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正德皇帝朱厚照(二)
【父亲明孝宗留下的家底便在朱厚照荒淫无度的折腾下渐渐亏空,社稷开始动荡起来。
以谢迁为首的文官集团急得联名上书规劝正德皇帝“以天下为己任“下旨严惩“八虎“。哪知,朱厚照并不为所动,依旧不理只管醉心于“玩“中。实在把他逼急了,便采取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措施:
准允谢迁等人辞官,认可太监张永之说,诛杀了刘瑾,却又宠信江彬、钱宁等佞臣……
由此,朱厚照便在佞臣的支持下,继续奔跑在贪玩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还迎来了更刺激的新鲜“玩“法。
公元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率四万精兵入侵,朱厚照要玩打仗,两军对垒那多惬意。由此,朱厚照金口一开,根本不在乎朝堂上什么前车之鉴的建议,当即率十万军队“御驾亲征“。
说来也巧。不知道这是幸运抑或天意,还是他确有军事才能。朱厚照率军进入战场后,不仅亲自上阵斩杀了一名敌将,还一鼓作气击退了蒙古大军。
明史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皇帝朱厚照第二次奔逃出关,来到前线阳和,相较于第一次奔逃(没成功)纯属寻求刺激新鲜所不同的是,此次出关,他除了寻求刺激新鲜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会一会闻名已久的宿敌——鞑靼小王子。
他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定了俸禄和级别,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到阳和后,他即刻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开始着手部署军事布防,一切准备就绪后,枕戈待旦,静待小王子的到来。
十月,鞑靼如期而来,首领小王子率领5万精锐骑兵,向大同进犯,得到消息后,朱厚照异常兴奋,他终于可以一尝先祖横刀立马、挥斥方遒的滋味了,此时,他早已褪去了那贪玩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副久经沙场、运筹帷幄的将军本色,在下属的一片狐疑中,开始调兵遣将。
敌军进犯后,朱厚照决定采用添油战术,先是命令大同总兵王勋即刻北上,主动迎敌,对此,王总兵也是只能苦笑,自己本来就是兵力微弱、势单力薄,能守住就不错了,还要主动进攻,无异于自找死路,可皇命难违,忐忑不安的王总兵还是如期北上。
北上的王勋部队在应州如期遭遇鞑靼军队,应州之战正式打响。战斗伊始,王勋率手上仅有的部队发起猛烈攻击,反复冲杀,明军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成功使小王子对战局做出了错误判断,他误以为遇到的是明军主力,不敢轻举妄动,转而以守代攻。
而明军在小王子的迟疑中终于等到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到来,第二天,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也趁着大雾,绕过鞑靼军队,成功与大部队会合,明军实力得到极大加强。
看到明军陆续赶来的部队,小王子大呼上当,同时他也正确地意识到,明军依然实力不足,因此,他下令部队将明军团团包围,并亲自指挥猛攻,明军再次陷入苦战,损失惨重,就这样,鞑靼猛攻,明军死守,战局进入胶着状态,对此,深在包围圈内的王勋也是无可奈何,该来的部队也来了,战局还是得不到改观,照此下去,还是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
可王总兵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照的部署此时才刚刚完成,他秘密部署的最后一支军队——张永、魏彬、张忠所率领的军队也正式集结完毕,如约到来。部队集结后,朱厚照即刻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到达应州后,部队未做片刻休息,即刻投入战斗,成功将被包围的王勋救出,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三路大军会合后,明军实力达到顶峰,兵力也达到了5万左右,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
第二天,决战正式开始,明军首先玩命地冲锋,鞑靼军队殊死抵抗,双方近十万兵力你来我往、来回冲杀,朱厚照确实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战场上,他亲自督战,来回奔走,为战士们加油鼓劲,在皇帝的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个个以一敌百,反复冲杀,始终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战斗打到下午,鞑靼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小王子只能绝望地撤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明史称“应州大捷”。
但是!!!重点来了!
明史记载,这次战斗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要知道,交战双方近10万人,都是真刀真枪、短兵相接,并且殊死拼杀了一整天,虽然具体伤亡多少人,我们已无从得知,但记载上双方死亡还不足百人,这是严重违背常理的。
另外,根据《明史鞑靼列传》记载,对此次战役造成的结果做出了表述:“……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久经沙场、能征善战、兵强马壮的鞑靼小王子,竟然因为在一次战役中损失了五十二人,就久久不敢深入进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他具体损失了多少人我们也已无法具体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此次战役中必定损失惨重,才导致曾经不可一世的他“……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也间接佐证了史料关于阵亡人数记载的严重失实。
那么为什么历史会这么记载呢?对此后人的猜测是:史官篡改历史!刻意对正德皇帝抹黑!
在大臣们看来,做皇帝就得有做皇帝的样,即便你什么事都不干,那也得规规矩矩地在朝中按时上下班、按时接见大臣,这才是做皇帝该有的样子,可朱厚照先生生来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墨守成规的规矩,他需要的是新鲜与刺激,这就必然会导致大臣与皇帝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朱厚照此次奔逃出关,更是触碰到了大臣们的底线,平时贪玩顽劣一点也就算了,作为皇帝,竟然不与大臣们商量,就偷偷跑出去打仗,成何体统!这让大臣们感觉受到了极大的欺骗感,也对他们那并不脆弱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是私愤。
再加上此时距离“土木堡之变”的发生还不足百年,正统年间的那幕悲剧还历历在目,皇帝这样冒冒失失地去和敌人打仗,万一有个闪失,再发生一次正德版的“土木堡之变”,太后怎么办?国家怎么办?这是公愤。
虽然朱厚照在此次战役当中凭着他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获得了大胜,使鞑靼小王子“……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但正是基于这样的私愤和公愤,使得当时的史官们在补录这部分史料时,刻意歪曲事实,将此次战役描绘成是一次一个顽劣成性、不理国事的皇帝所主导的一次军事恶作剧,战果平平,还劳民伤财,朱厚照昏庸无能、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可惜,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记录的战争阵亡人数与战争所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剧烈矛盾早就将他们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