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与他人之间的义务
爱他人。爱他人就是你的道德核心。一个人活着,就要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和强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意味着奉献你精神上的力量来让周围的人更加美好,精神上更加丰富,让生活中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的存在和心灵中得到美好的东西。
1.人不可能一个人独自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是与他人交往。
孩子们每天都会在学校里见面。他们互相关注、保守秘密、体验着对方的喜怒哀乐,有时候会打打闹闹,生出一些矛盾怨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会影响着微妙的人际关系。老师们,不要忘记,了解这种关系是你们的首要职责。每一个学生怎样看待一个人,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现什么,在别人身上留下了什么,对他人有什么样的看法——清楚一切情况,要比了解学生是否完成了今天的家庭作业强上百倍。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不断地引导孩子理解“人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真理。这种认知一定不是实用主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教育技巧最细腻的方面之一,是培养自己学生对他人的需要,发展全心全意爱惜他人的能力,培养年轻公民成长为人民的真诚的朋友。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微妙的领域——忠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义务。如果你们的学生在儿童、少年和青少年早期不能为他人的快乐奉献出自己的心灵,那么就谈不上培养爱国者的心灵,也谈不上对信仰和理想的忠诚,教师的任务在于,让他的每一个学生在个人与他人的深厚的人际关系交流中,从小就获得履行职责的道德体验。一般来说,应当减少说一些热爱人民的空话,而多做些具体的工作,心怀热忱地投入生活,创造快乐——这是应该成为道德教育准则的东西。
2.人要履行义务。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是:我们需要履行义务,不这样做就无法生活。你生活在社会中,随时随地都要和他人交流,你的每一份满足和快乐,都是别人为你付出的代价:为你消耗精力和体力,为你辛劳,为你担心、焦虑和思考。如果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生活会变得毫无秩序,即使是光天化日也不能外出,要清楚地明白并严格履行你对他人的职责——这就是你真正的自由。你越是用人的意识履行对他人的义务,你从源源不断的人类的真正幸福源泉——自由——中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如果你试图要摆脱自己应尽的义务,你将会变成自己任性肆意的奴隶。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不是他应该做和需要做的,而是自己想做的,那就会造成腐败和道德堕落的开始。要提防自己在精神上成为欲望的奴隶。如果你不严格约束自己,不用义务感来约束自己,你将成为思想薄弱的人。
在履行道德义务方面,人总是会在一些方面逊于他人的。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人的生活十分轻松,而另一个人的生活十分困难;一个人获得的快乐很多,另一个人却很少;一个人的生活会更好,另一个人的生活却更糟的这类情况。人类道德义务的智慧正是在于发现和从内心做出判断:哪些是你应该享受的,哪些是你应该尽责的。形象地说,如果我们可以敞开心灵的眼睛观察人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每个人经常地、时刻注意这些关系,那么,在道德生活中便会出现普遍的和谐,犹如高尔基形象的比方:人们也会像星星对星星一样坦诚相对[10]。小到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引不起他人注意的行为,例如你在电梯、电车、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大到你对别人(你把自己的命运和他联系起来以繁衍人类的后代,抑或是你生育了他,赋予了他生命)的生活、命运和未来担负起人类伟大的职责:总之,希望道德责任主导你全部的生活。假如你失去这种道德义务,那么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还仅仅是个渺小的自私自利者,随后你会逐渐成为一个厚颜无耻之人,最后你会成为叛徒。请记住:我前面谈过的那个人的最大不幸,就是从忘记自己的责任开始的,起初,会是在小事情上,然后会发生在重大事情上。
这种教育技巧和人的智慧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我们要懂得如何与孩子谈论道德义务感。经常谈论这些,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习惯履行义务——这意味着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能够关注到身边的人和事物,了解周围与你有关的一切,而且不仅仅只是了解,还要用心去感受,冷漠的态度不能容忍,粗鲁的做法更是令人憎恶。
我们看到果园里一根折断了的苹果树枝。没有肇事者,是风吹断了它,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就这么走过去。正是在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地方,义务感才特别重要。孩子们可以冷淡地看着悬着的枝条,从旁边走过——这是有关冷漠的一课,这种课在童年时期“上”得越多,将来在他们的性格中,自私、卑鄙和背叛的危险就越大。我们停下来,系住折断的树枝,孩子们既会感到快乐,又会有些担心——他们可能会意识到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这又是一堂关于责任的课。如果你在人际关系的海洋中旅行时细致且眼光敏锐,你就会不断发现履行这种道德义务的可能性。最初,孩子会拒绝你给他们送去的这种快乐,而渐渐地,他们会完全感受到履行义务所带来的这种特殊快乐。
我们坐在车厢里,列车向温暖的海边行驶。天黑了,孩子在摇晃的车厢里昏昏欲睡,他们躺在柔软的床上。年纪最小,有一双乌溜溜大眼睛的奥莉娅问道:
“您说火车是司机驾驶的。那么谁会在深夜里开火车呢?火车自己会开吗?”
“司机夜里也在开火车。”
“怎么开呢?”奥莉娅十分惊讶,其他孩子也十分惊奇地抬起头倾听,“难道司机深夜不睡觉吗?”
“不睡觉。”
“我们睡觉,他一整夜都不睡吗?”奥尔加更加惊讶了。
“是的,驾驶员深夜不会睡觉的。如果他睡了哪怕一会儿,火车就会脱轨,我们都会丧命。”
“怎么会这样呢?”奥莉娅还是不明白,“难道他不想睡觉吗?”
“想啊,但是他必须要驾驶火车。这就是他的职责。看着窗外,你们可以看到拖拉机司机在田间耕种土地。深夜了,还是有人在劳动,你们看到探照灯把田野照亮了吗?因为他们必须在晚上劳动,如果只在白天劳动,面包和粮食就不够了……”
“那我的义务呢?”奥尔加问道。
“还有我的,还有我的……”孩子们问道。
“我们所有人的义务呢?”
“长大成人,这就是你们最主要的义务。”
如果你们能够设法让孩子们睁开双眼,认识那些鲜明地体现人的责任感的种种事物,如果这些事物可以令孩子们觉得惊讶,并且促使他们深刻思考,那么,此时此刻你们教育他们的每一句话语,都会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就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会长出茁壮的嫩芽。
3.如果你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只有觉得可以得到某种好处或快乐才可以引发你的积极性,那么,你的生活中就不会存在任何宝贵和高尚的东西,你的心里也不会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真诚,你的欲望低下又匮乏,缺乏高尚人的那种希望,生活会变得十分空虚、毫无生气。道德义务——是培养人高尚愿望的学校。每个人都应该达到那种高度:在那里,他的行为会受到责任的支配,他能将乍看起来不可思议、无法达到的目标实现,从而显示出伟大的精神。有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才能理解责任感。只有伟大的精神才能产生真正的人所需要的——珍贵的、独有的人的需要。爱情、忠诚和爱人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这样的幸福只有通过义务感获得,并只存在于义务感之中。
我认为教育有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到人追求尽职尽责时的魅力和美。一位8岁的男孩瓦西里为了他的妹妹娜塔莎(妹妹对他而言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达到了精神的第一个高度。做游戏时,娜塔莎搬着梯子爬到了屋顶。她爬到房顶后,环顾四周,惊恐地尖叫着。当时爸爸妈妈没有在家。瓦西里从窗户里看到了小妹妹,急忙沿着梯子冲上了屋顶,马上跑到娜塔莎的身边,但是,他没法带着妹妹爬下来。瓦西里和妹妹一起在屋顶上待了很久,他一直扶着妹妹,直到爸爸回来将他们救下。
童年时期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是成长的第一步,一旦他做到了,他就会了解自己应尽的义务。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是要使每个人都迈出这一步。
4.爱他人。爱他人就是你的道德核心。一个人活着,就要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和强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意味着奉献你精神上的力量来让周围的人更加美好,精神上更加丰富,让生活中与你交往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的存在和心灵中得到美好的东西。
但是,在对人的爱——这一无穷无尽的财富之中,还有其他的精神因素。我们之所以爱他人,是因为我们在其中找到了作为公民的幸福。在对人民的爱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人民的孩子。
在人类的爱之中还有一个精神因素,那就是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如果我们感受不到、意识不到有人关心着自己,有人存在的全部意义只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是无法生活下去的。爱,就是人对人的忠诚。在爱之中,光永远燃烧着,我称之为一个人属于他人并成为其挚爱的精神准备。这并不是奴役,而是一种人格的真正提升。这种精神上的发端包含着人类尊严的根源。
如果您发现了爱的这些精神因素,您就会找到真正的幸福。爱是一位有能量的老师。它能使人更加纯洁、诚实、真挚,使人有更高的追求,并严格遵守生活的道德原则——最后两个概念在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去爱,他将无法过好人的生活,他不能真正的成长,也无法融入公民生活的广阔世界里。我写过一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孩子们聆听体验到这个故事时,惊奇地发现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真谛:人只有在懂得爱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一座城市的大房子里,住着许多男孩和女孩,其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名叫“小驼背”。她的个头确实很小,而且背有点驼。像其他孩子们一样,她也去院子里玩耍。院子里还有三个漂亮的女孩:蓝眼睛的、碧眼的和黑眼睛的漂亮女孩。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美丽,值得其他所有人的欣赏与赞美。
“小驼背”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漂亮的女孩们,她是多么想把自己的爱向她们表达出来呀!她走近她们,想要一起玩耍,可没有一个人理睬这个驼背小女孩,好像她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小驼背”爱上了一颗遥远的闪烁的星星。在傍晚,她仰望星空并小声地用爱的温暖话语说道:“美丽的星星呀,我想成为你的心爱之人!我爱你,也希望你爱我。”
星星居住在难以想象的非常遥远的地方,闪烁着看不见的火花,忽隐忽现,但是“小驼背”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孩子们,试想一下),星星回答道:“好呀,小驼背,现在你是我的心爱之人了。”“小驼背”的眼中闪烁着巨大的幸福。她望了望蓝眼睛的、碧眼的和黑眼睛的漂亮女孩们,感到伤心得惊骇。“小驼背”小声说:“这些女孩是多么不幸啊。”
这个童话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心里。这种幻想出来的形象具有生活中人的特征。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会产生这样想法:真正的美在于奉献,在于给他人带来快乐。我的童话希望能教会孩子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忠诚和爱。感受并理解他人的爱意——是做人的重要价值。我们的任务是让每一位孩子都认识并重视这一价值。
5.生活在人与人之间,要仔细观察你周围发生的事情:人们劳动、上班、下班、生老病死、做客与待客、离别又重逢;多年来耐心地等待某一刻,为了这一时刻忙碌奔波,然后继续忍受痛苦和剥削;实现目标并再次设定新目标;有些人活着,可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活,有些人会为了崇高的目的,燃起生命之火。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信念、见解、疑虑、想法、情感、心情、情绪、对他人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通过行为举止、快乐与烦恼、对善与恶的感受,通过这些永恒的人类的心理,成功与失败、希望和绝望、满意和不满、喜悦和悲伤、同情和冷漠、失望和遗忘、怨恨和悲伤、同情与不容忍,来表达自己。
这都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要掌握精神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文化:善于分辨人身上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无论一个人在你看来多么不可救药,你也需要懂得发现他身上的善良的、光荣的种子。尊敬他人,就是要相信他身上拥有美好的品质。但是对于敌人,我们只有不可让步的仇恨,因为他们试图侵犯我们的祖国,玷污我们神圣的土地和理想;对于叛徒,只有毫不妥协的仇恨。尊重一个人,就要严格地要求他。在道德关系中不可能存在圣徒式的宽容和普遍的抽象的爱的甜蜜安慰。善良,只有当它坚定有力且懂得自我保护时才能称其为善良。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如果他不擅长表现出憎恨、蔑视和永不妥协的精神,那么,他可能会变得迷茫无助、无力自保。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人本质的表现,而且要为坚持真理和正义进行斗争。要懂得做一名战士,要懂得做一个温柔、严格、绝不留情、公正无私的人!如果有人将罪恶的牙齿拔掉了,那罪恶就会求饶——不要忘记这一点!
人的精神生活不仅要求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要求人们拥有坚定的思想和信念,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并提防这种价值损失的能力。一个人的不幸常常是这样发生的——没有人在灾难来临前给予告诫,没有人在事情恶化时加以阻止。这里我们谈论的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教育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拥有强大而极其细微的能力,即在思想上能够强烈地与他人产生共鸣。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和心灵上的共鸣,无法理解身边发生的不幸和罪行——一切都只能变成一种感动的泪水和一阵鸽鸣。这种思想和心灵上的共鸣,可以唤起积极斗争的力量,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防止冷漠无情,而且往往可以治愈和拯救他人。
我相信共鸣的力量。教育者的任务不仅是带领受教育者前进——当他知道自己的道路和能够正确看待世界之时;更困难的任务是挽救、拉回一个失足的人,帮他重新开始。这种重建必须是在人的少年时期进行,当罪恶还无法控制他整个人,当善良和共鸣的呼唤能够唤醒他去做一个幸福的人的时候,这项工作就必须进行。
6.我们经常相互说:“祝您一切顺利!”“也祝您幸福快乐!”这不仅仅是表达礼貌,这些话还表达了人的本性。感知能力——可以让人看到周围人品格的能力——不仅仅是道德文化的指标,也是巨大的精神活动的结果。真诚的向善离不开自我的教育,真正善良的人今天一定比昨天生活得更好。善意的情感会给他人带来幸福感。善良的人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如果你因为你的朋友比你糟糕而感到一阵喜悦——这意味着你还要学习很多东西,要教育你自己,杜绝自私自利,是的,这是因为嫉妒心作祟,它是软弱、恐惧和冷漠的产物,这些加起来会让人变得懦弱、胆小、缺乏意志。
我们会互相说:“您好,保重身体。”这些话包含了深刻的道德意义,表现出人际交往中最本质的关系,这些话体现了我们对待人这最宝贵的财富的态度,而不与他人问候则会反映出人在道德上的无知。
我们相互说:“谢谢!”意味着善待他人,创造幸福。“谢谢”这个词,从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已经成为人际关系的一条准绳,表达了对为我们做好事的人的态度和美好祝福,让为他人做好事的人永远有美好相伴。与其说要在正确的时间讲出这些话,不如说是要诚心诚意在心底感激他人的帮助。
如果想向对方提出要求,我们要说:“请。”这是一个简单且美妙的词语,能够产生奇特的效果,它表示我们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尊重他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善意。要培养自己的这种人格,以便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同时,要学会对他人的“请”给予回应,请求是一种感情的激荡。当一个人请求他人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激荡。要善于聆听他人的恳求,并给予回答,在微妙的精神生活中,举止的无知会导致对他人的冷漠和无情。冷漠是最危险的恶习之一。漠不关心是指丧失了感受周边人的能力。为了让自己不变得冷漠,要拥有同情心、同理心,并且秉持正直,严格要求自己不走向恶的一面,并能够将无伤大雅的弱点与残害心灵的恶劣品质区别开来。
要善于正确地、善意地看待自己的伙伴!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理智和道德中,才能培养出善良地对待自己伙伴的能力。谁感觉到自己今天比昨天更有进步,谁就能给他人良好的祝福。良好和善良的祝愿——是骄傲自满、自命清高的最好的解药。集体不喜欢那些心怀恶意之人。老师应该敏感地观察,谨防不良的种子落入孩子的心灵。如果这些发生了——不幸将不可避免。
道德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让孩子们在初识周围世界的同时经历快乐,让他们体验到与他人交往时的幸福、痛苦和焦虑。但愿他以自己的经历深信,他的内心能否平静安宁,取决于他如何审视他人、对待他人。在儿童时期,假如与通过美好愿望的纽带和自我联系的人相处时,我并没有产生去了解“他的身体怎样?”“他感觉如何?”的愿望,那就无法想象会有充足价值的教育,甚至让人勉强满意的教育也难以想象。这是培养观点、信念、生活理想的最细腻、最微妙的领域。
在一所很小的乡村学校,有32名学生。学校的院子里有一口井。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亚历山大爷爷都会拿着水桶到学校的院子里打水。孩子们都知道他,他在卫国战争期间受伤成了残疾人。他的左腿安有假肢,但依然工作——在集体农庄照料蜜蜂,种植小树苗。每次爷爷来打水,孩子们都会跑到井边,帮助爷爷将桶从井中拉出。
“您的身体怎么样,爷爷?”爷爷走进院子时,孩子们问道。
“谢谢孩子们,”爷爷回答道,“我的身体健康得很!蜜蜂们都嗡嗡地飞来飞去。你们来吧,我请你们吃蜂蜜……树苗们也长绿了……你们的学习怎么样?都学得很好吧?”
“不,爷爷……不是都学得很好……我们都在学,但有时候还是迷迷糊糊的。”
爷爷忧心地摇了摇头,承诺当孩子来到他的养蜂场做客时,要送他们一本有趣的书。孩子们饶有兴趣地问:“爷爷,您有什么有趣的书?”爷爷和孩子们十分高兴地交谈着,感受到彼此间相互需要。他们通过美好的愿望相互联系着,这就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从本质上讲,正是为了把这样的财富赋予我们的每一位同学,老师们才会不断地燃烧自己,直到燃烧殆尽。
亚历山大爷爷住在离学校50米远的地方,孩子们会帮忙将水送到他家里。上课铃响了。“爷爷,请保重身体!”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跑回学校。“我活着,也许仅仅是因为我有这些小朋友。”亚历山大爷爷说,“我会等着下课铃响的那一刻,拿着水桶去取水。我期待着这个时刻,让我能见到会问我‘爷爷,您的身体怎么样?’的孩子们;我期待着分别的那一刻,让我能听到孩子们说‘爷爷,请保重身体!’……”
老师们,认真思考这些话吧!为了把美好的愿望同人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发出光和热。让一个人因为人们和他一起生活而渴望生活。
“您好”“早安”这些词,包含了人际关系的细腻的方面。我特意和孩子们进行过有关这些词语和情感的谈话,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将这类言辞和情感一点一滴地灌输给他们。我认为,让孩子们口中说出的话语,形象地说,成为人的情感、愿望和渴望的动听的音乐,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个宁静的春天的早晨,当学校还沉浸在盛开的苹果花、梨花、杏花、桃花的芳香之中的时候,我们来到花园里最美丽的一角,有我和孩子们——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当时我的内心产生了这样一个希望,就是对这美丽景色感到惊叹不已、兴趣盎然的孩子们,会感受到“您好”这个充满智慧的美妙词语所具有的最细腻的色彩。
于是,在花树下的第一次聚会中,我给大家讲述了关于“您好”这个词语的奇妙故事。
一对父子走在林间的小路上。四周寂静,只听得见远处啄木鸟啄木的声音和丛林深处潺潺的溪流声。
突然,儿子发现一个拄着拐杖的奶奶朝他们走来。
“爸爸,老奶奶要去哪?”儿子问道。
“也许是找人,和朋友见面或者送行吧。老奶奶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出门的。”父亲回答道,“我们和她碰面的时候,要跟她说‘您好’打招呼。”
“为什么要对她说这句话?”儿子迷惑不解,“我们原本不认识啊。”“碰面时你跟她说,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了。”
老奶奶走过来了。
“您好。”儿子说道。
“您好。”父亲说道。
“您好。”老奶奶微笑着回答。
儿子惊讶地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阳光更加温暖灿烂,阵阵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这都是他之前没有察觉到的。
男孩内心感到十分快乐。
“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道。
“因为我们说‘您好’,对方开心地笑了笑。”
“您好”这个词具有如此奇妙的特性,它可以唤起人们彼此的信任,将人们团结在一起,让人们对彼此敞开心扉。
“您好”这个词语不仅仅是生活、是我们看待周围的世界和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与人见面,说声“您好”更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与他人沟通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节日前夕,孩子们总是要去拜访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善意和祝福。拜访的全部意义是:孩子们向老人们传递问候,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其中并没有什么复杂和不寻常的,但如果您深思一下,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心灵对另一个人心灵的触动,这就显得意义非凡。善意的祝福是无形的,它出现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如果孩子同他人建立起联系,就有必要在他的内心思想中培养出明确的目标,即对他人表达善意的渴望。孩子会在人们的幸福中审视其他的价值观。我们教导未来的公民,让他们从孩提时期起就知道,为了不理睬他人的求助而对他人的不幸不闻不问,就等于给别人带来委屈、痛苦和悲伤。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我从小越是细腻地感受到善良意愿的纽带,我就越可以严格地评价他人的品德和行为。我给予他人的是慷慨和诚挚,而他人怎样表现自己,对我而言也并不是没有关系。多年的经验让我坚信,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会严格待己,疾恶如仇,痛恨偏激,这些良好的品质正如象征喜爱善良的花朵一样美丽芬芳。
懂得感恩,是人际关系中独特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不仅要教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说“谢谢”,还要让孩子们怀有崇高的动机、热情和愿望。
在俄语中,“感谢”这个美好的词语包含着深刻的智慧:您做了一件好事,我表达善意的祝愿还以答谢,遵循良心的嘱咐和善良的动机,我祝愿您一切顺利,并慷慨地将自己的心灵的一部分奉献给您。感恩来自人的义务感。只有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来自内心真挚的希望,他希望奉献给他人的,要比最初看起来别人给予他的更多,这个人才会对他产生一种责任感。这种为他人尽力奉献的行为,体现了人类高尚的品质。
感恩和义务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标志,同时也是人性的基本,如果没有这些,无知就会威胁到我们。我希望在孩子们的观念里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即不懂得感恩是最糟糕的一种恶习。人之所以为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当我和孩子们第一次去森林旅行,孩子们第一次喝到了那潺潺的泉水时,我跟孩子们讲述了关于“谢谢”这个词语的故事。
两名旅行者——爷爷和孙子——正在森林里跋涉。天气很热,他们十分口渴。终于他们来到了小溪旁,清凉的溪水淙淙作响。他们弯下腰来喝水。
爷爷说:
“谢谢你,小溪。”
孙子笑了。
“你为什么笑呀?”爷爷问。
“爷爷,为什么您要对小溪说‘谢谢’呢?小溪又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是感激之情。”
爷爷思考着。小溪哗哗地流着,鸟儿在森林里唱着歌。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爷爷说:
“是的……溪水什么都听不到。如果一只狼喝了水,它也许不会表达感谢,可我们不是狼,我们是人。不要忘记这个,孩子。你知道人为什么要说谢谢吗?你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吗?”
孙子思考着,他还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爷爷说:“我们说‘谢谢’,就为了让自己不要成为狼、驴和无脑的公鸡。”
感恩就是我们在学校的集体中,在与他人合作的实践关系中发展的感受。它会打开孩子们的眼界,我们要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受它。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的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必须理解和感受到这些人的关切和忧虑。要让孩子们深刻地了解实现幸福的劳动来源,这样他们的责任感就会越来越强,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也会越强烈。在一个爽朗的秋日,当我们完成园地的劳作后,孩子们拿来了精心培育的谷物烤制出来的面包,把它们送给最尊敬的农民和老兵来表示感谢。孩子们要为能过上很好的生活而感激他们:要知道,人们能够生活下去,就是因为这世上有劳动和食物。在结束学业后愉快的日子里,当孩子们十分强烈地感觉到假期的美好时刻,孩子们感激父母,并不是说父母在这一天给了孩子们礼物,而是恰恰相反。孩子们花了好几天时间,有时是整个冬天,都在画一幅画,想要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里把画送给父亲或者母亲。他们会种下一朵花或者用木头雕刻一件东西,在学期结束或者开始的日子,向长辈们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是正确享有物质福利、精神福利和快乐权利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完成学业,绝对不是什么功劳,而是一种责任。他在学业中取得了成绩,应该感谢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让别人感谢他,更加不是让别人嘉奖他。
懂得和感受他人的感激之情,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努力让孩子们以自己的工作、关心和自觉控制自我需要的行为(这是必要的),来换取成年人的感激。孩子越是清晰地感到自己是不值得感激的,他就会越强烈地感受到对老一辈所承担的责任。
鄙视忘恩负义是应该从小培养的高贵品质。忘恩负义,不仅是心灵的无知,它本身还是一种邪恶。我坚信,忘恩负义只能用“没有良心”来解释。事实上,忘恩负义所带来的不仅是不知廉耻、傲慢无礼、行为粗鲁、骄傲自大、卑鄙无耻,还有懒惰怠慢,无所事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你最终成功地唤醒最为沉睡的心灵,才可能培养出藐视知恩不报的情感。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建立起这样的理念:知恩不报是一种会千百倍的成长为最为愚昧无知的厚颜无耻的行为。有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在每届学生中我都会反复讲述。
爷爷安德烈请孙子马特维做客。爷爷在孙子面前放了一大碗蜂蜜和一个白面包,邀请道:
“马特维,吃蜂蜜吧,想要用勺子把蜂蜜抹在面包上,还是用面包蘸着蜂蜜吃?”
马特维先用勺子把蜂蜜抹在面包上,然后再用面包蘸着蜂蜜吃。他吃得太多,以至于呼吸都困难了。他擦了擦汗,叹口气问道:
“请问,爷爷,这是椴树蜜还是荞麦蜜?”
“怎么啦?”安德烈爷爷惊讶地说道,“我请你吃的是荞麦蜜,孩子。”
“椴树蜜好吃得多呢。”马特维边打哈欠边说,饱餐过后,他想睡觉了。
安德烈爷爷觉得很难过,他沉默了。孙子继续问:
“做面包的面粉是春种的小麦还是冬天的小麦?”
安德烈爷爷的脸色变了。他心痛得难以忍受,呼吸也变得困难了,他闭上眼睛,叹着气。
在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中(这些方面必须在年轻人的心灵面前展现出来),占据十分突出位置的,是与“请”这一概念有关的种种态度。我们给予最大关注的事物,就是以各种美好的愿望、高尚热情和相互信任的纽带去充实这些态度。为了让孩子说出“请”这个字时,对别人善良的思想、心灵的动机、希望和精神状况充满尊敬之情,要教育孩子从小像珍惜无价之宝一样去爱惜他人。内心的力量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每一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一定的热量储备。
你和他人接触的时候,就是在接触他们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人们一年又一年不断地向学生们展示这个真理寻常而又十分深远的含义——你从一堆金色麦子中得到了一粒种子,从篝火中获得火种,从一个大果园里摘下一个苹果,不要在只需要一粒种子就可以了的地方取走一大把,不要在只需要一点火种的地方用铲子将火种统统取走,也不要在只需要一个苹果的地方把整棵苹果树全部砍掉。要擅长保护和珍惜一切。要了解那些无比珍贵的人的价值:从一堆金黄的麦子中留下几颗种子,从正在燃烧的炽热的篝火中留下几颗火苗,从丰收的苹果中留下几个苹果。无怜悯心往往是恶意的一种体现。并不仅仅只有恶意是冷漠无情的,愚昧无知和狡诈欺骗一样是冷漠无情的。同情心要求思想的健康。
7.善于审视自己的过失是一大美德。每当我们犯了错误或者对他人缺乏同情心,抑或是欺辱了他人,令他人提心吊胆时,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责备,要对他人说:“对不起”“请原谅”。我们要用这些话表达对他人人格和宽容的尊敬:我们不知道是向他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还是因为不注意而冒犯了他们。我们说出这些话,是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敬,获得他人的原谅。
要常常培养自己对他人承担义务的责任感。良心会不断提醒你,什么时候要向周围的人说“请原谅”“对不起”。请求他人的谅解并不是因为我们有错。但是,不善于尊重别人,不顾念别人自尊心,就会成为一个过失。要做一个谦虚的人,要保护自己和别人,避免染上厚颜无耻、死皮赖脸、令人厌恶的弊病。
在了解人的价值这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在童年时期,尤其是少年时期对自己的轻率而感到内疚,对未经思考而做出的行为感到后悔,我们要用良心来谴责自己的错误和不当的行为。道德上的无知,始于不善于对过去进行总结。如果这种无知成为习惯,变成一种本能,那么人的性格就会变得愚蠢、粗鲁和野蛮。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教给幼小的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为了看到这个后果,就必须先要想到这个后果。良心的眼睛就是思考。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要让孩子反复思考:我周围和我自身有什么,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为了把自己的学生引导到最为复杂的人性世界中来,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关注我称之为良心的眼睛的东西。这就是指注意到道德思想的精华之处。在孩子们身上培育审视和思索道德能力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
七月里炎热的一天,你们从树林里归来,朝一棵高大的橡树下的水井走去。所有人都想喝水,离井越近,越是想喝。另一边,一位老人也向井口走来。他从远方而来,十分疲倦,也想喝水。孩子们看见了老人,但心里却没有想着他。眼睛虽然看见了,但是心灵却没有。孩子们和老人几乎同时向井边走去。树下放着一桶凉水。一会儿孩子们就会围到水桶边上,只专注于一个愿望——解渴,没有一个人会留意到老人。
如果人的本能凌驾于用理智和信仰细心培养出来的人格之上,那么,人就会变得既丑陋又恐怖。要善于及时防治这一刻。不要让本能任性妄为,要在学生的身上激发崇高的思想,要让他们对自己拥有的自私的想法感到羞愧。
此时,你应该用冷静、威严又果断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停下!”让他们看看周边的事物。这时,孩子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因天气炎热而筋疲力尽,眼睛红肿,脸上带着歉意的微笑。当看见这一幕时,解渴的念头就不会再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像火一样燃烧了,它几乎消逝在角落里,大脑被一种新的思想占满:爷爷从对面和我们一起来到井边……我们看到了他,为什么不为他着想呢?怎么会这样呢?
“孩子们,坐下来休息会儿吧。”你轻声说道。橡树下,孩子们坐在你身旁。
“请原谅我们,爷爷。”你转向老人,“我们几乎把水桶抢走了。您先喝吧,之后我们再喝。”
“对不起,爷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道歉。
当我们看到这个手脚颤抖、尽显疲惫的老人,孩子们会感到惭愧,从他们的嘴里说出“对不起”这个词语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种真诚的感情表达。在这一刻,孩子的脑海里出现这样一幅情景:如果他们喝掉满满一桶水,水桶里一点水都没有了,那么爷爷就不得不再从深井里打水上来。
“孩子们,不用担心我。”老人回答孩子,“我不能喝水……天气这么热,我还要继续往前走……我的心脏不好,我只是需要擦擦眼睛、漱个口。”
孩子们惊讶地看到:爷爷在清洗眼睛和漱口之后又重新上路了。爷爷伤心自己不能坐下来休息:“要是坐下来一会儿,就很难再起身出发了。”爷爷出发的时候,孩子们都站起来祝福他身体健康。
在孩子面前展现了一幅十分精彩的人生图画。老师们,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幅图画终生刻印在他们的心里。老爷爷走了,可是谁也不着急喝那桶水。你们需要帮助自己的学生去领悟脑海里那朦朦胧胧的事物。你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教育中最复杂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