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该怎么设计
文章的构成
从表面上看,每篇文章都是由一堆复杂的文字构成的,但是细细“解剖”后可以发现,构成每篇文章的文字是有结构层次的,正文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句子构成,句子由字词构成。也就是说,文章是由字词、句子、段落、正文、标题等各个局部构成的统一整体。如图1所示。
看似构成文章的各部分形成的是一个平面图,而我们透过表象深入分析发现,其实构成文章的各部分形成的是一个立体图,因为每篇文章的字词、句子、段落、正文、标题五个局部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中的某一段话、某一句话、某一个字词的意思与作用,不仅与文章中的其他字词、语句、段落有关联,还与文章的标题、中心思想、全文有关联。如图2所示。
图1 文章构成图
图2 文章五个局部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顺序
文章具体怎么写?首先涉及的是文章结构。所谓文章结构,是指语言单位(字词、句子、段落)在组合成更大的结构体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先后关系、松紧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又称为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换句话说,文章结构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安排语言单位所呈现的先后顺序。
很多人在写文章前没有设计结构顺序的习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一半时,才发现已经离题万里。像建楼前一定要预先设计并绘制建筑图纸一样,在写文章前,也要先规划好文章的结构顺序,计划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文章的结构顺序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文章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观点、思想的路径和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体现了作者的构思过程,主要表现在文章的顺序安排上,比如,开头、中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也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
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内容多么好、词句多么优美,但如果全篇的结构组织得不好,那也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好文章的结构在层级上要安排得有条不紊:为什么这篇文章分三段,那篇文章分五段?为什么先说这层意思,后说那层意思?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前后要联系得紧密,照顾得周到;没有前后脱节的地方,没有丢三落四的情形,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明确的印象。
很多学生写作文会出现逻辑不清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注重语言的逻辑结构问题。比如下面这道小学语文题,把下面四句话用不同的关联词以不同的顺序连接组合起来,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例: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李姐姐瘫痪了。
(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
(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李姐姐学会了针灸。
面对这道题,小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各种不同连接组合的句子。
连接组合1:虽然李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这里把“顽强地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放在第二位,把“瘫痪了”放在最后。结果变成一个缺乏正能量的句子。
连接组合2: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连接组合3:李姐姐之所以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她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连接组合4:李姐姐那么顽强地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连接组合5: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顽强地学习瘫痪。
连接组合6:李姐姐通过顽强地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语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出现上述各种逻辑不通、思想负面的句子,是由于这些小学生难以把握语言逻辑结构而闹出的笑话。这个考题的目的是发扬正能量,突出李姐姐的坚强,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如下所示:
正确的答案: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她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关于语言逻辑结构的重要性,有一个历史故事最能体现:曾国藩带领湘军打仗时,多次战败,向皇上汇报时,他写道:“臣屡战屡败。”被一个幕僚看到了,这个幕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打就败,表现了战斗无能且悲观、消沉的思想。他建议把“战”和“败”两个字调换一下顺序,改为“屡败屡战”,这就表现出曾国藩带领湘军在战场上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样几个字,字序的变化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意境。看到这样的奏折,皇上不仅没有责备曾国藩屡打败仗,反而表扬了他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