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韶原序
原文
周教六艺〔1〕,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其用本太虚〔2〕生一,而周流无穷,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3〕;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讵〔4〕容以浅近窥哉?若昔推策〔5〕以迎日〔6〕,定律而知气。髀〔7〕矩〔8〕浚〔9〕川。土圭〔10〕度晷〔11〕。天地之大,囿〔12〕焉而不能外,况其间总总〔13〕者乎。
注释
〔1〕六艺:周代的贵族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才能,也是学校教育的六项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2〕太虚:指世界的本源,即“道”。
〔3〕性命: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万物的天赋和秉性。
〔4〕讵:疑问副词,表示反问。
〔5〕策:又作“荚”,或称“蓍”,用于占卜的草茎。
〔6〕迎日:推算日月运行。《史记·五帝本纪》:“(皇帝)获宝鼎,迎日推策。”裴骃集解:“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
〔7〕髀:本义为大腿,引申为指测量日影的表。《晋书·天文志上》:“髀,股也,股者,表也。”
〔8〕矩:画方形的工具。
〔9〕浚:疏通河道。
〔10〕土圭:测量日影的仪器。《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11〕晷:日影。有时也指测量日影的工具。
〔12〕囿:局限在某一范围内。
〔13〕总总:众多貌。
译文
周代用“六艺”来教育学生,“数”是其中的一项。担任各种官职的人,历来都非常推崇这门学问。它是从宇宙自然中总结出的原理,且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往大了说,可以通晓神明,理顺万物的规律;往小了说,可以管理世务,统筹各类事物。难道我们能够把它看成是粗浅的学问吗?像从前用策草来推算日月运行,了解和确定时节变化的规律;用“髀”和“矩”来测量和治理山川,用圭表来测度日影。天地这么大,都包含在数理之中没有例外,何况万事万物呢?
原文
爰〔1〕自河图〔2〕、洛书〔3〕,闿〔4〕发秘奥,八卦、九畴〔5〕,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6〕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7〕,鬼神〔8〕之情莫能隐矣。圣人神之,言而遗〔9〕其粗;常人昧〔10〕之,由而莫之觉。要其归,则数与道非二本也。
注释
〔1〕爰:句首语气词。
〔2〕河图:相传伏羲氏时黄河浮出龙马,背上负“河图”,伏羲据此演推出八卦。
〔3〕洛书:相传大禹时洛河出现神龟,背上驮“洛书”,大禹据此治水成功。
〔4〕闿:开启。
〔5〕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种方法。这里也指本书的九章。
〔6〕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法则。又,隋代有《皇极历》。
〔7〕该:完备。
〔8〕鬼神: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指“气”的运动变化。
〔9〕遗:音wèi,留给。
〔10〕昧:糊涂,不明白。
译文
自从河图、洛书开启了“数”的奥秘,八卦、九畴阐发了其中复杂而精微的道理,直到大衍术为帝王制定历法所用,人情事理的变化没有不被概括在其中的,世界的规律也都不再隐秘。圣贤之人造诣极高,但他们留下的话语却很简洁,使得普通人读起来也颇为困惑,不能明白。概括其原因,是因为“数”和“道”并不是两回事。
原文
汉去古未远,有张苍〔1〕、许商〔2〕、乘马延年〔3〕、耿寿昌〔4〕、郑[元]〔5〕、张衡〔6〕、刘洪〔7〕之伦〔8〕,或明天道〔9〕,而法传于后,或计功策〔10〕,而效验于时。后世学者自高,鄙不之讲,此学殆绝,惟治历畴人〔11〕,能为乘除,而弗通于开方衍变〔12〕。若官府会事〔13〕,则府史一二絫〔14〕。算家位置〔15〕,素所不识,上之人亦委〔16〕而听焉。持算者惟若人,则鄙之也宜矣。呜呼!乐有制氏〔17〕,仅记铿锵〔18〕,而谓与天地同和者止于是,可乎。
注释
〔1〕张苍:(?—152年),西汉阳武(今河南)人,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历任秦御史,汉北平侯、计相、御史大夫、丞相,曾收集整理《九章算术》。
〔2〕许商:西汉长安人,数学家、治河专家,历任少府、侍中光禄大夫、司农、光禄勋等职,著有《许商算数》二十六卷。《广韵》记载其长于《九章算术》。
〔3〕乘马延年:西汉成帝时谏议大夫,长于计算,曾与许商一起治河。
〔4〕耿寿昌:西汉数学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后封关内侯。曾删补《九章算术》,著有《月行度》《月行帛图》。
〔5〕郑[元]:指郑兴、郑众父子,又称“先郑”“二郑”,东汉开封人,经学家。父郑兴,任太中大夫,善治《公羊春秋》《左氏春秋》《周官》等,擅长历算。子郑众,历任给事中、军司马、中郎将、武威太守、大司农等职,传其父《春秋》之学,且通晓《三统历》《易》《诗》。
〔6〕张衡:(78—139年),东汉南阳人,科学家、文学家,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职。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等方面颇有建树,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著有科学著作《灵宪》《浑仪图注》《算罔论》,以及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等。
〔7〕刘洪:东汉蒙阴(今山东)人,天文学家,曾任郎中,山阳、会稽太守。他提出推算日食、月食的定朔法,并制定《乾象历》,其中第一次考虑到了月球运动的不均匀性。
〔8〕伦:类,辈。
〔9〕天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既指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指掌握人生吉凶祸福的主导力量。
〔10〕计功策:用算策来计算事功。
〔11〕畴人:天文历算的学者。《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清代阮元所编《畴人传》,即是数学家、天文学家的传记。
〔12〕衍变:用“大衍总数术”进行变换。
〔13〕会事:会,音kuài,计算。会事,即会计方面的事务。
〔14〕絫:也作“累”,积累,累计。
〔15〕位置:此处作动词用,布置、安放之意。指畴人用摆放算筹的方法来计算。
〔16〕委:委任,委托。这里指听任,放任。
〔17〕制氏:汉代担任朝廷音乐事务的家族。制,姓氏。
〔18〕铿锵:象声词,形容音乐之声。《汉书·礼乐制》:“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译文
汉代距离上古并不远,有张苍、许商、乘马延年、耿寿昌、郑氏父子、张衡、刘洪等一众数学家,他们或者阐明天道,让计算方法流传于后世,或者用策来计算工作量,或是检验历法。后世的学者自高自大,鄙视数学而不去讲授它,这门学问因而几乎断绝,只有一些研究历法的算学家,能够做加减乘除的运算,但对于开方、大衍术等学问就不知晓了。例如官府需要的会计事务,就由官吏一一将数字累计相加。算学家的计算方法,历来不为人所重视,身居高位的人也对这类情形听之任之。会算术的人竟被当作普通下人差遣,那么他们被鄙视也是应当的了。唉!汉代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制氏,但他们只能记下音乐的声响和节拍,仅此而已,不能解释音乐与天地和谐的道理,这样也可以吗?
原文
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1〕;太乙〔2〕、壬〔3〕、甲〔4〕,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祕〔5〕也。九章所载,即周官〔6〕九数〔7〕,系于方圆者为叀术〔8〕,皆曰外算,对内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岐〔9〕二。独大衍法〔10〕不载九章〔11〕,未有能推之者,历家演法颇用之,以为方程〔12〕者误也。
注释
〔1〕缀术:南北朝时祖冲之(427—500年)所撰的数学著作,为算经十书之一,后佚失。这里用来指天文与历法的计算方法。
〔2〕太乙:又作“太一”。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中与“道”同义。同时也是古代数术流派之一,又称“太一家”。
〔3〕壬:即“六壬”,术数的一种。五行以水为首,天干中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以壬为名。六十甲子中有六个“壬”: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称“六壬”。
〔4〕甲:指“奇门遁甲”,术数的一种。“奇”指“乙、丙、丁”,称为“三奇”。“门”指“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合称“八门”。称“遁甲”,因“甲”最为尊贵,因而不能显露,隐藏在“戊、己、庚、辛、壬、癸”这“六仪”之中,“三奇”“六仪”仅有九宫,“甲”并不独占一宫。
〔5〕祕:同“秘”。
〔6〕周官: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又称《周礼》《周官经》。其中对“六艺”的介绍提到了“九数”,但并未明确九数的具体内容。
〔7〕九数:古代数学的九种计算方法。郑玄《周礼注》引郑众:“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8〕叀术:测量方位、地形、距离、高深等的方法。沈括《梦溪笔谈》:“审方面势,覆量高深远近,算家谓之叀术。”
〔9〕岐:同“歧”,分歧,不同。
〔10〕大衍法:即本书所记载的一次同余问题的解法。
〔11〕九章:指《九章算术》,《算经十书》之一,上承先秦数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以后又经张苍、耿寿昌等众多学者增订整理,约于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几代学者智慧的结晶。后三国魏时刘徽作注。
〔12〕方程:“九数”之一,也是《九章算术》其中一章,相当于今天的线性方程组。而今天数学中的“方程”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开方式”。
译文
当今数术方面的著作,还有三十多种。计算天文和历法的,叫作“缀术”,用于星占卜筮一类的太乙、壬、甲叫作“三式”,这些都称作“内算”,指的是秘不外传的算法。计算形状、方位、距离等的方法叫作“叀术”,称作“外算”,这是相对于“内算”而言的。“内算”和“外算”是相通的,不应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算法。只有“大衍术”在《九章算术》中没有记载,也没有人把它推导出来,而历算家推演历法时常常用到。以为它就是“方程术”的话,那就错了。
原文
且天下之事多矣,古之人先事而计,计定而行。仰观俯察〔1〕,人谋鬼谋,无所不用其谨,是以不愆〔2〕于成〔3〕,载籍章章〔4〕可覆〔5〕也。后世兴事造〔6〕始,鲜能考度,浸浸〔7〕乎天际人事殽〔8〕缺矣。可不求其故哉?
注释
〔1〕仰观俯察:指对天文地理进行观察和研究。《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2〕愆:超过。
〔3〕成:现成的,既有的。
〔4〕章章:同“彰彰”,清楚明确的。
〔5〕覆:审察。
〔6〕造:开始。
〔7〕浸浸:渐渐。
〔8〕殽:同“淆”,混淆,混乱。
译文
况且天下的事情太多了,古人在事前就先计划,计划好之后才去实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采用各种各样极其严谨的计谋方法,使得自己的成果不被埋没,而是清楚地记载于典籍之上,能够被后人考察。后人开始应用这些算法去处理事务,却少有能够去思索考究的。渐渐地,数学在天文地理和社会人事中的应用都越来越混乱且稀少了。我们能不去探究这里面的原因吗?
原文
九韶愚陋,不闲〔1〕于艺。然早岁侍亲中都〔2〕,因得访习于太史〔3〕,又尝从隐君子〔4〕受数学。际时狄患〔5〕,历岁遥塞,不自意全于矢石〔6〕间。尝险罹〔7〕忧,荏苒〔8〕十祀〔9〕,心槁〔10〕气落,信知夫物莫不有数也。乃肆意期间,旁〔11〕诹〔12〕方能〔13〕,探索杳渺〔14〕,粗若有得焉。
注释
〔1〕闲:通“娴”,娴熟,熟练。
〔2〕中都: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秦九韶青年时曾随父亲在临安居住过几年。
〔3〕太史:春秋即有太史官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实、掌握典籍等,秦汉以来职位渐低,魏晋后主要负责历法的推演。隋称太史监,唐称太史局。宋设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掌“天文祥异”。
〔4〕隐君子:隐士。这里指一位隐居的数学家。有人猜测可能指当时的学者陈元靓。
〔5〕狄患:“狄”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蒙古族。“狄患”指蒙古军队入侵四川。
〔6〕矢石:弓箭和投石,代指战乱,战争中的危险。
〔7〕罹:遭遇,遭逢。
〔8〕荏苒:时间渐渐过去。
〔9〕祀:年。
〔10〕槁:干枯,衰败。
〔11〕旁:广泛,普遍。
〔12〕诹:咨询,询问。
〔13〕方能:学问和能力,这里指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14〕杳渺:幽深、渺远。
译文
我愚钝且见识浅陋,对于六艺都不是很熟练。但是早年随父亲去过中都,因而有机会拜访太史局的学者们并向其学习,又跟从一位隐士学习过数学。那时遇上蒙古军队入侵四川,由于多年来身处偏远闭塞的地方,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在战乱中保全性命。遭遇了艰险忧患,不知不觉过了十年,我已然心灰意冷。但我相信世间万物都蕴含着数学方面的规律,于是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并且广泛地向有才学的人请教,去深入探索,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原文
所谓通神明,顺性命,固肤末〔1〕于见,若其小者,窃尝设为问答,以拟于用。积多而惜其弃,因取八十一题,厘〔2〕为九类,立术〔3〕具草〔4〕,间〔5〕以图发之。恐或可备博学多识君子之余观,曲艺〔6〕可遂也。原〔7〕进之于道,倘〔8〕曰,艺成而下〔9〕,是惟畴人府史流也,乌〔10〕足尽天下之用,亦无瞢〔11〕焉。时淳祐〔12〕七年九月鲁郡〔13〕秦九韶叙。
注释
〔1〕肤末:肤浅。
〔2〕厘:区分,分开。
〔3〕术:计算方法。
〔4〕草:指演算过程,也是宋元后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5〕间:时不时。
〔6〕曲艺:小技艺。
〔7〕原:通“愿”,希望。
〔8〕倘:倘若。
〔9〕下:轻视。
〔10〕乌:疑问词,同“何”,“安”,“哪”。
〔11〕瞢:同“懵”,迷乱,昏聩。
〔12〕淳祐:南宋理宗的第五个年号,1241—1252年。
〔13〕鲁郡:位于今山东省,是秦九韶祖籍。
译文
对于知晓神明之理、通顺性命之道这些方面,我的见识还十分肤浅。但像日常事务这些小的方面,还是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问答,拟出能够应用的题目。积累多了,便不舍得丢弃,因而从中选取了八十一题,分为九类,给出计算方法和详细的演算过程,有时还用图来阐述。希望能够为博学多才的人士提供闲暇时的读物,展现我的这点雕虫小技,也就满足心愿了。我希望能够达到“道”的境界,如果成书后被人们轻视,认为这不过是“畴人”和低级官吏之流的作品,不够满足社会事务的应用,我也不会觉得失落。
淳祐七年九月鲁郡人秦九韶作序。
原文
且系〔1〕之曰:
昆仑〔2〕磅礴〔3〕。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4〕寓于《易》。奇余取策〔5〕,群数皆捐〔6〕。衍而究之,探隐知原。数术之传,以实〔7〕为体。其书九章,惟兹弗纪。历家虽用,用而不知。小试经世〔8〕,姑推所为,述大衍第一。
注释
〔1〕系:用在辞赋末尾为全文作结的词句,一般类似诗歌的形式。
〔2〕昆仑:广大无垠貌。昆,通“浑”。扬雄《太玄·中》:“昆仑旁礴,思之贞也。”司马光集注:“昆仑者,象天之大也。”
〔3〕磅礴:宏伟宽阔,广大无边。
〔4〕微:微妙,精深。
〔5〕奇余取策:指大衍总数术是用算策不断求奇数、余数的过程。
〔6〕捐:舍弃。《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
〔7〕实:证实,验证。
〔8〕经世:处理国事。《三国演义》:“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译文
用系来作结:
天地四方广阔无垠,根本规律都是数学。圣人发现了大衍总数术,其中的精妙之处源于《周易》。用算策不断求奇数和余数,将过程中的得数全部舍弃。用大衍术去探究,能够得知数学根本的奥秘。这门学问的发展传播,要以实际的证明为主体。《九章算术》这本书,唯独没有记载大衍术。研究历法的学者们虽然会计算,却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我尝试把它用于解决问题,把它的应用推广开来,因而写成第一章《大衍》。
原文
七精〔1〕回穹〔2〕,人事之纪〔3〕。追缀〔4〕而求,宵星昼晷,历久则疏〔5〕,性智能革。不寻天道,模袭何益,三农〔6〕务穑〔7〕,厥〔8〕施自天,以滋以生,雨膏〔9〕雪零。司牧〔10〕闵〔11〕焉,尺寸〔12〕验之,积以器移,忧喜皆非。述天时第二。
注释
〔1〕七精:日、月、金、木、水、火、土。
〔2〕回穹:在天空中回转。
〔3〕纪:指“五纪”。《尚书·范洪》将五纪解释为:“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即用天文历法来记录事件。
〔4〕追缀:追随缀术。
〔5〕疏:疏漏,错误。
〔6〕三农:居住在平原、山区、水泽的农户,泛指农民。
〔7〕穑:耕种,从事农业生产。
〔8〕厥:代词,其。
〔9〕膏:动词,滋润。
〔10〕司牧:比喻君主和官吏。
〔11〕闵:担忧,忧心。
〔12〕尺寸:指用来测量的仪器。
译文
日月星辰在天穹中回转运行,人世间的事也受到诸多规律支配。用缀术去了解天体的运行,夜间观测星象,白天测量日影,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偏差,天性聪颖的人才能够进行改革。如果不去观测天体,只是模仿和因袭前人是无益的。农民们从事耕作,正是受着上天的施与,雨雪飘零的滋润,从而孕育作物生长。君王和官员们为收成忧心,用各种器具去测量天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工具会产生误差,使人啼笑皆非。因而我写成第二章《天时》。
原文
魁隗〔1〕粒〔2〕民,甄〔3〕度四海。苍姬〔4〕井〔5〕之,仁政攸〔6〕在。代远庶蕃〔7〕,垦菑〔8〕日广。步度〔9〕庀〔10〕赋,版图〔11〕是掌。方圆异状,衰窳〔12〕殊形。叀术精微,孰究厥真?差之毫厘,谬乃千百。公私共弊,盍〔13〕谨其籍〔14〕?述田域第三。
注释
〔1〕魁隗:高山峻岭。魁:宏伟。隗:高峻。
〔2〕粒:动词,养育。
〔3〕甄:甄别,考察。
〔4〕苍姬:指周代。苍:苍神。《春秋纬元命苞》:“殷时五星聚于房,房者苍神之精,周据而兴。”姬:周代统治者的姓。
〔5〕井:实行井田制。
〔6〕攸:助词,所。
〔7〕庶蕃:百姓众多。庶:平民百姓。蕃:多。
〔8〕菑:初耕的田地,泛指农田。
〔9〕步度:测量。步:古代的长度单位,周代为八尺,秦至南北朝六尺,隋唐后为五尺。
〔10〕庀:具备。
〔11〕版:户籍。图:地图册。
〔12〕窳:音yù,低洼。
〔13〕盍:合音词,何不。
〔14〕籍:档案,记载赋税、人口等信息。
译文
高山大川养育着人民,因此需要对天下各地进行仔细考察。周代实行了井田制,这是仁政的体现。一代代人口越来越多,开垦的田地也日益广阔。通过测量完善了赋税制度,对户籍和地形都有所掌握。田地的形状各异,高低好坏也有不同。叀术再精巧微妙,又怎样判断结果的正确呢?一点点的偏差,就会造成极大的谬误。这于公于私都是严重的弊端,为何不将测量记录做到严谨呢?因此我写成了第三章《田域》。
原文
莫高匪〔1〕山,莫浚〔2〕匪川。神禹〔3〕奠〔4〕之,积矩〔5〕攸传。智创巧述,重差〔6〕夕桀〔7〕。求之既详,揆〔8〕之罔越〔9〕。崇深广远,度则靡容〔10〕。形格势禁〔11〕,寇垒仇墉〔12〕,欲如其数,先望以表〔13〕,因差施术,坐悉〔14〕微渺。述测望第四。
注释
〔1〕匪:非,不是。
〔2〕浚:深。
〔3〕神禹:即大禹,夏禹。古代夏后氏部落领袖,曾治理洪水,成为舜的继承人。
〔4〕奠:奠定,建立。
〔5〕积矩:即勾股定理。
〔6〕重差:西汉时在九数之外增加的数学门类之一。《九章算术注·序》:“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勾股。”
〔7〕夕桀:西汉时在九数之外增加的另一数学门类。可能是傍晚时用表来测量的方法。
〔8〕揆:考量,测度。《说文解字》:“揆,度也。”
〔9〕越:远离。
〔10〕靡:全,都。容:合宜。
〔11〕形格势禁: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也写作“形禁势格”“形劫势禁”。格:限制。
〔12〕墉:城墙。
〔13〕表:直立于地面,测量日影用的标杆。
〔14〕悉:知道,了解。
译文
不高的称不上是山岳,不深的称不上是河川。大禹测定了山川的地形,使得勾股定理流传后世。有智能机巧的人创造并阐述了新的算法,比如重差和夕桀。求出详细的结果,仔细度量不偏离现实。或高或深,或广阔或辽远,只要去测量就都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有时候迫于形势局限无法直接测量,比如敌寇的堡垒和城墙,如果想要知道这样的数据,就要先用表这样的仪器测量日影,然后用重差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坐镇本方就能详细了解最细致隐秘的数据。因而我写成第四章《测望》。
原文
邦国之赋,以待百事。畡〔1〕田经入,取之有度。未免力役,先商〔2〕厥功。以衰〔3〕以率〔4〕,劳逸乃同。汉犹近古,税租以算〔5〕。调均钱谷,河菑之扦〔6〕。惟〔7〕仁隐〔8〕民,犹己溺饥。赋役不均,宁得〔9〕勿思?述赋役第五。
注释
〔1〕畡:九畡,或作“九垓”“九陔”。《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韦昭注:“九畡,九州之极数。”
〔2〕商:商议,计议。
〔3〕衰:衰分术,又称差分,先秦九数之一。相当于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4〕率: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概念。《九章算术注》:“凡数相与者谓之率。”指的是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比例关系。
〔5〕算:汉代赋税的名称和计量单位。
〔6〕扦:插。
〔7〕惟:希望,但愿。
〔8〕隐:穷困,贫困。
〔9〕宁得:表示反问,难道。
译文
国家征收赋税,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务。所有田地的日常税收,要以一定的方法去征收。徭役虽然不可免除,但要事先商议并计算比例。用衰分术和比率的方法去计算,使得每户承担的赋税和徭役更平均。汉代距离上古并不远,那时的租税用“算”来衡量。均衡调配收上来的钱财和粮食,在水边开垦农田耕种插秧。但愿在位者能够对贫民施行仁政,就像自己遭灾挨饿一样。赋税和徭役分配不均,怎么能不忧心呢?所以我写成了第五章《赋役》。
原文
物等敛赋,式〔1〕时府庾〔2〕。粒粟寸丝,褐夫〔3〕红女〔4〕。商征边籴〔5〕,后世多端。吏缘〔6〕为欺,上下俱殚〔7〕。我闻理财,如智治水,澄源浚流。维其深矣,彼昧弗察。惨急〔8〕烦〔9〕刑,去〔10〕理益〔11〕远。吁嗟〔12〕不仁,述钱谷第六。
注释
〔1〕式:样式,规格。
〔2〕庾:粮库。
〔3〕褐夫:穿粗布衣服的男人,泛指平民男子。褐:粗布制成的衣服。
〔4〕红女:从事纺织、缝纫等工作的女性,泛指平民女子。
〔5〕边籴:国家购进粮食以备边防之用。
〔6〕缘:依据,凭借。
〔7〕殚:尽,竭尽。
〔8〕惨急:严酷而峻急。
〔9〕烦:细致而琐碎。
〔10〕去:离开,相距。
〔11〕益:越发,越来越。
〔12〕吁嗟:感叹词,唉。
译文
征收赋税要区分等级,政府的粮库也要符合当时的规范。一粒米、一寸丝,都是普通百姓辛勤劳动的成果。国家以各种目的征税,到了后世就出现了种种不法现象。官吏们凭借税收进行欺瞒,各级官员都想尽方法贪腐。我听说料理财务,就好像用智慧去治理洪水,要澄清源头,疏通水道。这学问是多么深奥,那些官员却蒙昧而不能理解。一味地使用严苛繁多的刑罚来控制百姓,这就离正道越来越远。可叹这些人为官不仁啊,因而我写成第六章《钱谷》。
原文
斯〔1〕城斯池,乃〔2〕栋乃宇,宅〔3〕生寄命,以保〔4〕以聚。鸿〔5〕功雉〔6〕制,竹箇〔7〕木章〔8〕,匪究匪度,财蠹〔9〕力伤。围蔡而栽〔10〕,如子西素〔11〕。匠计灵台,俾汉文惧〔12〕。惟武图功,惟俭昭德。有〔13〕国有家,兹焉以则,述营建第七。
注释
〔1〕斯:这。
〔2〕乃:那。
〔3〕宅:寄托。
〔4〕保:使安全,使安定。
〔5〕鸿:宏大,宏伟。
〔6〕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以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7〕箇:即“个”,一枝竹子。
〔8〕章:粗大的木材。
〔9〕蠹:蛀虫,引申为损害,侵蚀。
〔10〕围蔡而栽:公元前494年,楚昭王围攻蔡国,采用子西的计谋,在蔡国周围用版筑建起围垒,使蔡国投降。
〔11〕素:预计,预料。
〔12〕匠计灵台,俾汉文惧:汉文帝曾想要建筑一座灵台,让工匠计算之后发现要花费百金,文帝认为太过铺张,于是作罢。灵台:帝王观察天文的建筑。俾:使,令。
〔13〕有:介词,于。
译文
这些城池,那些楼宇,都是人们寄托生命的地方,让人们安定并聚居。高大而宽阔的建筑,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建成,如果不仔细地研究、计划,就会劳民伤财。古时楚昭王曾围蔡筑垒,蔡就像子西预料的那样投降了。汉文帝也曾让匠人计算建造灵台的花费,结果需要百金,使他大为惊讶。只有使用武力才能建立功业,只有秉持勤俭才能显明德行。国家和家庭,都应该以此作为准则,因而我写成第七章《营建》。
原文
天生五材〔1〕,兵〔2〕去未可。不教而战,维〔3〕上之过。堂堂之阵,鹅鹳〔4〕为行。营应规矩,其将莫当。师中之吉,惟智仁勇。夜算军书,先计攸重〔5〕。我闻在昔,轻〔6〕则寡〔7〕谋,殄〔8〕民以幸,亦孔之忧,述军旅第八。
注释
〔1〕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也作“五才”。另有金、木、皮、玉、土的说法。或指五种德行:勇、智、仁、信、忠。
〔2〕兵:兵器,引申为军队、武力。
〔3〕维:表示判断,乃,是。
〔4〕鹅鹳:都是军阵的名称,泛指军阵。
〔5〕重:辎重。
〔6〕轻:轻率。
〔7〕寡:少,缺少。
〔8〕殄:使灭绝。
译文
五种材料是自然界产生的,军队是不可或缺的。不去训练军队就让他们战斗,这就是君主和将帅的过错了。军阵十分威严,摆出鹅鹳的架势前进。军营里也应当有纪律,这样的军队无人能抵挡。打胜仗最需要的,就是将士们的智慧和勇敢。夜间研究和谋划兵法,应先对辎重加以重视。我听说从前打仗的人,有的过于轻率而缺乏谋略,使百姓遭受灭顶之灾却还为战功而感到庆幸,这也是孔子所推崇的仁政所忧虑的,因而我写成第八章《军旅》。
原文
日中〔1〕而市,万民所资〔2〕。贾〔3〕贸〔4〕墆〔5〕鬻〔6〕,利析锱铢〔7〕,蹛财〔8〕役贫,封君〔9〕低首。逐末〔10〕兼并,非国之厚〔11〕,述市物第九。
注释
〔1〕日中:中午。
〔2〕资:贩卖。
〔3〕贾:卖。
〔4〕贸:做交易。
〔5〕墆:音zhì,囤积。
〔6〕鬻:卖。
〔7〕锱铢:比喻极少的量。锱和铢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8〕蹛财:蹛,音daì。聚敛财富。
〔9〕封君:有封邑的贵族。
〔10〕逐末:指从事商业。因古代社会以从商为末流。
〔11〕厚:财富。
译文
在中午开放市场,人们都来做买卖。商人们囤积货物再卖出,一锱一铢地计算利益,聚敛财富来役使贫苦百姓,贵族见到他们都要低头。这是舍本逐末的现象,不是国家的财富。因此我写成第九章《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