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陆记3:美洲文明的毁灭与美利坚的崛起(近代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
向西!向西!

沧海茫茫,并没有多少故事,哥伦布航海日志前几天记载的,都是每天航行了多少里格这类的数据。船队的条件很艰苦,只有船长和领航员才享有一间狭小的舱房,其他的水手们不要说房间,连固定的铺位都没有,睡觉时只能把自己捆绑在船上某处,以防在颠簸中跌下海去。转眼之间,一个半月过去了,海上生活是单调的,没有陆地,当年奥德修斯曾遇到过的塞壬和卡吕普索这些海洋女妖们,这次也没露面来活跃气氛,漫无目的的航行让船队士气低落。哥伦布不得不每天瞒报航程,尽量使他的船员们觉得,自己和故土离得还不算太远。

到了9月14日,船队收获了重大利好消息,两只鹡鸰鸟造访了“尼尼亚”号。“何事鹡鸰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作为一种生活在近海的鸟,鹡鸰的出现说明近处必有陆地,整个船队为此欢欣鼓舞,就如同诺亚在方舟里看见鸽子飞回来一样高兴。随后的一星期里,船队又接连看见了鹈鹕、鲣鸟、海燕,还越来越频繁地捞到水藻和小螃蟹,这都表明附近有陆地或岛屿存在。“品塔”号的舰长马丁·阿隆索·平松建议停下来在附近搜索岛屿,但哥伦布志不在此,他对平松说,重中之重是尽快找到亚洲,至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岛屿,“我们可以返航的时候再研究它们”。哥伦布下令他的船队全速向西,再向西。

9月23日,大西洋上巨浪滔天,让水手们惊惧不已,纷纷埋怨船长将他们引入险境,哥伦布则趁机抒怀:“这样雄伟的浪涛是冲我来的,当年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走到红海边上,正当疲惫的犹太人开始抱怨时,红海就突然掀起了这样的巨浪,就和今天的情况一样。”

到了10月10日,还是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船员们的身心都已快接近临界点,哥伦布只能每天在甲板上久久长跪,祈求上帝的佑助,鼓起余勇给水手们做思想工作。

果然,就在次日入夜之后,船队的命运迎来了转机。22时左右,“品塔”号的瞭望哨罗德里戈·德·特里亚纳报告,他看见远方似有火光跳动,随后哥伦布也从他的坐船“圣玛丽亚” 号上隐约看见了忽明忽暗的光亮,联想到当天白天曾捞起过有明显加工痕迹的木棒和木板,哥伦布确信他们要找的有人类居住的陆地近在咫尺。他召集全船水手到甲板上集合,齐唱《圣母颂》鼓舞士气,又拿出一件在当时极为珍贵的丝绸上衣,宣布将奖励给第一个发现陆地的人。其实当时在海上漂了两个多月,水手们都渴望尽早登陆,无须重赏,人皆勇夫。大家各显其能,寻找陆地可能的方位,到了次日凌晨2时,前方两里格之外,陆地的轮廓已依稀可辨,船队收起风帆,小心翼翼地靠将上去。

1492年10月12日凌晨5时,欧洲人终于踏上了大西洋彼岸的土地,换上盛装的哥伦布和平松兄弟打着王旗和十字旗,乘着武装登陆艇,共享了这一荣誉。这是这群远航水手的一小步,但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从一个时代迈进另一个时代的一大步。

全体登陆人员在海滩上列队,竖起十字架,哥伦布宣示对该岛的主权,并叫大家做见证人。当他念诵冗长的誓词时,这个岛上居住了不知多少代的岛民们闻声赶来,惊异地看着这些自封为新主人的不速之客。

自从15万年前走出非洲分道扬镳后,人类分居东西半球的两支,终于重逢了。在哥伦布的笔下,此次会晤是这样的:

我想到他们是将要被拯救的人,为了表明我们没有敌意,我们解除了武装,用仁慈和关爱使他们感到一定要皈依我们的圣教。他们中有些人得到我们赠送的几顶红色小帽和玻璃珠,非常开心,将我们视为朋友,他们带着鹦鹉、成团的棉线、梭镖游到我们的船上,换取我们的玻璃珠和铃铛等物品,他们把他们所有的物品都拿来了,将这些尽数送给我们……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全都如刚出娘胎般一丝不挂,看上去都不超过三十岁,非常健壮、漂亮,五官秀美。他们长着浓密的黑发,前边的头发仅及眉毛,背后则披散着从没修剪过的几绺长发,有的人把身体染成红色、黑色或白色,但他们的真实肤色不黑也不白,颜色正合适……他们都没有带武器,甚至也没见过武器,当我们把剑递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用手去接剑刃,结果因此受伤。由于没有铁,他们的长矛只是些削尖的木棒,有的绑着鱼骨……他们非常机灵,很快就学会了我们的话,而且他们没有信仰,使他们皈依基督教看来并非难事,无疑,他们是当仆人的好坯子……他们的岛上除了鹦鹉没有其他动物,我把他们中的六个人留在船上,准备带回去供陛下观察。

哥伦布将这个岛屿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并非今萨尔瓦多共和国),即今天的度假天堂巴哈马群岛,哥伦布首次踏上的这个小岛,现在被叫作瓜纳哈尼岛,而在当时,哥伦布却固执地认为他到达的就是日本的某个岛——只是没想到“日本人”竟长得这么帅。发现了地图上未经标明的新岛屿固然令人兴奋,但从这些岛上并没能搜刮到他最最热切期待的黄金,这难免有些美中不足。从那些岛民口中哥伦布得知附近还有更大的岛屿和陆地,他认为那就是中国或印度,又满怀希望地去淘金。两个多月间,他的船队航遍了今天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地,见识了白薯、玉米、烟草等欧洲人闻所未闻的作物,但黄金并没有出现。而由于坚信这片陆地就是印度(哥伦布当时没发现古巴是个岛屿),他把当地人称为“印度人”。这个谬误一直延续到今天,哥伦布到达的加勒比诸岛,现在还被叫作西印度群岛,至于和印度没半点关系的新大陆原住民,我们也只是将其译作“印第安人”来加以区别。

再说哥伦布,在这个被他认为是印度的地区转到了年底。其间除了雄奇秀丽的异域风光,收获并不多,他们热望的黄金尤少,只用廉价物品从土著那里“交换”到了一点点——那已是后者的全部。当然,欧洲人还从“印度人”口中听到了点关于大陆黄金国的只言片语,但这些捕风捉影的情报,并不比他们此前在欧洲听到的那些更有参考价值。而哥伦布的旗舰“圣玛丽亚” 号也不慎触礁损毁了,他不得不把船长室转移到“尼尼亚” 号上。

1493年1月4日,哥伦布留下约40名船员,在据说出产黄金的埃斯帕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即今海地岛)建设殖民地,寻找金矿,他自己和其他船员带着发现的喜悦和寻金未遂的些许怅惘扬帆归航。一路无话。3月4日,仅剩的两艘船先后抵达里斯本港口;3月15日,又在航程的起点巴洛斯靠岸。这趟往返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旅行至此告一段落,前后历时7个月零12天。

4月,西班牙王室在巴塞罗那为凯旋的远征军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哥伦布从大洋那边带回来的6名印第安人组成了第一方阵,这些不着丝缕遍体文身的怪客,其拉风程度比今天的行为艺术家尤有过之。此外还有鹦鹉、貘等珍禽异兽,以及欧洲人从没见过的各种热带果蔬,这些稀罕玩意使得整个仪式就像一个博览会。

然而,当人们的目光落在哥伦布的水手们拿着的一个小匣子上时,所有的这一切都失去了光彩,那里面盛着的恰恰不是什么新奇对象,反倒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黄金。

“这是从黄金国带回来的一点样品,在那里,金子俯拾皆是。”哥伦布如此宣称。这动听的说辞和炫目的金属光泽,使得天堂的幻象刹那间清晰地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这些虔诚的基督徒们马上对《新约·提摩太前书》里的“万恶之源”五体投地。金子就象征召令,让欧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跨海淘金的大军之中,不管风吹浪打,不惜背井离乡,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这股狂热后来甚至上升为西班牙的国家战略,堂而皇之地写在费迪南国王的圣谕中:“占有黄金!无论是以极富人情味的巧取,还是甘冒一切风险的豪夺,总之,必须占有黄金!”

后来的航海家们逐渐发现,他们来到的并不是哥伦布所宣称的印度或日本,而是一片真正的全新大陆。当哥伦布还执着于他的观点时,他的意大利老乡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于1499年老实不客气地用自己的名字为新大陆冠名:Americus。这个名字几经演变,成了今天的America,亚美利加,或曰美利坚。而“哥伦布”则只能屈尊,作为美国一些城市的名字,比如俄亥俄州的首府。

好在历史对哥伦布个人来说还算是公平的,是他而不是亚美利哥,被后人作为“新大陆的发现者”铭记。并且多年之后,当人们谈及哥伦布的发现时,为之赋予了太多的伟大意义。诚然,这趟旅行不但连通了新旧两个世界,也划分了新旧两个时代,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已无须多言,但不能不看到,后来这一切“伟大”的原始动力,是对黄金的贪念。

关于哥伦布的身世以及早年生活,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记载,且都缺乏确凿证据,一般认为他是热那亚人。一些零散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哥伦布之前,北欧、非洲的航海者也可能曾横渡大西洋到过美洲,基本能确定的是11世纪时北欧的维京人曾到过格陵兰岛以及纽芬兰群岛,并一度建立定居点。此外,也有迹象表明可能有零星的来自东亚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地区的人,曾在哥伦布之前通过太平洋方向到达过中美洲或南美洲北部。但这些事件对东西半球交流的影响,都不及哥伦布的航行。

脚注

1里格≈5.5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