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划及论证过程

第一节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早期工作

一、配合丹江口水库建设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为配合丹江口水库建设,1958年5月至1959年12月,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联合组建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具体负责对库区范围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调查发现了100多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限于当时的财力和认识水平,未系统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只发掘了古遗址23处约8800m2,古墓葬15处约200座,拆迁地面文物11处。

在这次文物抢救工作中,发掘了著名的李泰家族墓地、郧县青龙泉和大寺遗址、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获得了一批丰富重要的实物资料,基本廓清了该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当时湖北省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搬迁了位于原古均州城、被誉为武当山八宫之首的大型古建筑“净乐宫”的石质构件等一批地面建筑。

二、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到本次工程启动前的工作(2002年12月23日之前)

197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以来,由于消落区地广人稀,居民多已外迁,交通极为不便,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很大。库区经常有古遗址遭受破坏、古墓葬被冲毁或盗掘的事件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势更为严重,发生了大规模的盗掘。国家文物局曾拨专款用于消落区文物的抢救发掘工作,获得非常重要的发现,并恢复了净乐宫大石牌坊。此外还积极和水利、计划等部门协调解决丹江口一期遗留的文物保护问题。水利部门原则同意将丹江口水库一期遗留问题纳入南水北调工程中。

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1994—1997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对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淹没区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文物考古调查。核实大坝加高涉及的文物点有287处,其中地上文物点38处,地下文物点189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地点60处。

三、工程开工建设后到系统文物调查开始前的工作(2003年6月16日前)

2002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协调会,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有关省(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单位派员参加了会议。会议部署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要求各省(直辖市)在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确定以后,由各省文物局组织进行一次详细的文物调查,将结果上报国家文物局;各省(直辖市)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必须由省(直辖市)文物局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由此拉开了帷幕。

2002年6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启动全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文物调查工作,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实施,各市文物部门给予配合。调查历时半个多月,共发现文物遗存点150处,涉及磁县北朝墓群、临城山下邢窑遗址、燕南长城和赵王陵墓区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墓、林村墓群、元氏常山郡故城、讲武城遗址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何庄遗址、永年台口遗址、大赤土遗址等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规划(初稿)》编制完成,同时河北省文物局向河北省水利厅提出线路绕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