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忍住!给新手爸爸一点点时间和耐心
第一章 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
“疯爸”养育金句:
·别停止进化。做父母和工作、生活一样,始终不能停止改变和进化。
·完成好过完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即刻行动,逐渐完美。
·养育,是一场父母和孩子彼此“驯化”的过程。
·只有放下身段、亲力亲为,才能和孩子产生真正的连接。
如果你问一位妈妈“如何看待‘爸爸带娃’”,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个大大的白眼,还有随之而来的种种吐槽——“爸爸带娃?活着就好!”“没有危险的时候,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不怕他不带,就怕他乱带”。除了妈妈对爸爸带娃的嫌弃,各种社交媒体上也经常流传爸爸带娃的惊险场面,什么挂娃上墙、洗脸式喂饭、抽风式哄睡……各种奇奇怪怪的画风轮番展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我很想为各位当爹的说两句好话,改变爸爸们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的不着调的形象。我为此在“疯狂爸比”直播间和很多对育儿颇有心得的奶爸们对话,几十场直播对话下来,发现爸爸们在带娃这件事上不靠谱的传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也难怪妈妈们对家里的“队友”失望。
●不靠谱宝爸带娃图鉴
爸爸们在育儿方面有两种最受诟病的类型。一种是“动力不足型”,他们认为,妈妈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男人只要偶尔搭把手就算尽责。这种“帮忙”的心态,使很多爸爸在带娃过程中敷衍了事,他们心情好时就陪娃玩一会儿,一旦出了什么麻烦,就只会找孩子妈妈收拾烂摊子。
另一种是“有心无力”型,他们想参与育儿,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做到或没有坚持,各种“坑娃视频”的主角往往就是这类爸爸。
虽然想参与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但因为性别角色、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加上缺乏带娃经验,他们在带娃过程中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对孩子照顾不到位。这些行为落在妈妈眼里,她们就会担心爸爸成为孩子身边的“定时炸弹”,不但要防着孩子“作妖”,还要盯着爸爸不要“出幺蛾子”,实在是累身更累心。
我每次在直播间提起这个话题时,妈妈们大多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嗤之以鼻。曾经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虽然上班很累,但每次让老公看孩子,都是带娃十分钟,骂他半小时,把孩子单独交给他带,我实在放心不下。”
妈妈们难以理解,为什么爸爸们的带娃思路会如此跑偏。久而久之,她们便干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边抱怨“男人不会带孩子”“让他做还不如我自己做”,一边将爸爸们驱赶到孩子的安全范围之外。
但,事实如何,爸爸带娃真的如此不靠谱吗?
●爸爸说:我不是天生的“猪队友”
有人说,妈妈之所以在带孩子方面有天赋,是因为怀孕和生育使女性分泌激素,产生了一系列身体变化,从而使她们与孩子之间形成了“同频交流”,而爸爸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所以无法达到像妈妈一样的育儿水准。
不可否认,妈妈在察觉孩子的需求方面,确实有一种超强的直觉力。即便在外人看来孩子发出的只是毫无意义的呢喃声或一模一样的哭声,妈妈也能从中寻出细微的差别,并迅速与孩子建立起交流的频道,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渴了、饿了,什么时候累了、困了,甚至能预测到危险的出现。在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妈妈与孩子之间这种神奇的情感连接,经常让我叹为观止。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女性天生就适合带孩子。养育孩子,也绝不是每个女性天生就会的技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男性在为人父之后,身体也会发生变化,包括激素水平的提升和大脑的改变,会慢慢地建立自己的“育儿脑”,形成与妈妈大脑相同的认知和情感模式。
·大脑的重塑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则报告显示,男女两性的大脑内都存在“育儿网络”。在实验中,科研人员挑选了89名新生儿父母,让他们观看包含其子女影像的视频,同时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带娃的妈妈在观看视频时,其脑内的杏仁核区域[1]会自动启动;不带娃的爸爸,只有颞下沟区域[2]启动;而带娃的爸爸,居然这两个神经区域都显示了高度活跃状态!
也就是说,即使不经历怀孕与分娩过程,只要用心带娃,爸爸也能开启大脑的育儿网络,拥有像妈妈一样的对孩子的敏感度!
·激素的改变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古尔德通过一项研究发现,当男性成为父亲后,会经历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比如,在孩子出生之前的几周,男性的皮质醇和睪固酮通常会下降;孩子出生之后,新生儿爸爸体内的雌激素、催产素、催乳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激素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促使男性更有动力参与育儿。
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在孩子出生之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已经在身体上做好了成为父母的准备。只不过,妈妈可以通过孕期和分娩时的激素波动,自动激活大脑的育儿网络,而爸爸则需要通过照料婴儿的“实战体验”来获得这些生理特质。
从以上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爸爸来说,激活大脑内育儿网络的程度,与直接照顾子女花费时间的总长度呈正相关性。
记得我家大宝友友刚出生时,我只是体重增长了一些,对“爸爸”这一身份还没有完全适应,更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每天只会看着他呵呵傻笑。直到渐渐参与照顾孩子时,我才真正和他产生了情感上的连接。
以前,我听到孩子哭就会崩溃。记得友友一岁半左右时,有一次,正在酣睡的我被他的哭声惊醒,这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吼了孩子,还扬言要把孩子扔出去。现在想来,我当时真是愚蠢至极。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大宝“可怕的两岁”提前来了。再后来,听多了哭闹声,我也慢慢习惯了,甚至对大宝的哭声产生了“免疫”。友友两岁多的时候,我达到了可以一边抱着他,一边腾出手在写字桌前工作的境界。由于经常被友友突如其来的哭闹“驯化”,我渐渐可以识别他的哭声所表达的需求:饿了?困了?穿多了?烦躁了?积食了?我还自得其乐曰:“一技在手,养育不愁!”除了“听声辨需”的技能,我照顾孩子的其他技能也与日俱增,给孩子换尿布、洗澡、按摩、拍嗝,甚至理发等都不在话下。
如果有哪位爸爸还认为自己“天生不会带孩子”“不知道怎么照顾婴儿”,那么,我用自己的实际经验证实:专业带娃,爸爸也能胜任,甚至可以速成。如果没有做到,那只能证明一件事:你从来没有深度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
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只是被赋予了一个爸爸的身份,通过亲自参与带娃,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已经当上爸爸了!面对这个小小的、软乎乎的婴儿,我能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想去照顾他、保护他。完成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我大概用了三个月时间。
带娃在户外玩耍时,我经常受到注目。透过邻居们的眼神,我知道,那些妈妈们、老人们心里想的不是“看这爸爸,真没出息,就知道带孩子”;相反,她们投来的是羡慕的目光,我猜她们心里想的是“真羡慕有这样的爸爸呀!能让妈妈和家里的老人多些时间休息”“我们家要是有这样的老公、女婿或儿子该多好呀”!
告诉各位妈妈,在我的身边,认真陪伴孩子的爸爸已经越来越多了,他们出现在小区里、婴儿游泳馆里、公园的小路上、运动场上。我不是个例,今天的爸爸们,已经不是家里最没用的育儿“物品”,他们在养育孩子方面的潜力,加上体力、情绪等方面的优势,可能会让他们比妈妈带娃更有天赋。
●被中断的进化之路
既然爸爸们在带娃这件事上如此天赋异禀,为何在我们身边却很少看到合格的奶爸呢?是他们的大脑构造格外独特,无法进化出“育儿模式”,还是工作太忙,以致无法分心?
我也曾就这一问题在直播间进行讨论。本来打算好好“批判”一下这些不负责任的父亲,但一番讨论下来,我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大多数新手爸爸还是很有责任感的,之所以不够给力,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不是不想做,是不知如何做。
爸爸:“孩子哭了,我该怎么做呢?”
妈妈:“什么都不会,还是我来吧!”
……
爸爸(失落):“孩子的事插不上手,我只管好好工作挣钱就好。”
如果说妈妈在育儿方面是天资聪慧的优等生,那么爸爸则像开蒙较晚的小学生,在进入父母角色时,总是比妈妈慢上几拍:要么不知道如何下手,站在旁边束手无策,要么就越帮越忙,做了还不如不做。
如果妈妈在此时大包大揽,爸爸没有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就会慢慢被排挤出育儿队伍。
第二,不做不错,多做多错。
爸爸:“我带孩子出去玩吧!”
妈妈:“天气预报下午降温,你是不是傻!”
……
爸爸(生气):“干活还挨骂,早知道我就不说了。”
相信很多爸爸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非常想好好表现一下,但刚一尝试,就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挫败感油然而生。有时甚至什么都没做,话刚出口,就遭到熟手妈妈无情的否定和嘲笑。
这些打击与斥责,无形中剥夺了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同时也中断了他们的大脑开启育儿网络的进程。
第三,育儿思路不一致,没有话语权。
爸爸:“孩子勇敢一点儿!试一试!”
妈妈:“太危险了!不能这么做!”
爸爸:“孩子自己玩得很高兴。”
妈妈:“你光顾自己玩手机,一点儿都不管孩子!”
……
爸爸(沉默):“既然我说什么都没用,不如躲远一点儿。”
由于妈妈对爸爸带娃的不信任,很多新手爸爸在家里总是被嫌弃,完全没有发言权。这让他们觉得避免冲突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参与、不发声。
久而久之,爸爸在育儿的步调上就与妈妈渐行渐远,他们宁愿在公司加班,也不愿意插手育儿事务。等到妈妈精力不够,想让爸爸帮忙时,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恶性循环便产生了;曾经充满热情的爸爸,也就变成妈妈口中那个懒惰、逃避、不负责任、不靠谱的人。
完成好过完美!
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忙碌的妈妈和一个被闲置的爸爸,是非常糟糕的组合。要想扭转这一局势,就从现在开始,激活爸爸们的大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