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碧桂园生活方式”之谜

“碧桂园的宣传应该是终年不息的,每一个阶段应有各自的主题。”

“保持高雅,保持宣传的‘吨位’,做到街谈巷议碧桂园。”

这是王志纲在一份策划书上的设计。

那么,下一步的主题是什么呢?

当时,在王志纲的策划下,广东大小媒体爆炒这样一个新名词:“碧桂园生活方式”——未来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论,有人说这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生活理想,但思维超前,人们消费不起。王志纲认为,争论正好把“生活方式”炒热,一旦这种比较超前的未来生活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就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市场,引导人们的消费理想。

碧桂园这种生活方式,到底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呢?

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宽松的经济环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不是一纸空谈、一句口号。然而,金钱似乎容易与邪恶联姻,诸如有钱却不能使家庭幸福、有钱人的子女多是纨绔子弟以及有钱人挥金如土、吃喝嫖赌等。

其实钱并没有罪过,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有钱人的消费,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消费环境。

碧桂园提供给有钱人的是这样一种消费环境:他们可以为子女花几十万元创造一个学习空间;他们可以花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创造一个生活空间,如买一套别墅,携妻儿老小与白云绿水共住;他们可以在国际俱乐部放纵个性,尽情挥洒。碧桂园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们该怎样理解它呢?

1995年2月20日,在王志纲的策划下,一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到碧桂园参观,与碧桂园老板进行热烈、坦率的对话,他们当中有广东社会科联副主席林洪、中山大学校长黄焕秋、广东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卢泰宏、历史学家叶显恩、著名评论家李公明等。

当天晚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开始进行“碧桂园生活方式”广播讨论,主持人开宗明义地提出两个话题:

“碧桂园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

“碧桂园”是否在营造“富人特区”?

这是王志纲设计的又一个“炒作”行动,目的在于通过释疑解惑的社会性讨论,“既提高‘碧桂园生活方式’这一新概念的理论含金量,又让这一口号不知不觉地深入街头巷尾”。

讨论出乎意料的热烈。

一位从政多年的国家公务员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让这些人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现在很多人有了钱,买了别墅,无论这些钱是靠辛苦劳动、经历一定风险挣来的,还是来路可疑、钻了政策空子得来的,都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缩小差距,社会才会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才会过得更好。

著名评论家李公明认为:给有钱人一个文明、高尚的生活环境,对培养人们现代的生活习惯有很大作用。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干净的场所人们不敢随地吐痰,在豪华的场所人们不敢高声喧哗。”给有钱人一个文明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扫除他们身上的“土财主气”和“暴发户气”。

而这种用金钱堆起来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和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俭朴”、“艰苦奋斗”发生冲突呢?

林洪教授认为并不矛盾:“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人的生活、思想、消费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精神,这是国情决定的,因为我国整体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但现在已经富起来的人有条件要求拥有更高的生活水准,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高文化、高素质的人,他们愿意拿出一大笔钱作为培养后代的投资,这是好的、对国家有利的,像碧桂园这样引导人们向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合理、文明地消费他们的金钱,我们应该提倡。”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现在各方面的待遇都已得到改善,他们过上像“碧桂园生活方式”的生活,路程还差多远呢?

某学院张教授很乐观,他认为不会很遥远:“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好多了,我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不断改变,相信21世纪我们能达到。”

留法博士朱乃肖说,她在法国留学时,她的讲师已拥有了自己的别墅,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在法国,大学教授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工薪都比较高,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之相比还有差距。

一位“小康”者则通过电台发出这样的忠告:“碧桂园生活方式”的出现,使没有住进去的人有了奋斗目标,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希望早日夙愿成真。而住进去的人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把你们的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中,使更多的人富起来,有机会搬入新居,有机会成为你们的邻居呢?

但不管怎样,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从经济角度来讲,碧桂园是珠江三角洲的骄傲,在这块土地上出现这样高档次的社区,是我们经济上很大的成就,这也代表了珠江三角洲人民十几年奋斗的成果。而且,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发展不失去信心,就有理由相信,‘碧桂园’会越来越多,‘碧桂园生活方式’也会越来越快地走向我们。”

在针锋相对、坦诚以待的对话之中,社会各阶层都不知不觉地卷入了讨论与思考,“碧桂园生活方式”之谜成为了待破解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