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

认真工作,意味着勤奋,意味着是对工作始终抱有诚实的态度。

我们从心底品尝到的真正的快乐,就在工作之中。对工作漫不经心,而想从娱乐和兴趣中寻求快乐,结果可能会有一时的快感,但决不会获得真正的喜悦。

如果不能从占人生比重最大的工作中获取充实感,那么,我们必将感到空虚和不足。

只有在认真努力、埋头苦干并有所成就时,我们才能体味到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真正的欢喜和快乐。

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向员工强调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重要性。此外,“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也是我一直强调的理念。在“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基础上,再加上“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祖所开示的“精进”就是“认真努力”之意

在佛教中,“开悟”一词的意义为“提高心性、完善人性、美化心灵”。换言之,只要完善人性、美化心灵,最终便能到达“开悟”的最高境界。至于开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祖则为众生开示了名为“精进”的法门。如果想开悟,就必须持续精进。

而所谓精进,便是指认真努力。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认真努力的好处不仅仅是得到相应的回报,还包括第二种效果——认真努力的态度能够完善人性、磨砺人格、美化心灵。

在禅宗寺院,云水僧要从事各种日常劳动——从准备斋饭,到打扫寺院和佛堂。这些劳动项目本身就是禅宗非常重视的修行手段。按照禅宗的思维,专心致志、认真努力、埋头苦干与禅定(通过坐禅而使自身的精神统一,从而进入精神主导的境界)是殊途同归的。

认真努力,指的是全身心投入某项工作的态度,而这种努力的态度能够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和人性。或许正因为如此,释迦牟尼佛祖才把“精进”作为修行的首要法门。

认真努力,是指全身心投入某项工作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完善人格和人性。或许正因为如此,释迦牟尼佛祖才把“精进”作为修行的首要法门。

人生的富足感源于自己的工作

在我们的世界里,尤其是制造业,有些人被称为“名家”或“达人”。他们正是因为倾其一生、埋头工作,所以才到达了那样的境界。如果努力不够,势必无法成为名家达人。

换言之,名家达人不仅专业水准高超,其心灵及精神状态也达到了非常崇高的境界。如果一个人只是能够制造出一流的物品,我们只能说他技艺精湛,还不能称其为名家。不仅技艺高超,还能把自身的心灵状态反映到精美的作品中,让人感动和触动。这样的人才算是名家达人。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只能通过认真努力、埋头苦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爱好和娱乐也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托词,一些人无法认真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把兴趣爱好作为替代品,试图从中获得喜悦。

只有埋头于本职工作,从中获得喜悦,才算得上是称职的企业家。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企业家都要以守护员工、家人和客户为己任,认真努力工作。这点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格

我曾经参加过由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CSIS)主办的以《领导力·创造性·价值观》为题的研讨会。当时CSIS的戴维特·阿布夏先生[戴维特·阿布夏先生曾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大使]对我说,他在看了我写的《新日本·新经营》(PHP研究所出版)一书的英文版For People and For Profit之后深受启发,所以打算以“领导者的资质”为主题,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于是便有了那场研讨会。我想在这里引用一下我当时在研讨会上的讲演内容。

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集团。小到社区、学术团体、志愿者团队,大到成员数亿的国家。在各集团中,都有引导集团发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者。

纵观人类历史,有的集团依靠领导者而发展壮大,有的集团却因为领导者而陷入悲惨命运。“集团的领导者左右着我们的命运”,我觉得这么说也不为过。

对于领导者的资质,中国明代的著名思想家吕新吾在他的政治学论著《呻吟语》中有所论述。书中说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也就是说,他认为领导者的首要资质是“具备时常深入思考事物本质的厚重性格”。

吕新吾还在《呻吟语》中提出“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换言之,头脑聪明、才能出众加上能言善辩,只能算是第三等资质。但综观如今时局,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许多只具备第三等资质的人(即只具备聪明才辩之人)被选为领导者。这类人才可以作为“能吏”而发挥作用,但他们究竟是否具备领导者应有的人格水准,就要打个问号了。

我认为,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颓废涣散,正是因为起用了这种只具备第三等资质的人当领导。为了建设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必须要起用具备吕新吾所说的“第一等资质”的人(即人格高尚者)来当领导。

然而,人格既非先天禀性,也非恒久之物,人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生来具备高尚人格,有的人则没有。就算生来人格高尚,但能够坚持一生不变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人格与人所处的周边环境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环境下,随着时间流逝,人格既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变化,也可能朝着坏的方向变化。

比方说,有的人原本谦虚努力,但一旦掌握权力,就变得傲慢自大,与原先判若两人。这种“晚节不保”的例子有很多。反之,有的人前半生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反社会者,但由于某种机缘而改过自新,在饱尝艰苦辛酸后,在晚年蜕变为人格高尚之人。既然人格是如此善变之物,就不能只通过一个人当时的人格水准来判断他是否适合当领导。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拔领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思考人格的形成过程以及完善人格的方法。

我认为,完善人格不能靠知识的习得,而要靠每天的劳动。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拼命努力工作,不但能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还能完善自身的人格。

在CSIS主办的那次研讨会上,我做了上述内容的演讲,最后以二宫尊德的例子作为总结。

我以前常说:“晚节不保之人甚多,而年轻人往往正义感强烈,因此要趁年轻时贯彻正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如果在年轻时经历艰难困苦,并通过努力工作形成了高尚人格,即便到了晚年,也不容易动摇和改变。我们应该把经历过这种人生洗礼的人格高尚者选为领导者。这便是我在华盛顿演讲的中心思想。

努力埋头工作对完善人格、拓展人生也起着关键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倡导大家在工作时要“认真努力,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