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我们的英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无纸化时代思墨香

进入今天这样一个无纸化的网络时代,如果有谁还对书写表示一往情深的怀念,恐怕会被认为是不入时或落伍行为,但我不能不说,当“写字”越来越被“打字”所代替,汉字书写切切实实地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在高等学府,本来把字写好是最基本的,而如今挑选一个写字好的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当下的年轻人中,对汉字读写识用,大有每况愈下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不仅字写得像呀呀学语的孩童,而且成语混用乱用误用,已经是司空见惯。就在前不久,央视某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称嘉宾的父亲本该称“令尊”,却以“家父”相称,弄得观众啼笑皆非。笔者也有位朋友,儿子在北京某名牌大学就读,言谈之中常引为骄傲。日前节日将临时,这位朋友收到儿子一封信,夫妇俩兴奋异常,拆阅读之,不禁大失所望,满篇总共四个字“爸妈:钱。儿”。朋友说,看了这封信,禁不住一阵心酸,大学生啊,不可想象,连信也不会写啊。据说,不会写信,不懂得中国书信的格式和语言,在今天的青年人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中国人爱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天性。即使那些并不一定识文断字的乡里农民,过去也是懂得珍重字迹的。记得小时候过年,乡亲贴大红春联时,总要备好烟茶,找个会写的,并且写得好的,因为字好不好是家的门面,老百姓看得很重。有一句话现今看不到了,过去常在室内醒目处见一句“敬惜字纸”的告诫,那是提醒人们带字的纸是不能乱扔到污秽之地的,必须要扔到专盛废纸的器物里。人们敬畏汉字,人们喜爱手写的汉字,是因为手写的汉字能感受心灵的情绪和温暖,也深藏着文化和情感。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一纸手写的书信,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如果随便问一句:“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恐怕回答者相当一部分不是以日、月为时间单位的,要以年或数年没有动笔写信来回答。

又是佳节到来时,这几年每逢这样一些节日,总要收到成百上千条手机短信的祝福,说实话,每年这样一些“一键群发”的批量祝福,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这样的短信,与其说在转达朋友情谊,倒不如更准确地说,这是例行公事般的敷衍应付,比较起来,我以为“手写的真情”更为可贵。所以对这样批量的“祝福”,不管朋友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我大多是不回的,实在需要回复的,也一定是立足于自己的原创。仔细想想,这些费时耗力缺乏情感温度的标准化操作,唯一真正受益者,其实是电信移动公司,大多数人都在用这种并不温暖的形式为电信局创收。

如此而言,或许有人认为我之此话是逆潮流而言,不是的,在办公自动化的今天,我绝非是倡导回到手写时代,而是说在能用手写的场合和时间,尽可能用手书写。比如类似给亲朋好友的贺卡和书信,能手写时尽量用手写,因为书写不仅是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态度。手写的贺卡书信,充满的是人情味儿。比如,年轻人两情相悦时写的情书,古往今来都是表达情感的形式,它是情感的文字记忆。如今进入电子时代,“情书”这种书信体裁正逐渐衰落,一则短信,一个电话便沟通了感情,快捷真的快捷了,但像鲁迅先生当年那样著名的《两地书》体裁和形式,或将永远告别书坛。作为一个报人,虽然工作时用电脑,但凡进入创作,我是坚决选择手写的,我认为手写是一种含蓄而平静的讲述,它与电脑不是一种状态。在当今的法国,电子贺卡虽很流行,但年轻人给父母亲人祝福时,一定用自己亲笔写的贺卡,写上一段类似书信的祝福语,认为唯其如此,不足以表达自己对长辈亲友真挚的情感。还有一项统计说,今天的日本人,有五分之一在练习书法,国家在正规的严肃场合提倡用毛笔写字,作为汉字源头的国人,面对这样的消息不该觉得有几分汗颜吗?

让人欣慰的是,“回归书写”的暖流,正在一些年轻人中兴起。就在我提笔写这个短文时,一则消息让我怦然心动,一家名为豆瓣网的网站发起了一个“晒字迹”活动,启示说“拿起你的笔,你的纸,再来一句简短的话语”。数千名网友群起响应,于是,或是珍藏的情书、信件,或是抄写的名家名言,或是记录个人心迹的文字,等等,一起现身网上,来接受读者的评判。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字迹并不漂亮,但却朝着书写回归迈出了十分踏实的一步。这自然是一个进步,我们应当为之高兴。

(原载2011年1月21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