胸怀的崇高敬意,也能为中日关系友好发展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