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调理气机,匠心独运
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相表里,互相影响,其运化腐熟功能正常,升降相宜,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或内伤七情,或他脏影响等,损伤脾胃,则百病丛生。善理脾胃者,要根据不同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岭南名老中医经验丰富,其调理之法匠心独运。在临证实践中,沈炎南教授根据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在调补脾胃方中必用运脾理滞之品,以调畅气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性重浊黏滞,易损伤脾阳,故《温病论》曰:“湿胜则阳微。”脾胃一伤,水津不布,亦生内湿。何炎燊教授认为,治脾虚之病,不能专事补益,必须细察其有无兼湿,然后权衡虚实,孰为主次,两兼治之。《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主疏泄失常可导致脾失健运;脾失健运,气滞湿阻,亦可影响肝气疏泄,两者相互影响,故治脾胃病可从肝论治。何老认为胃病脉弦者,每有胁痛、肠鸣、呕恶、气撑至咽、心烦易怒等症,均是肝木横逆克脾土之象,此时治胃勿忘疏肝。梁乃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常从肝论治,认为调肝理气乃通用之法。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若脾胃虚衰,当补益脾胃,使之健运。属气虚者,补之太过,反而可导致气机壅滞、阴阳失衡;属阴虚者,补阴太过,反而伤及阳气,故临证补益脾胃,切忌“呆补”“纯补”,法当补中兼“运”,寓补于“运”中。临床上脾胃学说运用广泛,并不局限于脾胃疾病,梁剑波教授认为临床各科但有脾胃见症,即从调理脾胃入手,认为“异病同治”,采用隔一隔二之治法,如以肝病为例,根据心为脾之母,补脾即以护肝,可谓独运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