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垫层方案优化研究
3.3.1 平面计算与三维计算成果的比较
严格地说,水下厂房结构的应力分析属三维应力分析问题。作为简化计算,过去多沿水流向切取若干个断面按“Γ”形框架进行计算。应用有限元方法后,多按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进行计算。在优化研究阶段,为减少计算工作量,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为了保证平面模型的计算精度,选取蜗壳0°断面(图2.3-5中断面6)分别按平面应变问题和轴对称问题进行应力分析,并与三维应力分析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平面应变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座环处的位移约束假定关系较大,且其应力分布规律和数值与三维计算结果差别较大,而轴对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三维计算结果在分布规律上是一致的,虽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轴对称模型因计算简单,故作为垫层方案优化的简化计算模型。
3.3.2 计算方案及计算模型
垫层方案优化研究包括以下内容:
(1)垫层包角范围的影响,取垫层弹性模量E=2.5MPa,蜗壳下半圆钢板与混凝土为光滑接触,比较横断面内的垫层敷设范围在腰线(高程57.00m)上下变动的影响,计算方案1~方案5。
(2)在相同的垫层包角范围情况下,比较垫层材料参数的影响。考虑到垫层的法向刚度与其弹模与厚度之比有关,因此垫层厚度固定为3cm,只变化垫层弹模。方案3、方案6、方案7,垫层弹模分别取2.5MPa、5.0MPa、1.25MPa。
(3)垫层敷设范围及垫层参数同方案3,研究蜗壳下半圆钢板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f的影响,方案3、方案8、方案9的摩擦系数分别取0.00、0.25、0.50。
上述计算方案列于表3.3-1。
表3.3-1 计算方案
选取蜗壳最大断面(即0°断面),计算网格如图3.3-1所示。上部取至高程67.00m,下部取至高程40.00m,高程40.00m处的位移全约束。模拟了混凝土、蜗壳钢板、座环和固定导叶。
3.3.3 计算结果
1.垫层敷设范围的影响比较
方案3的混凝土环向应力见图3.3-2。各方案的混凝土特征点环向应力列于表3.3-2,特征点位置见图2.3-6,下同。
图3.3-1 轴对称模型计算网格图
图3.3-2 方案3混凝土环向应力(单位:MPa)
从图3.3-2和表3.3-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离机坑里衬2.0~2.5m范围内未敷设垫层,混凝土内表面的环向在上座环附近(第二象限)为压应力分布,除此之外的其他部位基本上为拉应力。受向上的F1荷载影响,下座环处(H点)的拉应力最大,其次是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以及管腰外侧的拉应力值较大,其中,第一象限45°附近的内表面处(C点)的拉应力超过2MPa。
表3.3-2 不同垫层包角范围混凝土特征点环向应力比较 单位:MPa
注 特征点位置见图2.3-6。
(2)随着垫层敷设范围的增加,混凝土环向拉应力减小,以C点为例,方案1~方案5的拉应力分别为2.65MPa、2.49MPa、2.34MPa、2.23MPa和2.14MPa。环向拉应力在表面差别最大,而拉区深度基本不变。
(3)蜗壳钢板的环向膜应力在70~110MPa之间。随着垫层敷设范围的增加,蜗壳承担的荷载有所增大,但方案1和方案5的最大环向拉应力仅相差7MPa左右。
(4)垫层包角越往下,应力变化越小。方案2和方案3的最大拉应力(H点处)相差0.57MPa,C点相差0.15MPa;而方案3和方案4在H点和C点分别仅相差0.3MPa和0.11MPa。因此经综合比较,方案3或方案4都可作为备选方案。
2.垫层刚度的影响比较
方案3、方案6和方案7的混凝土环向应力比较见表3.3-3,垫层顶部压应力及压缩量比较见表3.3-4。
表3.3-3 不同垫层刚度情况下混凝土特征点环向应力比较 单位:MPa
表3.3-4 不同垫层刚度情况下垫层顶部压应力及压缩量比较
垫层弹性模量的变化(即垫层刚度的变化)对混凝土的应力影响显著:
(1)垫层弹性模量增加,混凝土拉应力整体增大。在内表面的B~G点,垫层弹模增加一倍,混凝土拉应力增加0.3~0.7MPa;在上、下座环处,应力的变化为3MPa左右。
(2)当垫层弹性模量分别为1.25MPa、2.5MPa、5.0MPa时,顶部垫层的压缩量分别为7.14mm、5.54mm、3.89mm,垫层压应力分别为0.30MPa、0.46MPa、0.64MPa,占内水压力总量(1.395MPa)的22.5%、34.4%、47.9%,这意味着外围混凝土的承载比例依次增加约12%。
(3)当垫层弹性模量分别为1.25MPa、2.5MPa、5.0MPa时,蜗壳钢板环向应力分别为90~128MPa、75~110MPa、60~88MPa,依次减小15MPa左右。
(4)当垫层弹性模量为5.0MPa时,混凝土的环向拉应力过大,最大值超过了3MPa;而垫层弹性模量为1.25MPa时,各特征点中的最大值仅为1.8MPa,位于第一象限C点处,其他象限均小于1MPa,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未充分发挥。
综合比较,垫层弹性模量为2.5MPa、厚度为3cm的垫层刚度比较合适。
3.钢板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的影响比较
方案3、方案8和方案9的混凝土环向应力比较见表3.3-5。
表3.3-5 不同摩擦系数情况下的混凝土特征点环向应力比较 单位:MPa
摩擦系数增大后,上半圆的混凝土环向应力变化不大,对比方案9和方案3,在第一象限的C点拉应力仅增加约0.3MPa。而下半圆特别是第三象限的混凝土拉应力增大较多,在下座环附近的应力变化尤其显著,如在第三象限F点和G点,当f从0变化到0.5时,拉应力分别增加0.9MPa和2.1MPa,说明这个区域混凝土承担了更多的荷载,同时蜗壳钢板的环向膜应力减小了60MPa。
根据实际经验,钢板和混凝土之间不可能完全光滑,而摩擦系数取为0.5又过大了。考虑到摩擦系数取小值时的应力偏小,因此从偏于安全考虑,在静力分析中取值为0.25比较合适。
4.小结
(1)垫层敷设范围增加,混凝土环向拉应力减小。但垫层包角越往下,应力变化幅度越小。考虑到方案3(包角至0°)和方案4(包角至下10°)最大拉应力仅相差0.3MPa。因此这两种方案都可作为备选方案。
(2)垫层弹性模量增加,混凝土拉应力整体增大。当垫层弹性模量为5.0MPa时,混凝土的环向拉应力过大(最大值超过3MPa),而垫层弹性模量为1.25MPa时,拉应力最大值仅为1.8MPa,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未充分发挥。因此,垫层弹性模量为2.5MPa、厚度为3cm的垫层刚度比较合适,此时混凝土的承载比约为34%。
(3)摩擦系数增大对混凝土上半圆环向应力影响不大,而下半圆特别是第三象限的拉应力增大较多。根据实际经验和偏于安全考虑,摩擦系数取0.25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