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3章 东京保卫战(五)

800多年后,中国将发生一次大的疫情,史书上会有明确的记载。

这次疫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因为之前都没有遇到过,所以一时间引起民众的恐慌。

此时在上海抗疫前线,一名感染科主任张医生要求在国家危急之际,“优秀的先上,没有讨价还价”。

张医生的观点和李纲的观点是不是有共通之处?

此时,李纲希望白时中等人履职的要求戳到了宰执们的肺管子了,白时中气得在皇帝面前风度也不要了,厉声到:“为什么你不能出战”(毕沅《续资治通鉴》:“时中厉声曰:‘李纲莫能出战否’”)?

李纲说到:“我去带兵抗击金军入侵不是不可以,只是人微官卑,不能够服众”(毕沅《续资治通鉴》:“纲曰:‘陛下不以臣为懦,傥使治军,愿以死报;第人微官卑,恐不足以镇服士卒’”)。

赵桓问:“宰执里面还有空缺的职位吗?”

赵野回答到:“尚书右丞有空缺”(毕沅《续资治通鉴》:“帝问执政有何阙,赵野以尚书右丞对”)。

尚书右丞原先是宇文粹中担着,现在金军过了黄河,太上皇赵佶慌慌张张连夜跑去安徽了,蔡京、童贯等人是重要随行人员。

宇文粹中是蔡京的外甥女婿,蔡京当然会关照自家人,所以给宇文粹中任命了一个行宫副使者,一起逃去安徽了。行宫正使者是蔡京的儿子蔡攸(《宋史》:“道君皇帝东巡,以领枢密院事蔡攸为行宫使,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副之”)。

平时大家抢着做官,大难来临,全部做鸟兽散。

就这样,李纲被临时任命为尚书右丞,连升两级(毕沅《续资治通鉴》:“庚午,以兵部侍郎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同知枢密院李棁副之,聂山为随军转运使”)。

官帽给了,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没进宰执之前,可以推脱不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现在进了宰执序列,那就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

如何打好东京保卫战?

领导支持是关键。

但赵桓这个领导还在犹豫。

志大才疏是其通病。做了皇帝,既想效仿先祖干出一番惊天动的伟业,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却又不足。

赵桓一直居深宫,并没有经历民间的疾苦,自身也没有艰难困苦的体验,做太子时一直战战兢兢怕惹是非,最终因为金军入侵意外得到了做皇帝的机会。

性格懦弱意志不坚定是其最大弊端,也是赵桓为什么会被贴上志大才疏标签的原因之一(《宋史》:“帝至于是,盖亦巽懦而不知义者欤”)。

赵桓刚封了李纲尚书右丞的职务准备抗金,内侍王孝竭边上一忽悠,赵桓居然又信心动摇,准备跑了。

王孝竭当然是从为赵桓安全的角度来劝说的,大概的意思是皇后和太子都已经离开皇宫避难了,朝中许多重臣也走了,陛下在这里非常的不安全,还是到相对安全的陕西比较妥帖,况且那里有朝廷的精锐—西军(毕沅《续资治通鉴》:“帝意颇回,而内侍王孝竭从旁奏曰:‘中宫、国公已行,陛下岂可留此!’帝色变,降榻曰:‘卿等毋执,朕将亲往陕西,起兵以复都城,决不可留此’”)。

领导人如果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那是绝对做不好事情的。

底下的人肯定是要拍他马屁的,说的话都是顺着他的心思来的。

所以领导人脑子里面一定要有一根弦:这样做对国家是不是有利?会不会损害百姓的利益?

如果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要看到是不是对维护统治有利?

这就需要一点逆反思维,前面提到的宋仁宗赵祯、宣仁太后高滔滔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赵佶、赵桓父子做得非常不好。

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朝廷、百姓之上,自己的喜怒哀乐高过天。

他们都非常爱惜自己的性命,但最终还是怕什么来什么,丢了性命丢了江山。

隋炀帝杨广、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基本都是这样。

李纲知道赵桓又要跑,跪在地上死谏。

刚好赵桓的叔叔燕王赵俣、越王赵偲过来,他们也支持李纲死守的建议,赵桓才回心转意(毕沅《续资治通鉴》:“帝意颇回,而内侍王孝竭从旁奏曰:‘中宫、国公已行,陛下岂可留此!’帝色变,降榻曰:‘卿等毋执,朕将亲往陕西,起兵以复都城,决不可留此!’纲泣拜俯伏,以死请。会燕、越二王至,亦以固守为然,帝意稍定,即取纸,书‘可回’二字,用宝,俾中使追还中宫、国公”)。

到了凌晨,住在尚书省的李纲突然听说赵桓又准备在天亮时刻逃跑,只能又跑去劝谏。

遇到这样的懦弱的领导真是头疼啊。

这次赵桓想走的意愿似乎更坚决一些。

李纲没有办法,知道要说动领导,必须从领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什么祖宗社稷、民族大义、百姓安危都不是让领导心动的理由。

赵桓只关心自己安危。

李纲说,根据线报,金军南下速度很快,估计今天上午就能抵达东京。陛下出行人员众多,必定速度缓慢,怎么能比得上金军的盔甲骑兵?

现在最佳的方案就是靠着东京坚固的城墙死守,等待勤王兵马的到来(毕沅《续资治通鉴》:“纲出,与殿帅王宗濋等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今复戒行,何也?六军之父母妻子,皆在都城,岂肯舍去,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且敌骑已逼,彼知乘舆之去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赵桓一听有道理,只得下命令暂停(毕沅《续资治通鉴》:“帝感悟,始命辍行”)。

果然要说服领导,还是需要从领导关注的点入手啊。

李纲一看时机成熟,趁热打铁让赵桓下了一道圣旨,明确如果还有人敢说撤离的,定斩不赦(毕沅《续资治通鉴》:“纲传旨语左右曰:‘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因出传旨,禁卫皆拜伏呼万岁”)。

慈不掌兵,仁不从政。

特殊时期,就要用特殊手段。

李纲深知此理。

领导的支持搞定了,接下来就面临着如何抗敌?

情况其实和王禀的太原差不多。

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其次是战术层面的,最后是保障层面的。

思想层面,主要领导的思想统一了,那将士们呢?

李纲请示赵桓出面慰问前线战士。

赵桓同意。

于是一个名场面来临:正在宣德门一线抓紧进行防御工事修筑的将士们得到通知,暂时放下手中工作,过一会有重要领导要来,做好迎接准备。

不久,赵桓御驾亲临,来到将士中间询问备战情况。将士深受感动。

李纲和吴敏准备了一些誓言来烘托气氛,比如:将士们,金狗马上就要来侵略我们的家园,屠杀我们的亲人,你们愿意受他们的欺负吗?

你们愿意自己的妻女被金狗奸淫,父子被金狗杀害,家园被金狗侵占吗?

你们愿意跟着陛下一起誓死保卫我们的家园吗?

……

大战之前,士气很重要。

下面的将士被鼓动地热血沸腾,以震天的怒吼宣誓着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

场面让人热泪盈眶(李纲《靖康传信录》:“复入劝上御楼以见将士,上可之。驾登宣德门,宰执、百官、将士班楼前起居,上临阑干久之,复降步辇,劳问将士。余与吴敏撰数十语,叙金人犯顺、欲危宗社,决策固守、各令勉励之意,俾阁门官宣读。每读一句,将士声诺。须臾,六军皆感泣流涕”)

思想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就是防守战术问题。

对这个问题,李纲也很有办法。

先是组建东京保卫战临时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大晟府(赵佶时候设立的掌管音乐事务的衙门),李纲任总指挥,马军都指挥使曹曚为副指挥,并给予李纲战时灵活处置人事、财事等的权力(毕沅《续资治通鉴》:“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副之,置司于大晟府,辟置官属,赐银钱各百万,朝议、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诰宣贴三千道,许便宜从事”)。

不要小看这个权利下放,这是赵桓对李纲极大的支持。

因为按照惯例,军机事务的主管衙门是枢密院,只有枢密院才有权负责京城士兵的“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而且也有很复杂的程序要求,比如相关事项先要到门下省审覆、再到中书省命词(《宋史》:“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紥。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覆。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覆。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臣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

现在这些权利全部赋予了李纲的临时指挥部,而且程序全部简化,可以“便宜从事”。

为了更进一步支持李纲,赵桓甚至改组了中央决策机构,不支持李纲工作的太宰白时中被罢免,支持李纲工作的吴敏进入班子,直接掌管了枢密院,便于枢密院与李纲的临时指挥部能更好地协作配合(李纲《靖康传信录》:“白时中罢相,以李邦彦为太宰,张邦昌为少宰,吴敏知枢密院事,赵野为门下侍郎”)。

此时的赵桓倾尽全力支持李纲。

李纲也在没日没夜的工作,尽可能谋划周全。

首先是督促各地抓紧前来勤王(毕沅《续资治通鉴》:“遣使督诸路勤王兵入援”)。

其次抓紧时间进行守城部署。

李纲将外城、内城的城门和街道划分成网格,每个网格落实具体的将领和士兵,这样就将守卫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个人头上。

出了事,谁也跑不了。

带兵打仗,要注意严管厚爱,但严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蔡京、童贯浸淫了20多年的官场、军队,早已腐烂透顶,没有什么战斗力,现在大战在即,严格的军纪就显得异常重要。

畏敌不前者,杀;

扰乱军心者,杀;

不执行命令贻误战机者,杀;

未经许可丢失阵地者,杀……

在严格残酷的军纪面前,所有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李纲又将从官、宗室、武臣、贵人、大小使臣均编入网格,进一步激励士气(李纲《靖康传信录》:“自车驾御楼之后,方治都城四壁守具。以百步法分兵备御,每壁用正兵二千余人,而保甲、居民、厢军之属不与焉。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坐、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凡防守之具,无不备。四壁各有从官、宗室、武臣为提举官,诸门皆有中贵人、大小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