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思想名著导读书目

《尚书》:前两千五百年的政治思想结晶

【典籍概述】

一 《尚书》之成书

《尚书》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及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原称《书》,汉代改称为《尚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汉人何以将《书》称为《尚书》,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尚”是遵从的意思,《尚书》是“人们所遵从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通“上”,“上”是代表君上的意思,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汉代孔安国以为,“尚”是上古的意思,《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此说为多数人接受,成为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很难考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这部书是由孔子编纂的,共一百篇。但这种说法自宋代开始就遭到怀疑,从而形成了两种意见:一是坚持《尚书》为孔子所删定,二是认为孔子并没有删定《尚书》。现在一般认为,《尚书》中最早的文献大约写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上半叶,《尚书》固定版本的出现大约始于战国。

二 今古文《尚书》

《尚书》在历史上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版本,对《尚书》的研究也有今古文之分和真伪之争。秦始皇焚书时,《尚书》也在被禁之列,民间私藏的先秦古文《尚书》大都被烧毁。汉初,原秦朝博士伏生传《尚书》二十八篇,因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故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期,鲁恭王刘余拆孔子旧宅,从孔壁中发现了用蝌蚪文(古文)写成的《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孔子后代孔安国校读整理,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但却一直未被官府重视,又无人传授,不久就亡佚了。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zé——作者注,下同不赘)突然向朝廷献上孔安国的《尚书传》和《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其中除三十三篇(梅赜从原先的二十八篇中析出五篇)与《今文尚书》大致相同外,另外多出了二十五篇。梅本《尚书》出现后,很快就被朝廷立为官学,到了唐代,更是被官方奉为经典,居于正统地位。南宋初年,学者吴棫(yù)开始怀疑梅氏《尚书》为伪作,后来朱熹也怀疑其为伪书。明清时期,许多学者继续攻击梅本《尚书》,最后经过梅鷟(zhuó)、阎若璩(qú)、惠栋等人的考证,确定梅本所多出来的二十五篇为魏、晋时期的伪作,被称为《伪古文尚书》。

现在通行的清代《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梅氏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共五十八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其中《孔安国序》和《孔传》是伪造的,另外二十五篇伪造的篇目为: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huǐ)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áo)、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属于《今文尚书》的二十八篇篇目为: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róng)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伏生曾用这些篇在齐、鲁之间传授门徒,经过数传形成西汉的《尚书》学三家,即欧阳高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和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都立于学官。三家所教的是伏生二十八篇和民间所献的伪《太誓》,共二十九篇(欧阳氏本《盘庚》分三篇成三十一篇)。由于伏生所藏之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所写,为区别新出现的“古文”本,遂称为《今文尚书》,这三家便称为“今文三家”。汉末把欧阳氏的《尚书》刻入《熹平石经》,用以统一文字的分歧。

三 《尚书》的内容

二十八篇《今文尚书》的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帝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按时间顺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个部分。《虞书》二篇所记为上古尧舜时期的历史传说,《尧典》记叙了尧舜的事迹与政绩,《皋陶谟》记录了虞舜与禹、皋陶等人在一次会议上的政治对话。《夏书》二篇所记为夏代初期之事,《禹贡》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及治水后全国的地理状况,《甘誓》为夏王启征讨诸侯有扈氏时的誓师之辞。《商书》五篇,《汤誓》为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盘庚》为盘庚迁都于殷之际对臣民的训话,其余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是记载商代后期的一些史事。《周书》的内容最为宏富,共十九篇,主要记录了周灭商的过程、周人对商人征服与统治的史实以及周朝的一部分档案资料,是《尚书》的精华之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三篇为春秋诸侯国的史料,《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为战国时编写的古史资料。

《尚书》的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典,是对圣王重要史实和言论的追述,如《尧典》。谟,谋议,是对君臣谋略的记录,如《皋陶谟》。训,是记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教戒的文告,如《大诰》《酒诰》。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作战誓词,如《汤誓》《牧誓》《秦誓》等。此外,还有以人名为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命篇的,如《禹贡》《洪范》。

四 《尚书》的影响

《尚书》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将其奉为“五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用《尚书》作为教材来教育弟子。自汉代被立为官学以后,《尚书》更是备受人们尊崇,成为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是整个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

《庄子·天下篇》说:“《书》以道事。”《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这些都是说《尚书》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先王的事迹,与政治有极大的关联。通观《尚书》全书内容,这些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因此,可以说《尚书》是一部记录先王政治活动的“政书”。《尚书》作为我国“政书”之祖,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型塑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而且是华夏文明思想、理论、概念的渊薮。如《尚书》开篇的《尧典》首节就提出了“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思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大禹谟》中所提出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诀,是构建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明代心学的真正源头;《洪范》中的“五行”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石;《尚书》中“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等核心思想为后来儒家所继承发展,成为“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德威兼施”“宽猛相济”政治哲学的基础和蓝本。

五 《尚书》的史料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学名著,保存了虞、夏、商、周几个时代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风俗文化等许多珍贵史料。如《尧典》记载了尧舜禅让之事,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些重要的历史情况;《禹贡》详细记载了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和脉络、物产的分布、土壤性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牧誓》中“时甲子昧爽”可与利簋(guǐ)所铭“武王征商唯甲子朝”互证,从而以历法推演克商之时,是确定商周断代的重要依据;《吕刑》记述了西周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刑律条目及一般的司法制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刑法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看,《尚书》记言叙事,具有“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的编纂特色,开启了先秦史传文献的“记言”体式,且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生成产生了一定影响,是中国古代传统史书体裁的发端,在历史编纂学中具有开宗明义的地位。另外,《尚书》还铸就了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中国传统史学中最有特色和价值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历史忧患意识”等,都可以从《尚书》中找到源头。

六 《尚书》的文体

《尚书》所包括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不仅是我国文告、会议记录等文体的滥觞,而且还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尚书》整体的文章体裁当属于散文。据《左传》等书记载,在三皇五帝时代,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档案”文献,但这些在《尚书》之前的书失传很久,在《汉书·艺文志》也不见著录,其体裁内容早已无从知晓。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虽有记事,但因受到篇幅的限制,叙事大都直陈其事,少有修饰,没有篇章规模,只能是我国记事散文的萌芽。《尚书》中的《盘庚》记录了盘庚迁都于殷的三次训话,全文中心突出,议中夹叙,有生动的比喻,富于感情色彩。《周书》中的《无逸》《召诰》等篇,在对殷商统治经验总结时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较为完整的论说文。《顾命》记叙周成王之死和周康王即位的经过,记叙具体而有层次,是《尚书》中较为典型的叙事散文。《尚书》中许多篇章记言叙事,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尚书》真正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奏章之文,都明显受到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昭策”“章表”“奏议”“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溯源到《尚书》。此外,《尚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古义虽“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却反映出殷商时代的语言特点,是研究我国上古语言学的珍贵材料。

《尚书》的参考书有伪《孔安国传》本十三卷,有相台本及翻刻本。唐孔颖达《正义》本二十卷,有《十三经注疏》本。宋蔡沈《书集传》本六卷,有明监本《五经》通行本。顾颉刚和刘起釪的《尚书校释译论》集其成,二〇〇五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文本选读】

无逸

【解题】 《无逸》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旧传是周公归政时所作。武王姬发死后,嗣子成王年幼,于是暂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摄政,等天下平定,东都建成后,周公便将政权归还给了成王。本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教导,要他知道“稼穑之艰难”,不要贪图安逸,牢记前代败亡的教训,敬德保民。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1〕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2〕相小人,厥(jué)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3〕,否则〔4〕侮厥〔5〕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1〕“君子”二句: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

〔2〕小人之依:庶民内心的苦衷,依指隐情。

〔3〕“乃谚”二句:一个人由于贪图享乐,粗野不恭,以至于到欺骗虚夸。

〔4〕否则:即丕则,“大大地”意思。

〔5〕侮厥:欺侮、轻视。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1〕自度,治民〔2〕祗(zhī)惧〔3〕,不敢荒宁。〔4〕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yuán jì)小人。〔5〕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6〕其惟不言,言乃雍〔7〕。不敢荒宁,嘉靖殷邦。〔8〕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9〕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guān)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10〕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11〕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12〕

〔1〕“昔在殷王”句:殷王祖乙(一说是太戊)严肃地对待他的王位,能敬畏上天托付给殷王朝的大命。

〔2〕自度治民:用诚信来约束自己,治理人民。

〔3〕祗惧:祗,敬。很小心地对待一切事务。

〔4〕荒宁:荒废政事,以图安逸。

〔5〕“高宗”句:高宗即殷王朝第十一世贤王武丁,他在位时是殷王朝最隆盛的时代。本句是说,高宗幼时在外面有过一段较久的劳动生活,与庶民有较密切的生活接触。

〔6〕“作其即位”句:武丁即位之初,怀着满腔的诚信,态度上却很沉默,三年都不大讲话。

〔7〕雍:和悦。

〔8〕嘉靖殷邦:武丁善于安定殷商的天下。

〔9〕武丁欲废祖庚,立祖甲为帝,祖甲认为这样不合理,于是逃到民间,做了很长时间的小民。

〔10〕耽乐:过度放纵享乐。

〔11〕罔或克寿:没有人能长寿。

〔12〕“或”之后的年数均指在位年数。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1〕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2〕徽柔懿(yì)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3〕自朝至于日中昃(zè),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4〕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5〕文王受命惟中身〔6〕,厥享国五十年。

〔1〕克自抑畏:恭慎自抑,敬畏天命。

〔2〕“文王”句:周文王顺序治事,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

〔3〕“徽柔懿恭”三句:文王内心仁厚,深美谦恭,使百姓和睦、安定,施德恩惠及于鳏寡。“鲜”作“于”解。

〔4〕“自朝至于”四句:从早晨到中午,到太阳偏西,一直都在和谐万民,而没时间吃饭。

〔5〕庶邦惟正之供:不敢使众国只是进献赋税,供他享乐。

〔6〕惟中身:周文王九十七岁而终,四十七岁即位,即举全数五十为中身。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1〕于观、于逸、于游、于田〔2〕,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3〕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qiān)。〔4〕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5〕

〔1〕淫:纵恣无节制。

〔2〕田:亦作“畋”,指猎取禽兽的田猎行为。

〔3〕“无皇”句:更不要去说这样的话:这次就尽情享乐,下不为例。“皇”作“况”,解为益。

〔4〕“乃非民数”句:放肆享乐的行为,不是老百姓所赞成的,也不是上天所喜爱的,这种人就有罪过了。

〔5〕“无若殷王”二句:不要像殷纣王那样陷于迷乱,在酗酒情况下做出种种恶行。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1〕,民无或胥诪(zhōu)张为幻。”〔2〕此厥不听,人乃训之〔3〕,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4〕民否则厥心违怨〔5〕,否则厥口诅祝。〔6〕

〔1〕“古之人”三句:古代的明君良臣,还能以做人的正道互相劝导、爱护和教诲。

〔2〕诪张为幻、诳骗诈惑。

〔3〕人乃训之:君王不听,大臣就顺着他的意思去办。训作顺从解。

〔4〕“乃变乱”二句:指变乱先王的政法,起先是小的,渐渐地原则性大法也要改变了。

〔5〕厥心违怨:心里怨恨。

〔6〕诅祝:诅咒。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1〕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lì)汝。”〔2〕则皇自敬德。〔3〕厥愆〔4〕,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chì)不敢〔5〕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bì)〔6〕,不宽绰厥心〔7〕,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8〕

〔1〕迪哲:明智。

〔2〕怨汝詈汝:怨你骂你。

〔3〕皇自敬德:更加敬慎自己的德行修养。皇:通“况”,作“益”解。

〔4〕愆:过错。

〔5〕不啻不敢:不但不敢。

〔6〕“则若时”二句:真的如此,就不会去想为君之道。

〔7〕不宽绰厥心:不能放开心怀,宽宏大量。

〔8〕“怨有同”二句:人民的怨气聚合起来,就会集中在他的身上。“厥”:代词,他的。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1〕

〔1〕监:同“鉴”,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