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概论(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国大坝枢纽概述

一、水工建筑物的发展历程及状况

早期的蓄水工程,是兴建堤坝提高低洼地带蓄水能力以形成淹没很大的平原水库。这种堤坝,长度很大,形状不规则,宽度、特别是高度尺寸都很小,但这确实是挡水建筑物,即堰坝。现保留最完整最典型的是安徽省寿县的安丰塘,也称芍坡,建于公元前598—前591年间,至今已有2600年历史。这类水库在宋代以前的历史上,黄河、淮河、海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相应的堰坝很多,著名的如:汉代的鸿隙陂(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淮河与支流汝河之间)、六门陂(今河南省南阳地区)等,在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有大量的关于平原水库的记载,有的成群存在。

平原水库淹没土地面大,管理和维护很不方便,特别是库区,低水位时,滩涂易被围垦和挤占,从宋代开始,随人口增加,平原水库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利用山丘间的沟谷洼地蓄水,堰坝的工程量将大为减少,维护与使用十分方便,也相对节省工程量。汉代建造的马仁陂(今河南省泌阳县境内)、陈公塘(今江苏省仪征市境内)和唐代扩建的东钱湖(今浙江省鄞县境内)等,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工程。其中,东钱湖至今犹存,马仁陂经改造仍在发挥作用。

中国历史建造最多的坝是引水工程中的壅水坝,它不形成水库,在古文献中称堰、堨或遏等,都是这一类。最早的这类坝智伯渠坝(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内),建于公元前453年。接着,引漳十二渠(今河北省邯郸地区)、灵渠(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县境内)、戾陵堰(今北京市西郊)等工程相继出现。多年来,这类工程越来越多,广泛运用在农田水利、城市供水和航运水源等方面。其中有许多长时间利用,保留至今的也有一些,灵渠是最为著名的。

中国古代堰坝数量众多,规模不一,最大的工程是在南北朝时建造的浮山堰,明代开始形成的高家堰,今称洪泽湖大堤。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包括历史著作、地理著作、工程专著、个人文集、地方志,对古代堰坝的建设、使用和效益做了多方面的记述,是发掘和研究古代堰坝发生、发展和效益的珍贵资料依据。

二、20世纪上半叶坝工技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留学欧美学者陆续归来,促进了西方坝工技术的传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传统技术成就,开展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但因资金匮缺,只有少量的工程得到建设,其中最著名的是李仪祉先生在陕西建成的现代水利灌溉体系,为关中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效益,闻名于世。后来,在日本占领下的东北的松花江、鸭绿江上分别开始建设丰满重力坝和水丰混凝土重力坝。

1917—1924年为了解决供水,在大连市马栏河上曾修过一座叫做王家店的砌石坝,坝高29.09m,库容505万m3,有溢流设施。1920—1926年在小溪修建了龙王塘砌石坝,坝高37.9m,长326.6m,库容157.8万m3。1927—1939年在马栏河上又完成了大西山砌石坝,长583.3m,砌体总量12.54万m3,库容1680.3万m3。这三座坝都属自来水公司,迄今仍在使用。1927年在福建厦门为供水修建的上里砌石坝是中国第一座拱坝,坝高27.3m,长113m,库容105.4万m3(图1-1),也属自来水公司,在继续使用中。

图1-1 厦门上里砌石拱坝平面、断面

(1)1912年,为了发展水电,在云南昆明曾修建了石龙砌石闸坝,坝高仅2.0m、长55m,经长1960m的引水渠发电。1922年在四川泸州修建了济和水电厂,洞窝拦河坝用条石砌成,高2.5m。

(2)1944—1947年甘肃金塔县讨赖河建成了鸳鸯池土坝,坝高30.3m,长220m,库容5345万m3,目的是灌溉防洪。1958—1964年陆续加高7.4m,库容加大到1.1亿m3,又增加了电站。

(3)1950年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统计世界大坝登记资料,在坝高15m以上大坝5196座坝中,中国只有22座,可见落后程度。

三、20世纪下半叶坝工技术进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水工建设的高潮,水工建筑物的型式和规模得以迅速发展。以坝工建设为例,无论在建坝的高度,还是在技术难度上都有了一个飞跃。如瑞士在1962年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大狄克逊坝,高度达到285m;在混凝土拱坝方面,苏联在1980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坝——英古里双曲拱坝,高272m;至于土石坝的建设更是发展迅速,苏联在1961年开工建设努列克水电站,1972年首台机组运行,总装机270万kW,建成的世界第一高坝——努列克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300m。建坝高度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筑坝设计理论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施工机械能力的增强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高潮已基本停息,水电能源的开发已接近饱和,如法国和瑞士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已近100%,德国、瑞典、挪威、意大利、日本已分别达到80%~90%,中国和加拿大已接近70%~80%,而中国的开发率按电量算至今仍不够2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坝工技术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为发展初期,从治淮开始,根治海河、开始治黄。比较著名的大坝有位于北方永定河的官厅土坝(高46m),淮河北支流有白沙(高47.82m)等土坝,淮河南支流有佛子岭(高74.4m)、梅山连拱坝(高88m)、响洪甸重力拱坝(高87.5m)等。在海河流域各支流上也开始建设。1955年黄河流域开发规划完成,首批开工的有三门峡重力坝(高106m)。

第二阶段:1958—1966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基本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中小型坝建设,因各地积极投入,数量猛增,大型工程比较著名的有黄河刘家峡重力坝(高147m)、新丰江支墩坝(高105m)、新安江重力坝(高105m)、云峰重力坝(高114m)、流溪河拱坝(高78m)以及礼河一级水电站的毛家村土坝(高82m)等。

第三阶段:1967—1986年属停滞期,建坝速度降低,但重视工程质量,特别是后期实行了开放政策,技术上有明显提高。这一阶段兴建的大坝有:龙羊峡(高178m)、乌江渡拱形重力坝(高165m)、白山重力坝(高149m)、湖南镇支墩坝(高129m)、龚嘴重力坝(高86m)、凤滩重力坝(高113m)、石头河土石坝(高105m)、碧口土石坝(高102m)等,最大的长江葛洲坝水电站(高48m)也在此时完成,装机271.5万kW,此外,还完成了群英砌石重力坝(高101m)。

第四阶段:1987—1999年为巩固和技术大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阶段,大坝建设速度显著回升,新型坝出现而且迅速发展。一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陆续开工,完成了一大批高坝和大型水电站,包括安康重力坝(高120m)、紧水滩拱坝(高102m)、东江拱坝(高155m)、东风拱坝(高168m)、隔河岩拱坝(高151m)、漫湾重力坝(高132m)、鲁布革土石坝(高101m)等水电站。举世瞩目的三峡巨型水电站(高181m,装机1820万kW),最高的二滩拱坝(高240m,装机330万kW)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土石坝(高155m,装机180万kW)等陆续开工。这些工程都将于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投产。除这些大型工程外,还有一大批中小型水电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竣工,不仅改善了电网的构成,也使一些河流的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有了明显的进展。更为21世纪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根据统计资料表明,世界各国总平均施工期限为三年半左右,而我国则约为两年半。当然对大型工程则时间要长得多,若资金到位及时,施工期需要5~6年,特大工程10年以上。

从中国地区来看,1999年正建的坝以福建(80座)、云南(58座)最多,浙江(23座)、广东(20座)、湖北(19座)、贵州(20座)次之。在北方,包括东北、华北各省区正建的坝数仅几座,这是由于水资源较少,也是因为过去建坝较早的缘故。我国主要河流已建和待建的控制性大水库枢纽及其主要特性见表1-1。

表1-1 主要河流已建和待建的控制性大水库枢纽及其主要特性

续表

四、21世纪中国大坝建设概况

进入21世纪至2010年,是中国水电站和大坝枢纽继续发展的10年,如果按水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大致再增加1.6~1.7倍估计,全国水电总容量将达110000~120000MW。目前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峡水利枢纽;完成长江上游最高的二滩拱坝枢纽;完成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小浪底水库和最高的土石坝枢纽;在红水河上游完建最高的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枢纽,并将建成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及其高坝。其中1000MW以上的水电站共20座,250~1000MW的水电站共18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近年来我国坝工建设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水工建筑物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被世界坝工权威、专家定为“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也已被相继征服。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最具权威技术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