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文学史(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古代神话

在文学史的初始阶段,神话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社会中,神话关涉的范围要远出于文学之外。它本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人类最初是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中的。

那么,神话的文学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虽然是不自觉的,却依然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同时,神话故事也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但神话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中最终留下多么深的痕迹,对它的发展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仍然与其他一些条件相关;换言之,神话的存在并不直接导致文学艺术的发达。因为,神话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自然,或如马克思所说,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如果停留在这一阶段上,神话对人自身的关注会是比较有限的。只有当神话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人自身,越来越多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时,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文学”。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不少戏剧都是这样的作品。神话文学的显著特点,是“神”或“英雄”具有丰富的人性,有着世俗的渴望和常人的困苦。

由此来看中国古代神话,会比较清楚。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这些书或讲述荒诞的地理知识,或引用古代传说帮助论说哲理,或在奇异的想象中抒发个人内心的郁闷,但都不以记述神话故事为中心。从这些著作及其他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大量神祇的名称和零散的事迹,但看不出有完整的神话系统,各种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之间,只有相当松散的关系,而且各自都是以片断的形态被记载下来的。以前人们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如鲁迅、胡适等人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原本是不发达的,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少人提出:中国古代原来也有着丰富的神话,只是后来被“历史化”或失传了。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需要把原始神话和文学化的神话加以区分。从后者来说,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不发达是显然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中国历史进入文献时代,以崇群体而抑个体、注重实际而不喜幻想为特征的周文化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文化体系不能容忍伟大的人物具有常人的缺陷和痛苦,也不利于“想入非非”的文学的蓬勃生长。因之,那些古老的神祇也就无法获得丰富的人类情感,无法转化为丰满的文学形象。

这里当然也有地域上的区别。在黄河流域文化范围内,至周代,神话消退的现象已经很明显。《诗经》形成的年代,大体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的《黎俱吠陀》及《旧约·诗篇》相当,但《诗经》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基本上没有神话色彩。北方的其他著作,也很少涉及神话。南方的楚文化体系则不同,一直到战国乃至汉代,南方的著作尤其《楚辞》仍然常可以看到较浓厚的神话色彩。只是如前所述,这并不足以改变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不发达的基本状况。——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情;正因如此,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别样的特色。

现存的各种片断资料中,最为著名的神话故事大抵与解释自然、想象征服自然有关。如《淮南子·览冥训》所记载的女娲救世的神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个故事的实际背景应该是大洪水吧。此外,鲧、禹父子治水也是相同背景下产生的为人传诵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的神和英雄,绝不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常为了个人的情欲、荣誉、尊严、恩怨而斗争,甚至不惜向更有权势和力量的人物发出挑战;他们大多是为民除害的形象,通常尊重现存的权威与秩序,具有牺牲精神,很少顾得上自己或家人,这种形象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生活环境的严峻和在此环境中人们所崇仰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