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工业化运动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发源于大工业革命运动

一 现代化的概说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且具有多类型、多层次、多结构的概念。有人把目前国家流行的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归纳为四类[1],一是指在特定历史中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行为;二是指一种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指一种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指社会变革所促使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的改变。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我们研究现代化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书认为,现代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以及意识形态等社会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

我们考察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可见,任何国家现代化都必须以经济发展或经济的现代化为核心,即以工业化为基础。这是由于,第一,历史上,现代化起源于工业革命,工业化不仅是现代化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转折的根本动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第二,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现代化启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态度方面的变化,也不会有真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的转变,因此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第三,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基础是因为它并非表征为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必然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工业化一旦开始进行之后,必然会破坏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形成两种社会的尖锐对立和巨大差异[2]。所以,工业化是一个能较好地概括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的重要概念,今日所有国家尤其是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在推进现代化中都集中致力于工业化目标,把它作为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性战略措施。第四,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研究并主动发动现代化运动,也主要是以工业化作为目标,并使之与人力资本理论结合,才真正引发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运动。可见,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广义上,它是指人类社会自产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为原动力推进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一场全球性的历史重大变革进程;狭义上,它是工业化革命以来落后国家通过变革努力赶上先进国家的历史进程。

考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正是对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促使现代化的启动和兴起,从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 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定义及类型

(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世界教育现代化源于18世纪的大工业革命运动,其间经历过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解决其特有的问题并形成相应的发展特征,如第一阶段为18世纪到19世纪初以蒸汽机应用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集中解决要不要推行教育现代化、举办新学校的问题;英国最先举办各种工厂学校及专门技术学院,而后法国专科学校遍地开花,从而使英国、法国先后成为经济强国。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以电动机应用为时代经济特征的现代科技教育迅速兴起,其中在德国建立了以柏林大学及工科大学和工业学校网组成的科技工业教育体系,使德国一跃成为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后实施“赠地学院法”,大力发展高等科技教育,首创工农学院,使美国工业产值30年间增长4倍,成为世界首富,其教育现代化之光仍泽及当代。第三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脑等信息工业为时代经济特征的教育现代化运动,集中解决如何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创立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这一时期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人重新学会生存,教育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卷入其中,创造了许多惊人的世界奇迹。这三个阶段的教育现代化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三大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潮,同时这三大运动又如三次浪潮,一次比一次迅猛,卷入的国家一次比一次多。按现代化理论,第一批浪潮卷入的国家为“先行国”,称为早发内生型国家,如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俄国、西班牙等;第二批为“后来国”,第三批为“迟来国”,都属后发外生型国家。但是由于“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新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现代教育问题的形成,使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国家逐步丧失了原先的发展特征。

(二)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及类型

同现代化的定义一样,目前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很多,其定义也同样各呈其彩,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把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这是一种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人类教育的现代演变的角度;二是把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发展目标,这是从具体的阶段上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角度;三是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消除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教育发展差异的一种发展模式,强调了先进与落后之间的互动关系;四是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强调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发展应服务社会经济现代化,不能滞后和相悖。

本书认为,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和特征做了相应的揭示,对理解教育现代化具有一定帮助。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线索,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是大工业革命运动促使封建的传统教育向民主科学的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演进,我们可以从教育现代化的发生发展以及运行方式把它划分为四种类型:

(1)世界或人类教育现代化,它主要是从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角度,指自大工业以来,由适应小农经济的传统教育向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教育演进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教育现代化代表了自现代化开始以来所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进程,强调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对传统及不合时宜东西的抛弃革新从而创造新的教育的进程,这种进程是不会结束的,而将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发展。

(2)区域或国家教育现代化,它主要从特定区域或国家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指局部地区如何革新旧的落后教育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历史进程,如东亚、亚太地区或亚洲“四小龙”等,但主要是以国家为推行单位;战后,主要指新独立的国家如何办教兴邦,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变革运动。这种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赶上发达国家,把发达国家的教育作为现代化的实施目标。可见,这是一种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方式。

(3)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这主要是从发生时间及形式对教育现代化所做的特定划分,顾名思义,它是指在18世纪前后开始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其特征是,在时间上发生较早,且以内在因素为推动力,具有自发性,在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压力下并通过自身教育上的必要创新来启动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渐进性,要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的发展过程来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上的磨合,才能实现历史性的创新;具有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征,教育改革和创新往往由低层的实验学校或某些教育家最先提倡,经过许多回合的反复尝试,最后逐渐形成共识,变成政府行为。

(4)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这是一种与早发内生型相对应,主要是指在时间上发生较迟且注重采取先进模式,以努力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在启动方式上,具有由于在外界巨大发展压力下,通过政府行为强行启动的革命性特征,在推动方式上,注重示范作用,通过大量借鉴移植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实现跳跃性的发展,在运作机制上,主要依靠政府主导,走由上及下的发展道路等。

(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若对教育现代化这一宽泛的概念赋予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我们对教育现代化内容的确定和取舍,主要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水平对教育的具体要求决定的,而内容的确定又反过来关系到对教育现代化的把握和行动,体现了特定的导向和审视基点。在相应的意义上,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由其本性及任务决定的,并且与特定时期的具体任务和目标相一致,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体。这里仅做必要归纳。

1.教育物体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现代化,如学校校舍、设备,实验室、电化教学设备;教育机构设置完备,如设置系统的大、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机构,教学、教研机构以及实验、实习基地,成人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等;教育内容现代化,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安排,教材的编制及水平;教学方法及技术的现代化,如采用电化教学,课程讲授及演示方法,方法的科学化及功效和水平等。

2.教育体制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现代化,要设计全面完善的国民教育制度,使教育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统一体,又使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各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教育结构现代化,一是教育机构设置要合理,尤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分配要合理;二是教育机构之间的系统化、网络化程度要高;三是教育机构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及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一是管理手段科技化,提高量化管理水平;二是管理制度法治化,形成完善的法治系统;三是管理机构精简完善,实现高效率。教育运行制度现代化,一是具有高效顺畅的传达机制;二是具有合作与竞争相匹配的人事机制;三是具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以及投资与效益一致的平衡机制,等等。

3.教育观念现代化

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现代教育意识,包括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教育思想现代化,即具备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意识体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思想,等等;现代学校教育观念体系的形成,指具有正确的办学方针、办学模式、教学观、德育观、师生观、人才观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观念。这是在教育现代化方面最深层次的部分。


[1]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凯尔等:《工业主义与工业人》,(Clark Kerr et al.,Industr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1973),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