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御赐清官

在蔡绍一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将此家风世代相承。裔孙们逐步考入县学,博取功名仕进,出人头地。五世以后,科名鼎盛,俨然黄陂望族。

到了第八世孙蔡完,字人备,号春湖,自幼敏于思考,出口成章,十分欣赏唐代诗人、监察御史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立志自己学成后也要当一名监察御史。蔡希周联云:

耒将兰气冲皇泽;

去引星文捧碧空。

果然,在十年寒窗之后,他一举考取秀才。继而,于明嘉靖甲午年(1534)中举,丙辰年(1556)进士及第,出任浙江兰溪知县。

蔡完上任以后,清正廉明,大胆改革,废止苛捐杂税,与民休息,被县民誉为“蔡青天”。钦差大臣通过微服私访兰溪,就将实情呈报给嘉靖皇帝朱厚熜,朱氏在高兴之余,决定提拔这位清官。于是,蔡完在治县一年零八个月之后,被钦点为陕西道监察御史。明代理学家、黄陂蔡氏第十世孙蔡石麓(善图),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创修的《蔡氏宗谱》中,收入了蔡完的画像、小传与赞诗。学者蔡文燮在《春湖公传赞》中写道:

公滓污泥而不染……性孝友,以节义自高;喜读名臣言行录,忻然忘食。自其为孝廉时,避嚣鄂垣。会岁凶有,以请粟大府邀者,公婉言以谢……治兰溪时,除苛政、决疑狱、勤抚字、敦教化、政简行,清民咸乐业。公余读书,俨然寒素稀粥外,不以一丝累吾民。大吏钦其节,闻于朝,天子嘉之行,取御史入都,民皆遮道焚香欢息泣下……[5]

蔡完像及赞词[民国十年(1921)版《蔡氏宗谱》载]

当时全国共分为十三个“道”,类似于现在的省,中央都察院是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朝廷派往十三个道的监察御史,由都察院垂直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漏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在外巡按,清军,提督……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

早在蔡完中举前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熜承统登基,改年号嘉靖,时年仅14岁。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于今湖北省钟祥市,其府第承天府是明朝的三大府之一。朱厚熜于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位于湖北省钟祥市王府大道12号。兴献王去世后,朱厚熜袭封为兴王,时年12岁。三年后,追封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位于今钟祥城北7.5公里的纯德山。

初承大统时,朱厚熜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

随着权力膨胀,朱厚熜痴迷于丹药方术。1541年,朱厚熜下了一道圣旨,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忍无可忍,趁侍候朱厚熜之机,断然下手企图将其勒死。不料,被太监发现,朱厚熜捡回一条命。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宫变未遂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

不仅如此,朱厚熜还大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将巡抚的职能由监察官员转变为节制三司、总领一方的地方大员。朝廷为了加强对封疆大吏的监督,就通过巡按御史对巡抚进行牵制。并明令界定二者的职权:“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刑,参驳吏典,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干预。”[6]

蔡完任监察御史不久,朝廷在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拔一名巡按御史,蔡被都察院列为两名候选人之一,呈报给嘉靖皇帝钦点一名。结果他以良好的口碑,成为大同宣抚巡按。

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故其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

蔡完在任期间,严格按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原则,对五品以上违法失职的地方官员进行参劾,由朝廷裁决;六品以下官员“就便拿问”,而且惩前毖后,勤于教化。

只是积劳成疾,不久蔡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好友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其囊中羞涩,唯一值钱的是一套升堂或巡查时所穿的礼服。大中丞赵贤目睹此景,不禁感慨万端,潸然泪下,特赠赙银给蔡氏家属,蔡完才得以返乡归葬。

嘉靖帝朱厚熜获悉后,亲赐匾额“清官第一”给蔡氏亲属,以表追怀与敬仰之意。自此,黄陂蔡氏宗祠以“清廉堂”为堂号,并收入宗谱世代相传。蔡氏创修宗谱时,历任都察院副都御史、云南布政使、山东巡抚、吏部侍郎赵贤特撰《御史春湖公像赞》。赞文云:

谓显声名耶,而心淡天下;谓怀孤洁耶,而自任天下;谓言逆鳞耶,而利济天下;谓身輶毛耶,而风高天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