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要的,不多
面对争执得面红耳赤的众人,魏正静静坐在军议大帐的末尾,神色平和,不动声色。
他看似漫不经心,只是随意地垂眸看着地面。
可实际上,双耳却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声响,各方抛出来的话语信息,精准无误地钻进他的脑海,一丝不漏。
这特殊的“技能”,得益于他后世做会议纪要的经历。
在那个信息纷杂、节奏紧凑的现代职场里,练就了这么一副能在嘈杂中迅速提炼关键内容的本事。
一场热热闹闹的军议,乍一看,不过是诸位将领各抒己见,为战事、为后勤、为奖惩争个高低长短,一时半会儿很难瞧出什么门道。
可这背后隐藏的,实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利益瓜分。
每一位将领身后都拉扯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团队。
身为将领,首当其冲的责任,自然是要为自家团队争取福利,多捞战功、多争物资,好让麾下的将领和士卒忠心耿耿。
前途也是钱途。
然而,到了他们这个层面,又绝非单打独斗就能成事的。
局势复杂多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单打独斗只会落得个孤立无援的下场,所以抱团取暖才是生存之道。
至于该怎么抱团,其中的趋向性可是大有讲究,关键就在于看彼此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出身背景,或是理念志向这些能将人心拉拢在一起的“黏合剂”。
魏正默默观察着,一边听着众人的争论,一边在心底把这些人对利益的诉求逐一梳理,再参照自己从前在史书典籍里、后世职场中学到的一些观点,细致入微地进行区分和验证。
试图从这纷繁复杂的局面里,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看清这军中势力的暗流涌动,也好为自己往后的行事,谋一个周全之策。
这其中,最大的势力就是荆州派系,其他派系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如外戚吴懿、吴班来说,虽身份尊贵,在军中也颇有威望,可真要论起根基与实力,比起荆州派还是差了一大截。
而益州本土派系,像是张翼、孟琰和杨戏这些将领,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正常的对峙局面下,他们根本不具备和荆州派掰手腕、叫板的实力,唯有盼着荆州派内部出现分裂,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或许才能瞅准时机,浑水摸鱼,从中谋取些许利益。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以杨仪为代表的南郡系,也就是荆州派的重要分支,行事风格却大为不同,表现得极为克制。
在各种关键议题的讨论上,并未像以往那般激进争取,反倒平和许多。
如此一来,外戚和益州派满心期待的“鹬蚌相争”局面并未出现,只能暗暗咂舌,无奈按捺下心底的盘算。
好在主持军议的胡济,为人处世还算公道,深知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性。
在这场关乎利益瓜分的讨论里,不管是战功评定、物资分配,还是后续的防务安排,他都尽可能一碗水端平,让各派都能从中有所分润。
所以,眼下众人看似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实则大多围绕些细枝末节的蝇头小利,并未触及深层的核心利益,不至于引发大的矛盾。
至于降将派的马岱和姜维,他俩在这场喧闹的军议里显得格外安静,甚少参与争吵。
个中缘由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本就是带着特殊身份投身大汉阵营的降将。
根基浅薄,人脉与势力远不及其他派系。
即便争得口干舌燥,也不会有人把他们的诉求当回事儿。
说白了,以他们目前的实力,连上桌争吵的资格都没有。
能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而不是回去等通知,已然是难得。
所以他俩默契十足,秉持着“给多少,要多少,只要不过分就行”的态度,默默等待着最终的安排。
很快,这场关乎众人命运与前程的功劳评定便尘埃落定。
最终确定的首功归属魏延,他在断后的时候斩获颇丰。
箕谷之战里又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威慑敌军,本就战功赫赫,获此殊荣,众人也心服口服。
紧随其后的是胡济,作为主事者,他统筹调度,稳定军心,让蜀军得以全身而退,功劳同样不可小觑。
接着是吴班,战场上他勇猛无畏,为诸多战役的胜利添砖加瓦。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外戚......
再之后便是杨仪,亲自断后欺骗司马懿,后勤安排,桩桩件件处理得妥妥当当,也当之无愧在功劳簿上占据一席之地……
魏正也凭借着识破司马懿伏兵之计,成功阻拦大军陷入绝境,名列其上。
而到了利益瓜分环节,更是一场精打细算的权衡。
魏延凭借首功,理所当然占了大头,获得了此次总缴获的一成半,仅仅次于要上缴给天子刘禅的两成。
在封侯一事上,魏延早已经是县侯,爵位再往上晋升,便是公了。
这一步跨度极大,而且有其他意思,所以当下不能企及。
所以,斟酌再三,他把这份功勋分润到了三个儿子身上。
其中,胡济拟定上表,要为魏正奏一个南乡县侯的爵位,另外,官职对应的是南乡县的相。
这一安排,实则是魏正与胡济私下商量后确定下来的。
按常理来讲,在自己的封地担任长官,是不合规矩的。
可魏正心里藏着自己的盘算,他一心想要打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只要当上自家封地的一把手,往后行事,就能避开诸多外在因素的无端干扰,而且封地内的产出,也无需再交税给旁人,自主权大大增加。
对于魏正这点小心思,胡济心里跟明镜一般,却并没有戳破。
在他看来,不过是区区一个山区小县,又地处与魏地接壤的边境,荒凉偏远,没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这场胜仗里,魏正帮了大忙,于情于理,自己都占了魏正很大的便宜,所以他略作思忖,便直接拍板定下此事。
如今大汉的权力重心在丞相府,这套封侯授官的流程,所谓上表,只是走个形式。
基本只要拿到丞相府的任命文书,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去赴任了。
与之相反,天子刘禅即便有心任命某个官职,还得费一番周折,先争取到丞相府首肯,待丞相府点头同意,才能盖上大印,诏令正式下达。
......
把司马懿围困于箕谷之后,奏报是第一时间就传到成都的。
刘禅在思忖后,最终做出决断,令蒋琬率领宿卫诸营即刻北上,意图为前线提供支援,稳固战局。
一时间,成都城内兵马嘶鸣,粮草辎重被紧急征调、整顿,到处是一派忙碌又紧张的景象。
谁承想,这边兵马粮草才刚刚整顿好,前线大捷的奏报就如旋风般接踵而至。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朝堂众人的反应精彩各异,大多是满脸的不可置信,仿佛听闻了天方夜谭。
蒋琬更是坐不住了,当下亲身入宫奏报。
然而,众人还没等从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中回过神,商量出个子丑寅卯,表功的奏报就又到了。
刘禅接过表功奏报,展卷一看,顿时龙颜大悦,朝堂之上,对前方将士好一番夸赞,言语间满是欣慰与自豪。
可谁能料到,一回宫,踏入寝宫门槛,他便怒从心头起,抬手狠狠摔了一个杯子,惊得侍奉的太监宫女们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
紧接着,刘禅先是前往永乐宫。
随后宣召蒋琬、董允、李福、向宠四人进宫。
当四下里无人的时候,他面色阴沉,在殿内来回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