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高端液气密元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液气密行业7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业形成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77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完成产业布局;二是产业体系确立和发展阶段,即1978—2000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液气密行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得到迅速发展;三是高速发展阶段,即2001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工业获得高速发展,液气密行业随之获得高速发展。

1.4.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成布局(1949—1977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液气密元件生产基本上属于空白。随着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的实施,我国液气密产品开始了为主机配套的进程。

1.主机企业自行生产配套液气密件

1952年上海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研制了我国第一批齿轮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机床厂开始生产为平面磨床配套的液压部件,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Γ13型径向柱塞泵。1954年上海机床厂生产Γ12型定量叶片泵,沈阳第一机床厂开始生产车床液压仿形刀架。1956年天津锻压机床厂开始生产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主要用于提升农机具和调节耕深。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形成液压件专业生产厂,而是形成若干液压件生产车间,如上海、沈阳、长沙等地的机床厂建立了液压车间,以满足本厂产品本身的配套需要。此阶段,液压产品的水平比较低,批量也较小,性能基本是国际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连接方式以管式为主,压力在10MPa以下,结构笨拙。从事液压的技术人员仅数十人。1952—1961年的10年间累计生产液压件仅5.3万件。

1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吉林工业大学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汽车用液力变矩器。同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北京工业学院和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用液力变矩器。

2.政府主管部门主导行业布局

为满足主机配套的需要,196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二局成立了自动化元件办公室,1963年一机部五局(分管矿山、工程机械)成立了液压处,并开始进行液压工业的规划工作。

1963年,一机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液压生产调查并成立了专业规划小组,根据机械工业发展的情况,提出建立专业生产厂的建议。根据该建议,一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专业液压件生产厂的建立及产业布局。

(1)布局定点液气密生产厂1959年天津液压件厂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生产液压元件的厂家,后被国家计委、机电部定为液压行业骨干企业和振兴基础件厂之一。

1967年在北京召开“第二汽车厂自动线配套自动化元件会议”后,一机部二局与上海机电一局研究决定,气源处理件生产由上海红光机械厂承担,这是我国第一家一机部定点气动元件生产厂。

1969年,我国第一个专业生产机械密封件的厂家——天津机械密封件厂正式成立,专业生产机械密封件产品。

1976年是机械行业橡塑密封件生产企业走向定点定向专业化生产的开始。一机部批准兴平橡胶厂等5家企业为橡胶密封件定点生产厂。

到1977年,我国机床、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等行业先后建立了100多家液气密元件专业生产厂,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液气密产业,年产量超过100万件。液压件产品已发展为引进日本技术与自行设计相结合的产品,压力向中、高压发展,液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成立液气密行业的专业科研院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机行业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液气密产品,为满足主机发展的需求,1959年,一机部二局委托北京机床研究所和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组织有关厂、所,联合设计了压力为7MPa、20MPa、32MPa三个系列的液压阀和20MPa、32MPa两个系列的柱塞泵。1962年,北京机床研究所和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的液压仿形装置,精度达到±0.03mm。1962年试制的起重机用ZB-64型轴向柱塞泵通过鉴定。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机床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广州热带机床研究所(后为广州机床研究所,现为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相继成立了液压研究室(组),成为我国液压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技术骨干力量。这些研究院所组织设计并开发市场急需的液压元件,以满足主机配套需要。这些研究院所还被一机部确定为行业技术归口单位,负责各自所在行业的技术标准制修订、产品开发、质量监督及检测等工作。1964年,我国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现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正式成立密封研究组,开始系统和有计划地研制、开发机械密封产品,探索机械密封机理,制订机械密封设计规范及产品品种系列化、标准化工作。

(3)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从20世纪50代末期开始,国内大专院校针对国内流体传动人才缺乏的现状,纷纷开设流体传动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沈阳机电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华中工学院和河北机电学院等院校先后开设流体传动专业或液压传动专业。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首次培养的流体传动专业毕业生毕业,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各大学进行院系和学科专业调整前,共计有30多所大学设有流体传动专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这些院校还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承担国家急需的科研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到1977年,在一机部的指导下,液气密件生产厂先后建立,科研院所迅速发展,人才培训体系基本形成,液气密行业体系逐步形成,并完成了产业布局。

(4)早期液气密技术引进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周子建亲自选址,确定在山西榆次建立我国第一个液压元件制造基地。1963年9月,时任一机部技术司副司长的陶亨咸,带领中国液压工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11月一机部组织开展全国液压生产调查并成立规划小组,提出规划意见书。同年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个液压件专业生产厂——榆次液压件厂。1964年10月13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将榆次轴承厂更名为榆次液压元件厂。

中日民间机构通过民间贸易方式为榆次液压件厂成套引进日本产品及制造技术。榆次液压件厂于1964年开始与日本油研公司和纺锭公司洽谈引进日本液压元件制造技术,于1965年正式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从日本油研公司引进了31个品种764个规格的中高压液压阀,7个品种272个规格的叶片泵、液压缸及蓄能器等,从日本纺锭公司引进了2个品种23个规格的齿轮泵/马达的制造技术,同时进口了成套制造工艺及试验检测设备。1967年,亚洲规模最大、中国第一个液压件生产基地——榆次液压件厂正式建成投产。该厂的设计任务由一机部第一设计院承担。此后,第一设计院承担液压行业的基建和技改设计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上述引进系列产品应用到全国各行业,促进了我国液压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液压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液气密产业布局阶段,液气密行业企业先后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了振动试验台,保证了“东方红”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研制了压力为32MPa、排量为10~250mL/r的CY14-1A高压柱塞泵系列、电液伺服阀、电液比例阀;中低压联合设计组完成了CB-B型齿轮泵、YB型叶片泵、ZM柱塞马达以及方向阀、压力阀、流量阀三大类阀,共计187个品种、1000余种规格;还研制了大流量高压斜轴泵(排量为481mL/r,压力为21MPa)及32MPa压力阀(至1976年共完成100多个品种、3000多种规格)。同时,还组织了高压多路阀等液压阀,内曲线液压马达,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冶金设备用液压缸,以及插装阀、比例阀、叠加阀、全液压转向器、摆线马达、快换接头、汽车生产线用气动元件、液力变矩器、液力偶合器、泵用机械密封和釜用机械密封等多个联合设计组,并完成了上述产品的设计、试制和产业化。尽管液气密行业当时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已可以为重大技术装备和主机提供配套,为我国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水利、煤炭、矿山、冶金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完成了液气密产业布局,从事液气密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有8家,这些院所负责行业的技术归口工作,包括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检验、标准制修订、技术咨询、行业发展规划制订、对外技术交流等工作。这些院所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内开设流体传动技术专业的大专院校有6所以上,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液气密行业的骨干力量。从事液气密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近300家,几乎100%是国有企业,隶属于机械、冶金、煤炭、航空、兵器和化工等部门,形成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西、山东、贵阳、邵阳等地的产业布局。

1.4.2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1978—2000年)

1978年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液气密行业发生了显著变化。

1.国家政策利于液气密行业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主机、轻配套”的功利思想影响,液气密行业与主机行业相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基础十分薄弱,成为制约主机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液气密件的发展比主机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鉴于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液气密行业发展的措施。

1982年,为了推动机械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加强对行业的领导,机械工业部正式成立通用基础件工业局。机械工业部将分散在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归口的液压、气动、密封行业统一划归通用基础件局管理,从而使液气密行业能与其他主机行业一样,得到应有的规划、投资、引进技术及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使液气密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液压行业中一机部的直属企业有榆次液压件厂和四平液压件厂。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直属企业下放,各省、直辖市工业部门开始重视液压工业,北京、上海、辽宁、天津、江苏、山东和湖北等省、直辖市先后成立了液压气动工业公司或总厂等。我国液压行业逐渐形成的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有榆次液压有限公司、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辽宁液压工业有限公司、天津特精液压有限公司、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航空液压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在我国液压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机械基础件的发展,1988年机械工业部成立了基础产品司,后改为机械电子工业部(下称机电部)机械基础产品司。为指导液气密行业振兴发展,该司在1988—1989年组织编制了1990—1995年的《液压工业振兴纲要》《气动工业振兴发展纲要》《密封件工业振兴发展纲要》(下称《纲要》),并于1989年5月正式在全行业发布。《纲要》明确了振兴液气密工业的指导思想、标志、目标,振兴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意见,对液气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9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支持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政策,将液气密行业列为重点支持的行业。

机械基础产品司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家计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务院反映机械基础件的重要性、行业现状及振兴措施,得到了国家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振兴特定基础机械和基础件,199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2〕55号文件发布了《转发国家计委、机电部关于振兴特定基础机械和基础件若干措施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将液压件中的通用高压液压阀、柱塞泵及马达、中高压叶片泵和马达、中高压齿轮泵、精密高性能液压辅件、液压系统及液力偶合器,气动件中的气动控制阀、气缸、气源处理元件、气动系统及辅助元件,密封件中的橡胶塑料及复合材料密封件、重点工程机械密封件及柔性石墨密封件列为特定基础件。国家计委、机电部又以机械计〔1993〕376号文转发了该文,并制定了《关于振兴特定基础机械和基础件若干措施意见的实施意见》,推荐了220个特定振兴项目名单,其中液压行业44个工厂、25个产品,气动行业8个工厂、17种产品。

1993年,机械工业部进行机构改革,将机床、仪表、基础产品司合并组成机械基础装备司。1996年在第八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包括液气密产品在内的重要机械基础件列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四大重点之一。

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主机行业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对液气密行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液气密件的性能、质量、可靠性往往又满足不了主机和重点工程项目的要求,成为主机和重点工程项目提高性能、水平和质量的瓶颈,下力气解决该问题成为政府、主机企业及液气密行业企业的共识。在“六五”“七五”“八五”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2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自关怀下,机械工业部在“八五”技术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又编写了“八五”液压件和密封件技术改造补充专项总体方案,并得到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同意。该补充专项共有9个项目,其中液压件项目有8个,实际投入资金59420万元(含外汇3049万美元),并于1996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全部通过国家验收。通过技术改造,这些被改造的重点企业的工艺及装备水平均上了一个台阶,属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零件的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水平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这些企业为振兴液压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液气密行业“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发展规划由机械工业部零部件局和基础产品司主导制订,带动了液气密产品的研发和国产化,逐渐形成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液气密产品,在为我国各领域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配套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禁运的领域(诸如航空航天、舰船和军工车辆),国产液气密产品全力支撑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液气密行业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达70余项,并且引进了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设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建立和健全ISO 9000质量保证体系成了液气密行业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家企业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地实施该项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行业内绝大部分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都通过了ISO 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复查。有些企业还通过了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这有利于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技术引进卓有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液气密行业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设备和测试仪器仪表。通过这些技术引进并对其消化、吸收,改变了我国液气密行业的面貌,提高了其为主机、工业装备的配套水平。这些引进的技术均由引进企业或后续接产企业进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我国液气密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5年山西榆次液压件厂引进日本油研公司的全套生产设备,开创了液气密行业技术引进的先河。1981年北京液压工业公司引进西德曼内斯曼力士乐公司的高压通用液压阀、柱塞泵/马达、行星减速机、液压铸件四项技术,进入高端液压元件制造领域,是液气密行业技术引进的成功范例。液压行业先后共引进43项先进技术,液力行业引进了英国、德国的液力偶合器技术及日本的液力变矩器技术,气动行业引进了日本、德国的气动制造技术,橡塑密封行业引进了美国的制造技术,机械密封行业引进了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的制造技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国家主导的成规模的技术引进转为由企业自行技术引进。随着我国液气密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液气密产品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液气密行业企业也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引进中,提前预判,避免和化解了很多外贸纠纷。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液气密行业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针对国外先进国家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戒备,采取了走出去的战略,直接收购拥有先进技术知识产权的国外企业,并对收购的企业在管理上采取本土化原则,不对其原管理和技术团队做大的改变,避免了由于不同文化引起的国外公司对我国公司的戒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将是今后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之一。

技术引进对促进液气密行业发展,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推动我国成为液气密制造大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2年以前,技术引进以政府主导,1993年以后,技术引进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国家是主要出资方。在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年代,政府出资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是因为当时我国液气密企业缺少资金。技术引进以企业为主体后,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加,企业有能力通过收购国外企业、购买专利及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3.科技进步明显

液气密行业经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行业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在为国家重点工程和主机配套的过程中,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1991—1999年液气密行业共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4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6项,详见表1-5。

表1-5 1991—1999年液气密行业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项目

(续)

(续)

上述科技成果对国家重大工程和主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些成果到现在为止仍起着重要作用。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液压技术研究所获得一等奖的K/VTⅡ-01型飞机牵引车,在空军、海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其技术基础上研发的航母用飞机牵引车,在辽宁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经济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液气密行业受资金、技术、人员及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企业产品重复,资源浪费严重,总体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国有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和改制,到2004年,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又经过15年的发展,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队伍迅速壮大,三资企业稳步扩充。据统计,在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中,国有企业数量占行业企业数量的比例略高于10%,外资企业占比稍低于10%,民营企业占比略高于80%。少数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如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公司、太重榆次液压股份公司和中航力源液压股份公司等。一批从当年的“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缺人才”的乡办、校办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风雨的洗礼,逐步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如安徽中鼎(控股)集团。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集团构成了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经历40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历风雨而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液气密行业8所研究院所分别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大型科技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这样,科研院所为行业服务的职能被取消了,使液气密行业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1年首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生毕业到2000年,全国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专业调整以后,许多大学取消了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代之以自动化或机电一体化专业,使得企业招不到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毕业生,这对行业发展影响极大。

1.4.3 高速发展阶段(2001—2018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逐渐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束缚,工业现代化进展迅速,液气密行业随之也获得快速发展。

1.液气密行业发展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拉动内需、开发中西部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增长态势,我国液气密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尽管《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的16大领域中没有明确提到液气密行业,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对液气密产品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我国液气密行业的发展,使其在为重大装备国产化配套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三基规划》),以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主机行业及专项“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极大地促进了液气密行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成为液气密行业发展的推进剂和压舱石。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器,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

《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对液气密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推动了液气密行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各级政府加力支持液气密行业的发展,为液气密行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指明方向,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10年)列出了液气密行业需要发展的16项产品。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年版),其中列入多项液气密产品。2019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保监会等公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9年版)》,其中列入20项液气密产品。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与《中国制造2025》配套的《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制约液气密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从硬件讲上是工艺和材料,从软件上讲是管理。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和共性创新体系建设5个方面,对机械、航天、航空、轨道交通、船舶及汽车等13个重点行业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即工业“四基”发展的318个重点方向和39项标志性项目,提出了“链式”解决、“一揽子”推进等发展路径。2016年二期战略研究工作启动,围绕重点领域“一条龙”推进路线图、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培育、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质量基础示范应用、数据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和综合与政策5个专项开展研究。

液气密行业要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以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品、制造技术融合为主线,以推进行业智能制造和高端突破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主机装备配套需求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关键基础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液气密行业提质增效、由大到强的转变。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指南(2016—2020年)》及《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验收评价工作细则》,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名义发布《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等。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规划支撑体系,为工业强基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产业链存在的关键瓶颈环节,初步建立了工业强基工程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技术创新突破“四基”制约,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多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取得重要突破,部分关键基础材料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先进基础工艺取得了较快发展,产业技术基础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解决了重点产业发展、重大整机装备等国家战略需求急、国外限制垄断重、前瞻发展要求高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为制造强国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着力推进“四基”产品的示范应用。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工业强基工程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了近50项重点应用。

工业强基工程共安排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59项,涉及120个项目,总投资约169.2亿元,这些项目的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困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发展质量。

从2013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即按年度编制“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连续四年纳入“6+1”行动计划。20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工业强基的原则、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工程机械高压液压泵、多路阀、马达“一条龙”应用计划关键配套件产品链条环节示范企业见表1-6,工程机械高压液压泵、多路阀、马达“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见表1-7。

表1-6 工程机械高压液压泵、多路阀、马达“一条龙”应用计划关键配套件产品链条环节示范企业

表1-7 工程机械高压液压泵、多路阀、马达“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

(续)

2.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为落实国家一系列发展基础件的指导性文件的精神,促进地方液气密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有关领导深入企业调研、视察,并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更是特别关注。

辽宁省阜新市政府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规划,把阜新液压产业基地打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和阜新市经济转型主导产业,围绕“一个产业、一个新区”的战略,加大了液压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并初步取得成效。

四川泸州高性能液压件产业化基地是以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集成控制技术为发展方向、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周边液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和合作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液压工业国家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山西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到2015年示范基地产值达50亿元以上。

浙江省奉化市政府对当地气动产业群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当地气动产业发展,使气动产业群进一步壮大,仅奉化气动协会已拥有112家会员,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宁波佳尔灵气动机械有限公司、宁波索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奉化星宇电子有限公司、宁波光华气动工业有限公司、宁波利达气动成套有限公司及奉化朝日液压有限公司等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奉化地区企业逐步从家族企业走向企业家族,气动产业集群检测中心初步竣工,为建成气动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奉化市政府大力推进液气密行业多个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和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专业化经营,使产业集群的产销额达到全行业的30%以上。

2009年,科技部以国科高发〔2009〕695号文发出通知,认定阜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泸州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2009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3.液气密行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在落实上述政策过程中,液气密行业得到了国家多项政策的支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装备制造领域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63计划”和“971计划”,获得国家财政、土地、融资和能源等支持。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技术改造项目见表1-8,2011—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见表1-9~表1-10。

表1-8 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技术改造项目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表1-9 2011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单位名单

表1-10 2012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