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青岛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岛保税港区发展嬗变之路

王怀岳

王怀岳:1999年12月任青岛保税区管委主任,2014年1月任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

2008年,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青岛的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许多方面都亟须打破瓶颈,整合各方力量,提升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层次。在这个大背景下,9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保税港区,这是全国唯一由“区(保税区)、园(保税物流园)、港(邻近港口)”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从建设青岛保税区发展到保税港区,如今正努力奋斗,向着建立自由贸易区迈进,这些都得益于保税区人“自强不息、激情创业”的精神、“勇于开拓、持续创新”的坚定信念、“敢打敢拼、永不言弃”的干部队伍。

艰难起步 探索改革前进

青岛保税区申请成立之时,正处于全国沿海开放城市纷纷争取成立保税区的热潮期。时任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抢抓机遇,亲自部署和推动,于1992年获得国家批准,设立了青岛保税区。

当时保税区是改革开放的新兴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特别是90年代中期,国家政策正进行战略性调整,再加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使刚刚设立而正处在探索阶段的青岛保税区面临严峻考验。一度发展停滞,保税区被称为荒废了土地、荒废了功能、荒废了政策的“三荒区”。1999年,青岛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落到全国15个保税区的末位,仅为上海保税区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区内长青草,牛羊吃得好,厂房盖半边,企业往外跑”。苦撑了7年的青岛保税区面临被国家摘牌的尴尬境地,处在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青岛保税港区

1999年底,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税区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运作”的重大决定,并安排我到青岛保税区工作。到任后发现,保税区工作人员包括司机在内只有29个人,可谓是要钱没钱、要车没车、要人没人,7年中未提拔一个干部,有的工作人员心灰意冷。我认为,解决发展首要的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现保税区的绝地重生。我首先抓了“四个理顺”,即理顺思路、理顺体制、理顺关系、理顺情绪,下大力气解决思想僵化、观念滞后、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等一系列制约保税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外援就自己动手,没有经费就多方筹措,没有政策就积极争取。带领队伍北上南下到先进保税区学经验找差距。在当时几乎一切从零开始的情况下,确立了“一年有起色、两年有突破、三年进入全国先进保税区行列”的奋斗目标。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即完善基础设施,清理荒草垃圾,整理半拉子工程;调整运行机制,面向全国招纳贤才;健全服务机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入区经营;转变招商策略,主动出击,用足政策,设立驻外招商代表;实施空间发展、增值发展、立体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现代国际物流、国际商展、跨国采购、服务贸易及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

我们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在用人机制上,打破编制界限,实行全员聘任制;在人员管理上,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行“黄牌制”和“待岗制”,层层签订军令状,破釜沉舟,不留后路,把每位职工推到“背水一战”的境地。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顿,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这些措施有效地激活了全区的整个工作局面。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当年就摆脱了落后局面,各项经济指标跃居全国15个保税区第八位。

创新发展 试点区港联动

进入新世纪后,青岛保税区步入发展快车道。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各项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五项经济指标均实现过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保税区第六位。2002年,开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相继建成了韩国贵金属加工园、橡胶加工中心、香港工业园、国际建材自由贸易城、国际商品展示中心等一批重点园区,特别是贵金属加工产业形成“南有深圳沙头角,北有青岛保税区”的发展格局,经济实力跃升到全国保税区的第五位,跻身于先进保税区行列。

摘掉了落后的帽子,只是完成了发展目标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深化对外开放要求,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更高定位、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青岛保税区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趋向上与国际化接轨,在发展目标上向更加开放的前沿迈进,创新发展。

新世纪初,青岛保税区刚刚进入良性运转时,我们就已经开始考虑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当时由于没有自由贸易港政策,中国北方港口的集装箱80%到日韩中转,仅中转装卸费一项,每年就流失数亿美元。当青岛前湾港还在建设中时,我们便开始研究世界各国自由贸易港区的性质和作用,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战略设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海关总署的高度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此设立应急课题,开启了我国保税区转型发展的理论研讨。我曾专门就此课题在《求是》2002年第10期上发表文章《中国保税区:新地位 新功能 新作为》,对中国保税区如何发挥更大的体制创新和示范辐射作用,如何向与国际接轨的、更加开放的自由贸易区转型过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就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青岛保税区确立了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再到自由贸易港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我区于2002和2003年先后两次发起并承办了关于中国保税区未来发展的研讨会,在会上率先提出“保税港区”的概念和发展理论,认为保税港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一理论得到国家领导重视。在2003年举办的中国保税区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暨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到会发表主题演讲。他明确提出了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发展方向,具体确立了“三步走”的路径,即实施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型。会议期间,成思危副委员长说:“青岛保税区进步不小,条件不错,前景乐观。”

2004年,国家批复部分保税港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青岛凭借自身的跨越发展及理论优势成为全国第二个试点区域。2005年3月29日,海关总署正式批准《青岛“港区联动”试点方案》,青岛保税区“区港联动”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5年8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青岛区港联动试点项目——青岛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同年11月11日,面积1平方公里的青岛保税物流园区也通过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开始封关运营,青岛口岸“区港联动”由此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岛保税港区码头作业区

风雨兼程 圆梦保税港区

2005年国家首次批复设立保税港区,青岛保税区虽携理论之优势,却未能与上海同期获批。2006年,由于缺乏国家战略支持及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又与第二轮获批失之交臂。但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寻求创新的突破口。

2007年,经过积极争取和多方推动,并三次优化方案,力避与其他申办城市同质化竞争,适时提出了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道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以“区、园、港”整合升级发展,最具自由贸易港区试点优势的“青岛模式”,得到海关总署及各部委的一致认可与积极支持,被国家部委称为“科学发展模式”。海关总署指出,这种形式符合保税区转型发展的方向,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2008年9月7日,具有“区、园、港”整合特色的面积为9.72平方公里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设立。2009年9月1日,青岛保税港区(一期)顺利通过国家十一个部委的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营。

由保税区向保税港区转型发展的过程,是我们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进一步跃升的过程。当时,对于建设保税港区这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每走一步都得创新,每走一步都要承担风险和付出代价,对每一项国家的有关政策都需要去认真研究、努力争取和积极推动。在最后攻坚阶段,我们的一位女副主任克服身怀六甲、行动不便的困难,后来甚至放弃产假,奔波在各个部委,做汇报、跟进度。一位主任助理一连40多天没回家,而因过度劳累复发胰腺炎,口舌长疮,连饭都无法下咽。一位局长为了搞好规划调整,有一天加班到凌晨,在回家的路上突遭抢劫,身负重伤。最令我痛心的是两位同志在加班过程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一幕幕由汗水、泪水和血水交融的情景,见证了青岛保税港区的成长之路,也每时每刻感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说,青岛保税港区的申办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探索与不懈争取的奋斗史。

阔步前行 继续创业之路

梦圆保税港区,我们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站在新的起点上,致力于全面发展,多头并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继续着创业之路。

2010年11月1日,青岛保税港区一期封关区域全面运营。同年并深入实施联动战略,正式签约启动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功能区。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正式实施,为促进海陆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青岛保税港区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政策功能区的发展定位。

2012年3月,国家批准青岛保税港区为中国国际酒水进出口贸易产业总部基地,根据规划,将投资200亿元,用3年时间使青岛保税港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一幅“世界知名品牌500家,酒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元”的高端外贸图景。5月,青岛保税港区二期封关区域正式开关运营,南北港区实现互联互通,规划中的21个集装箱、杂货泊位全部享受保税港区政策,进一步推动了青岛港由“单一装卸港”向“复合增值港”的转型。青岛保税港区继续向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的目标阔步迈进,11月6日,又成功争取到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政策落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青岛保税港区确定了“总体规划、近远期结合、分期建设”的思路,将先后完成2个汽车专用泊位、8万平方米汽车堆场、1.1万平方米检验检测场站、海关查验区、汽车检测线、信息化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等重点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2013年5月31日,青岛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顺利通过国家联合验收组的正式验收。7月8日,口岸正式启动。

在建设保税港区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就是向自由贸易港转型。2013年5月20日,保税港区向市政府呈报了《关于试点建设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的请示》;5月28日,请示件经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6月16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来我区视察调研,随后出面向李克强总理提报了《关于在山东青岛试点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议》。7月10日,李克强总理作重要批示,使我区申办工作获得了国家决策层面的有力支持。与此同时,省、市相关领导均对申报工作进行了高层推动,并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为争取尽快获批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8日,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确定成立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申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我区为申报推进工作主体和载体。12月16日,起草完成自由贸易区总体运行方案初稿,其内容涵盖投资、贸易、航运、区域联动、监管创新、金融创新等六个方面120余条措施。

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了保税港区发展建设规划,规划总面积达到65.73平方公里。形成了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汽车物流园区和功能拓展区等“四种政策、五个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青岛保税港区作为港口经济新引擎、政策功能富集区、对外开放最前沿、优质资源集中地、要素流通大通道,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先后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企业到区内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3家。青岛保税港区在全国和全省创造出众多闪亮名片: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青岛经济成就突出贡献奖,在全国保税区率先提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发展思路,率先通过国际环境管理、国际质量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项体系认证的保税区,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全国首家获得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组织文化示范基地,山东省投资强度最密集、单位面积产出率最高区域,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山东省首个投资无费区、全程代理服务区。目前青岛保税港区已成为青岛、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龙头和全面提升青岛、山东乃至整个沿黄流域九省区开放水平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