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年“学霸”

“一师”创办的校刊《文选拔萃》,除刊登学生佳作外,还论述史地,起到鼓励上进,开阔视野的作用。蔡以忱在“一师”学习期间,因品学兼优,受到刘校长的特别关注。刘校长为了寓爱国爱家、救亡图存于师范教学之中,以乡土知识启迪教化民众,要求蔡以忱每逢寒暑假将编写乡土志、宗谱等,作为假期练习之课目。他平时的习作,则经常见诸《文选拔萃》。

每年寒假,黄陂老家蔡家榨有玩龙灯、划彩船的习俗,蔡以忱便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千家万户的不同特点,编写出各种各样的彩词,供乡亲们说唱。有时,他还亲自上阵即兴客串,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春节期间,他利用自己擅长书法的特点,常为乡亲们书写春联、为新婚夫妇写“号对”。而且他写的春联、演唱的彩词内容都是紧贴实际的新词,为村民们喜闻乐见。

1918年暑假,蔡以忱返乡一边在半日学校或夜校兼课,一边对黄陂乡村教育进行调查,并形成了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其大意是:在他离开黄陂四年间,全县增设了公立、私立初等小学数百所,高等小学十余所,并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对私塾进行了改良。还创办通俗图书馆(复称教育馆)、半日学校、夜校、简易识字学塾、旬刊社等社会机构。一批乡绅还创办了黄陂乙种工业学校、乙种商业学校、木兰女子学堂等。黄陂因此跻身于全省教育先进县行列,被省政府授予模范教育县。时有知名人士赞曰:“无锡南通模范县,前川望鲁圣人邦。”

蔡以忱的校友、通山县的余六鳌,也于1918年暑假参与编撰了《通山县乡土志略》。他在《志略·序》中写道:

校长刘先生目击时艰,定乡土志为诸生暑假练习之目……乡土志为教育之要务。师范生之所当悉者也。[9]

“一师”与道明学校一样,非常重视体操课。除一般的体操外,每个学生一定要练兵操。因激于外侮,刘先生早在1915年5月30日,率领“一师”同学向全国发出倡议,希望全国高等小学以上学校练习兵操,并每星期研究战术半日。[10]

与道明学校不同的是,“一师”的兵操是真枪实弹:有一百几十枝旧步枪与很多子弹,还有木制的步枪。所以蔡以忱与同学们每个星期都必须练习驮枪、枪放下与瞄准等动作。同时,学校又提倡拳术。每天教拳的时间,选在蒙蒙亮开始,到早操时收功。练拳的同学固然起得很早,不练拳的也一大早起来跑步或用功。

有感于刘先生的“儒者必先治生”与提倡工业应由个人做起的主张,蔡以忱投身到由课室的手工业,扩充到带有市场性的手工业之中。他与同学们一道成立了多个社团,小规模做牙粉、粉笔、油墨等产品。刘先生得知后,决定由学校率先采用,再推之社会。意在以师范学校兼具职业学校的功能。

在学校周末大讲堂,英文班的老师李立夫是“一师”讲演的常客。蔡以忱亲眼所见,因李先生喜欢旅行,他常把自己在各地收集的小物品带到课堂展示。有一次,李先生在桐柏县的一株古柏上取下的几片树皮,以及他亲手做的布鞋,让同学们观赏。培养大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鉴赏能力。

另一位留美教师李斯新的英文教学,不受教程的约束,把文法、会话融进课本讲授之中,强调综合练习,让蔡以忱深受教益。尤其是李斯新指导同学们记忆单词的方法,让他事半功倍,其名曰“六法”:(1)尾音相同法;(2)中音相同法;(3)近者相同法;(4)环境记忆法;(5)组合分析法;(6)同义记忆法。

毕业于“一师”的蔡以忱五弟遂忱全家福

在蔡以忱的印象里,学校还邀请一些留学归来的新式人物演讲,如后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唯物史观理论家李汉俊教授,向同学们讲“破”与“立”的关系时,强调要建设必须先破坏的理念等。只不过,这类演讲都是由同学们自由选择参加。

随着新的风气吹到了武汉,新人物把刘先生当作旧的大目标,企图“破旧立新”,由校外的攻击,渗入校内。他们说刘先生排斥新知之士,对学生管得太紧,妨碍了自由发展。在这种压力之下,刘先生曾聘请了几位北京大学、武昌高师毕业的新派当教员,但又因学术浅薄,更被学生瞧不起。不久,攘扰渐次代替了和谐,刘先生愤而辞职,却被大多数学生热烈欢迎回来。

1919年12月,在“一师”第一部举行的第五次毕业典礼上,蔡以忱所在班级的44名同学毕业,他因毕业成绩第一名而收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之《历届毕业学生姓名》。[11]

蔡以忱受业刘先生五年,1919年底毕业后又留校在恩师创办的附小——养正小学任教,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践行恩师的教育思想。这对于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对刘先生治易成果《周易集注》一书爱不释手,称其为“因集众说而成一家言”传世之作。蔡以忱长子蔡惠安回忆说:

家父15岁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那时校长是刘凤章先生。我父亲在师范求学五年,考了十个第一名。即每学期公布榜总是第一名(当时“一师”出版的文集内,有许多家父的作品)。……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家父学业成绩优良,遂留在“一师”附小当教员。[12]


[1] 《徐复观最后杂文集》,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325页。

[2] 原件藏华中师大档案馆“中华大学类”,1951年。

[3] 罗大同:《国学名师鲁润玖先生》,娄章胜、郑昌琳:《陈时教育思想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256页。

[4] 蔡惠安1977年12月19日致武汉文物管理处的书信,原件现藏武汉革命博物馆,手抄件藏安源纪念馆;《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民国九年(1920)。

[5] 刘松余:《刘凤章先生清末民初教育活动简述》,台湾《传记文学》2013年第2期。

[6] 裴高才:《刘凤章》,《无陂不成镇·名流百年》,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

[7] 裴高才:《刘凤章》,《无陂不成镇·名流百年》,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

[8] 裴高才:《“铸剑”先驱·蔡以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9页。

[9] 《通山县乡土志略》,民国七年(1918)原始稿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10] 李珠、皮明庥主编:《武汉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11] 《历届毕业学生姓名》,《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永盛印刷厂,民国九年(1920)版,第59页。

[12] 蔡惠安1977年12月19日致武汉文物管理处的书信,原件现藏武汉革命博物馆,手抄件藏安源纪念馆;《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民国九年(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