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儒家危矣!

自茹太素上奏重开科举后,顿时引起了朝臣们的热议,究其原因,朝臣们大多出身士绅之家,他们的家族权望,都要指着科举来延续,族中的青年才俊,都指着科举迈入仕途。

不少人抱有期待,但大多数人仍只持消极看法。

没办法,这件事并非没人干过,此前奏请重开科举的折子全都石沉大海,已说明了天子态度。

原本这事议个几天也该渐渐平息,可没想到第二天的朝会上,朱元璋随口一句话,又将科举推到风口浪尖。

“近来朝中政务懈怠,究其根本,官员人手不足,阙位甚多,咱有意重启科举,诸卿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

自洪武六年停开科举,到如今已近十载,十年之中,多少人苦苦期盼,终于等来今天。

读书人的地位就此恢复,家族后进又有晋升之途,士绅阶层又可借助入仕门途吸纳更多士人依附……

这其中的好处,数不胜数!

激动之下,不少文臣立马拱起手,颤声高呼:“陛下英明!”

更有人满含感激地看向茹太素,朝其连连点头。

原以为这回茹太素会撞了南墙,哪承想他才是匡扶士族的大英雄啊!

就在这满堂欢悦的气氛里,朱元璋抬了抬手,继续道:“重启科举固然重要,但诸位也莫要忘了,科举的目的是为我大明遴选人才。

然则当下科举只重书本,不看实践,选出的官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人如何能替咱治理地方,如何能替百姓谋福祉?”

冠冕堂皇的大话之后,朱元璋将脸一板,振声道:“因此,此次重启科举尚须改制!”

朝臣们刚刚还沉浸在激动里不能自已,这下子全都败下兴来。

好嘛,咱就说陛下哪会这么好心,敢情还藏着猫腻。

当下情况不明,众人也不好立时反驳。

终是茹太素站了出来,拱手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革?”

朱元璋微微扬首,振声道:“韩非子有云,宰相发于州郡,猛将起于卒伍。”

“为防止官员不食肉靡,自此次科举始,高中举子先不安排补阙官位,而是下发地方府县衙门,辅佐当地官员维持县治民生,待服满两年吏役,再根据表现择定官职。”

这一下子,满堂朝臣都惊了,这所谓的改制,竟是将高中士子下放去去地方官衙,给人家打下手。

这种事,满堂文臣哪能愿意?

一时间哄堂大乱,朝臣们议论纷纷,俱是摇头叹息。

说得好听是辅佐官员,说难听点,不就是刀笔小吏吗?

寒窗苦读多年,好容易高中科举,却还要去给别人看库房,编账册?

虽说官吏二字常连在一起,可这文吏和官老爷的区别比天还大。

一个是人上人,另一个则只是没有品级的办差役员,压根没多少社会地位。

“陛下如此变更,岂不折辱士人?”

“科举高中者皆是人中翘楚,岂能干那等繁琐卑贱的差事?”

“此事一传开,怕要为世人耻笑啊!”

官员中不乏儒坛宿老,本就以读书人自居,在他们看来,朱元璋如此折辱士子,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激愤之下,这些人终于将任不住,叹声埋怨起来。

哄乱之下,朱元璋冷声喝道:“怎么,诸位有意见吗?”

此言一出,众人终才从埋怨声中醒转,扭头看向台上。

御座之上,朱元璋冷眼威视,面色决然冷厉,他眼里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仿佛在喝骂在场:“谁人胆敢反驳!”

被这样冷厉目光威视,众人心神一凛,吓得赶忙低下了头,再不敢埋怨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一人敢站出来。

心中固然有太多不满,可此刻出头抱怨,那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再说当下情形,科举还没恢复呢,若真将皇帝逼急了,这科举之事又黄了,岂不更糟?

比起当两年刀笔小吏,当下没有科举的日子要更难熬些。

“哼!”

眼看殿内一片沉寂,朱元璋冷笑两声,继续道:“然则当下科举只重明经,不看其他学类,着实太过偏疏,如此选来的人才,对律令、经算等为官之道全然不通。

故此,咱欲仿效唐制,此后科举,除开设明经科外,还将开设明算、明法、广文等学科,进行分科取士,这样方能选出各类人才,为我朝堂所用,不过因明算、明法、广文等学科为新设,士子们不够熟悉,故此次科举定于洪武十八年,此后,三年一考,永为定例。”

这话一出,彻底惹起了轩然大波。

整个大殿哄闹起来,几乎所有文臣都在扼腕叫屈,大表不满。

如今满朝上下儒生当道,而这分科取士,于儒家而言可算是天灾大难。

先前去地方衙门锤炼尚能忍受,毕竟熬两年回来照样当官,可这分科取士则不同了,官位都叫那些偏门生员占了,我儒家士子不就凉了吗?

儒家这么多年维持独尊地位,靠的就是科举,现在这科举重器要分给其他学科,岂不在掘儒家的根?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礼部尚书刘仲质率先站了出来,反对道。

礼部主掌文礼教化,科举也在其范畴之内,这时候刘仲质这个尚书若不站出来,怕要被天下儒生骂死。

“有何不妥?”朱元璋冷冷的望着刘仲质问道。

“自古以来,儒学乃国之基石、社稷纲常,无论朝堂抑或民间,世人多受儒学熏教,方有当下朝堂稳定、人心思定。”

“若推行分科取士,怕会影响儒学推行,继而影响纲理伦常,坏我国朝根本啊!”

毕竟是礼部尚书,刘仲质一张嘴就是纲理伦常,可算是站到了道德至高点。

你朱元璋若是还想维持天下稳定,就不能妄自动摇儒家地位。

这话一出,众朝臣连连颔首,面露赞意。

显然,在场朝臣几乎都站到刘仲质这边,反对分科取士。

闻言,朱元璋的脸色已有些不善,微微瞋目,他冷冷一哼,继而瞪向刘仲质道:“照刘尚书说法,没了这科举,儒学就要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