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关于严羽的行踪,朱霞《严羽传》仅提到他曾经“避地江、楚”。张文勋同志在《严羽》中指出:“严羽一生,大概多半是在家乡隐居,其间,也曾到外地客游。从他的诗歌中可知,宋理宗绍定三年(即庚寅年)左右,他因逃避农民起义的风暴,跑到江西一带过了两三年漂泊生活。”他还指出:严羽到过江西南昌(即豫章城)、临川、浔阳等地。
从严羽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还可以考知:早在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之前,严羽就到过庐陵(今江西吉安)。《沧浪吟卷》中有《秋日庐陵送杜子野摄钟陵纠掾》一诗,杜子野即杜耒,于1227年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李福杀害。由此足证:严羽早在1227年前就在庐陵一带居住过。《沧浪吟卷》中的《游临江慧力寺》、《樟树镇醉后题》等诗,可能即写于这个期间。临江和樟树,今都属江西清江。严羽由家乡邵武去庐陵,如溯赣江上行,势必取道于此。
严羽《行子吟》云:“忆昔客游初,结交重豪迈。高冠湛卢剑,志若轻四海。白首悔前图,蹉跎天一隅。寒冬剑门道,失路空踟蹰。……”从这首诗可以察知:严羽早年曾客游异乡;晚年又到过四川。其《梦中作》云:“少小尚奇节,无意缚珪组。远游江湖间,登高屡怀古……”说明他早在“少小”之时就已远游他方了。
严羽早年除客游庐陵已如上述外,还到过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其《送戴式之归天台歌》云:“我亦扁舟向吴、越”,即可佐证,从《三衢邂逅周月船论心数日临分赋此二首》,可知他到过衢州(今浙江衢县);从《钱塘潮歌送吴子才赴礼部》描绘的景象看,说明严羽必亲眼见过钱塘潮的壮观;从《再送赖成之出都》,可知他在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居住过;从《吴江春望》、 《吴中送友归豫章》,可察知他的行踪曾及于苏州一带;从《送崔九过丹阳郡上荆门省亲》、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可推测他曾亲历过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的长江两岸。当然,严羽游吴、越不仅限于早年,他壮年、晚年时都再去过。如《再送赖成之出都》有“江海悠悠白发新”句,即可知此诗是他晚年居临安时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严羽曾经和好友吴会卿一道参加过解扬州围的战斗。他在《剑歌行赠吴会卿》中写道:“去年从君杀强敌,举鞭直解扬州围。”扬州围,指的是叛将李全兵围扬州,时在1230年冬。次年正月,赵范、赵葵率部力战,终解扬州之围,李全败死。严羽参加过解扬州之围,仅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他绝不是一味脱离现实、不问世事的隐士,而是有过壮烈抱负并曾见诸行动的爱国者。
严羽还到过荆、楚、湘(今湖北、湖南)一带。《沧浪吟卷》中可确知写于荆湖地区的诗篇很多,如《别客》、 《楚江晚思》、 《闻笛》、《酬友人》等皆是,这里不一一缕举。
严羽到四川应在1238年南宋军队收复成都之后;并极可能是在1242年冬余玠帅川123之后。余玠乃福建崇安人,严羽以乡谊前往干谒他是完全可能的。这时,南宋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已暂告停止,严羽已五十岁左右。他自然是满怀着报国热忱去四川的,但从《行子吟》所写“白首悔前图,蹉跎天一隅。寒冬剑门道,失路空踟蹰”看,说明严羽此时的际遇也不很顺利。另有一篇《蜀女怨》云:
几时离月峡?五见紫兰凋。塞雁随魂断,江花逐泪飘。沙头南北客,京口去来潮。日日无消息,空登万里桥。
说明诗人到过成都(万里桥在成都);而且诗人很可能是以蜀女自况,叙说他入川已五年,竟无日不思念远在天一隅的家乡。
严羽仿古乐府写了不少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如《出塞行》:
将军救朔边,都护上祁连。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连营当太白,吹角动长天。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
还有《关山月》 “今夜关山月”、 《塞下》 “鞍马连年出”、《羽林郎》“貂帽狐裘塞北装”、《闺怨》 “欲作辽阳梦”、 《塞下曲》 “一身远客逐戎旌”、 《塞下曲》 “玉关西去更无春”、《从军行》 “朔风嘶马动”。以上这些诗篇里提到的地域,如朔边、祁连、六郡、三河、太白、卢龙、大漠、天山、塞北、辽阳、碛西、玉关、青海、雁门等,当时都已沦为蒙古贵族的统治区,严羽压根儿不可能去到那里。严羽只不过依传统的手法,用乐府旧题仿古拟作而已。但其中一些篇章,很可能即写于四川。严羽极可能到过利州西北(今甘、陕南部)前线,亲眼见过或亲耳听过许多边塞情事。否则,就很难设想他竟能那么传神而又具体地勾勒出河、陇一带的风光!
严羽一生的行踪自然远不止限于上述地区,但仅凭我们从他的诗歌作品中所察知的他的踪迹,就几乎遍及南宋统治区的大半。这说明严羽绝不是如有些同志所想象的那样终生隐逸;他的诗歌也不是果真像镜花水月那样缥缈不可捉摸。但这些已越出本文的范围,只好俟他日另写专文进一步阐述了。
(原载《文史哲》198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