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篇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说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伴随着15世纪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就已开始的全球化[1],到了19世纪,由于跨国公司不断增加的国际贸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逐渐呈现一体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持续增加和普及的计算机、光纤、网络化、人工智能等全球电传系统促进的商业、文化产品相互国际化等,而迅速地整合为一个经济空间。这个过程影响到现代社会生活,形成各个层面相互依存、彼此关联的现象。此种依存、关联的现象就产生了一种全球同一步调及空间的“邻近感”,各国、各地区变得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全球化,“全球变成了一个平坦的世界”[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共识:全球化是现代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世界化主要推动的一个多维度的复杂过程,它影响到世界各国、各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使全球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复合网络。全球化由于打破了国家和区域壁垒,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本和人才在全球迅速流动,它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不仅大大影响了经济,而且它是一种更宽、更深、更复杂的现象,它为全球的人才流动、工作分工、知识传播和各国的文化娱乐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舞台。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许多问题,如全球化下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数增加;金融全球流动既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又是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使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全球的紧密联系也使资源制约、环境威胁、恐怖活动加速蔓延。全球化使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都在加速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能仅停留在过去,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客观地分析利弊,以勇敢地迎接挑战。
跨国公司和科技革命尤其是21世纪网络技术发展是推动全球化趋势的关键,现代化的发展是动态的,从发达国家看,它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这一发展历程。从狭义上看,它是后进囯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这种发展变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等社会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具有依附性,“不能离开社会主要构成要素的现代化去谈教育现代化问题,因为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如教育目的、管理体制、学校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条件(经费、师资)等皆非教育本身所能决定,也非教育本身所能解决”[3]。顾明远教授认为,工业社会教育现代化具有三大特征,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学校教育制度化、体系化,学校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而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教育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4]朱晓东认为,从世界教育现代化普遍性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第二,教育的国家化;第三,教育结构的完善化;第四,教育方法的技术化;第五,教育的终身化;第六,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5]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知识、光纤、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世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新的疾病和恐怖影响等因素,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历史进程,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就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影响一样,有学者称之为第三次社会转型。[6]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无法摆脱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全球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学者们描述和认识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成为一个合法的知识对象,成为各个学科认识和分析当代问题的重要坐标。“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学术现象,正在重塑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学术研究,改变我们的思维所赖以参照的坐标系,要求我们同时具有民族性和全球性的双向思维。”[7]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全球化在社会财富不平等、工作方式的变化、知识经济对工作的意义和用户至上主义与在消费中的学习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实施和实践的方式,且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将会塑造我们思考教育的方式”。[8]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对教育发展的研究除了教育现代化范式研究外,还应向全球化范式转变。[9]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思维范式转换和创新。一方面,立足本国实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本国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的优势特点;另一方面,即以全球化作为认识和分析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参照坐标,以全球化时空和视野去把握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全球各地教育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措施,并以此作为广东教育发展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实施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对现代化教育的深入探索,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2] [德]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3]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4] 顾明远:《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5] 朱晓东:《教育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初探》,《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 文军:《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及其古典传统的创新——兼论社会学理论中“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建立》,《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7] 俞可平:《“全球化译丛”总序》,载《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8] [美]迪恩·纽鲍尔:《全球化和教育:特征、动力与意义》,《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9]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报告,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