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泛娱乐化”思潮:身坚“智”残
1.“泛娱乐化”思潮传播总体概况
“泛娱乐化”是商品经济原则在传媒、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集中体现,金融和资本的渗透使其程度更加深化。泛娱乐化是资本与娱乐结合的产物,随着强势资本注入、上市运作等操作,娱乐化的范围扩展,程度加深。
“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指的是传播主体通过各类传播渠道传递“泛娱乐化”,以扩大“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加受众对于“泛娱乐化”思潮的认同。近年来,“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呈现出蔓延之态,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青年群体是“泛娱乐化”思潮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地位更加突出。
出于受众的猎奇窥探心理、消遣放松心理、释放本我心理等原因,“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首先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扩大其传播范围。当前,明星恋爱结婚等绯闻八卦强势抢占媒体空间,长期占据各大搜索榜单前列,成为热门话题的主体,而严肃新闻被忽视与边缘化,有网友戏称,社会热点只有与明星挂钩才能得到关注。名人明星因其自身的关注度高、粉丝量大,与其相关的娱乐事件较易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引发受众大规模讨论。
其次,“泛娱乐化”思潮以文艺作品为载体拓宽其传播场域。2016年至今是中国网络综艺发展的黄金期。在此期间,大投入、精制作的爆款综艺频出,美食类、婚恋类等生活类综艺以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也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各类型各题材的综艺节目争奇斗艳,抢夺受众,呈现出“万物皆可娱乐化”的趋势。
最后,“泛娱乐化”思潮借助传播媒介,借力社会热点,抢占媒体空间。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受众表达自身意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传播创造了土壤。
2.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基本情况
①明星结婚、离婚承包热搜,今天你八卦了吗?
进入2019年下半年,娱乐圈陷入分手潮。先是宋仲基宋慧乔离婚,导致微博瘫痪;随后李晨范冰冰趁着热度宣布分手。
7月28日,马伊琍和文章各自在微博上公开了两人离婚的消息。演员文章微博发文宣布离婚:“吾爱伊琍,同行半路,一别两宽,余生漫漫,依然亲情守候。”随后,演员马伊琍也发文:“你我深爱过,努力过,彼此成就过。此情有憾,然无对错。往后,各生欢喜。”
娱乐圈另一对大热情侣向佐和郭碧婷,被网友称作“活在”真人秀里的夫妇。9月10日,向佐和郭碧婷在意大利举行了婚礼。21日,两人在微博官宣,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向佐发文说:谢谢家人,谢谢朋友,谢谢你们。谢谢“小向太”,一路上有你,才有更多的意义。接着郭碧婷转发并配文:开始人生新的篇章,在这路上把我的手牵好喔。向佐郭碧婷因真人秀《最美的时光》结缘,1月公布恋情,3月求婚成功。之后恋爱、求婚乃至蜜月均暴露在闪光灯下,成为微博热搜的常客,更有网友戏称他们“热搜包年”。
②当恶搞成为流行,是娱乐还是“愚乐”
近年来,互联网上一些编造谣言抹黑英雄、诋毁先烈,或用娱乐化形式贬损英雄的现象备受舆论关注。董存瑞、邱少云等曾激励几代人的英雄人物,成了一些人调侃、恶搞的对象,这样的行为亵渎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烈,也触碰了人民群众情感的底线。
4月11日,微博知名博主子午侠士和沧州李老板的微博、国内某知名媒体公众号居然在一篇疑似广告营销的帖文中,公然以调侃、恶搞先烈董存瑞的图文进行侮辱,引发广大网友强烈不满。随着网友关注度不断提升,该帖文的配图随后被撤换。
(2)“泛娱乐化”思潮传播概况
从传播技术上看,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娱乐活动。“泛娱乐化”思潮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直播平台、视频网站、智能推送、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使受众随时随地参与娱乐实践成为可能。新媒体技术已成为“泛娱乐化”思潮的推广者和传播媒介。新媒体技术利用动人刺激的声音、迅速转换的图像、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等,为我们构造持续感官刺激的幻象世界。
“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主体呈现年轻化、多元化的趋势。根据第44次网络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24.6%。“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主体是身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青年群体。信息与受众的一对多、多对多关系、主客体相互交织的非线性传播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内容呈现潜隐化的特点。“泛娱乐化”思潮以网络游戏、选秀综艺、明星隐私、影视动漫、暴力色情等为主要议题,为了吸引受众,新媒体热衷传播明星绯闻和一些讽刺经典、调侃政治、戏说英雄人物的恶搞言论和事件。“泛娱乐化”思潮的话语叙事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叙事特征,不仅消解了事实与观点之间的界限,甚至连事实本身也不再重要,颠覆了对理性、真相这些达成协同认知和价值观共识的基本要素。
“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结构碎片化,表达具有选择性。娱乐化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大范围传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泛娱乐化”思潮缺乏系统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所传播的信息不成体系,即毫无逻辑结构、随意的片段。
消费主义思潮对“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助推下,娱乐超越了自身的界限,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当下中国,娱乐逐渐显现出“泛娱乐化”倾向,并进而演变为影响力极大的社会思潮。此外,其他社会思潮也以娱乐化为伪装进行传播,将其思想植入娱乐产品中,这些都不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且消解了主流价值观。
(3)“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及进一步发展
①影响
在“泛娱乐化”思潮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化、轻蔑事实的“后真相”特征,深刻威胁到了以理性对话为基础的健康政治生态。“泛娱乐化”思潮之“泛”在于娱乐的扩大化以及超出娱乐的建设性功能,成为虚假、被动、平庸、遮蔽、控制、默从、偏离等的代名词。任何严肃的题材,从政治到社会文化,都可以被瞬间解构与瓦解。“泛娱乐化”思潮在当下的技术环境下,以更为隐蔽而深入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横向维度上,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媒体等各个领域的渗透;纵向维度上,表现为“泛娱乐化”思潮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形式和行为模式上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场域中,“泛娱乐化”思潮的盛行导致网络场域的治理失序,“标题党”哗众取宠,三俗之风盛行。
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来说,“泛娱乐化”思潮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泛娱乐化”思潮之中,形成了全社会贫瘠、碎片化的泛娱乐化文化态势,构造了大众狂欢的景观世界。
从整个社会思想层面来说,泛娱乐主义思潮消解了受众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消解了民族文化与精神文明。其他社会思潮,如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裹挟娱乐化的外衣,形成新的变体;耦合的社会思潮侵蚀了受众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去政治化的社会思潮使得受众对政治冷漠,弱化受众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对于社会个体的公民来说,“泛娱乐化”思潮给人们带来了放纵狂欢之后精神的虚无,理性思维缺乏,人生意义的迷失。首先,“泛娱乐化”思潮侵蚀人们的价值信仰。由于泛娱乐化的戏说、恶搞等方式,使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受众逐渐丧失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精神逐渐空虚。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他们容易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危机,造成青年在娱乐狂欢中的精神缺失,从而导致理性缺位。其次,“泛娱乐化”思潮的话语方式容易引起情绪化的表达,容易造成受众对真相的忽视,重构了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标准。最后,“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容易造成道德失范,使得受众丧失社会认同感。
②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综艺节目的流行,良莠不齐的网综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泛娱乐化的程度。选秀节目的大量涌现、全民参与的投票制度使大众深度参与娱乐节目。一定程度上,泛娱乐主义思潮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
娱乐产业的发展、全民娱乐的趋势,使得新闻也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表征。首先,媒体更加关注社会新闻,新闻“软化”的趋势明显;其次,“标题党”成风,新闻大量渲染细节以此来吸引受众,忽视事实真相;最后,媒体与受众互动加强,媒体采取多种手段“吸粉”。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诸多媒体采取“新闻事件+读者在线投票”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甚至开展转发抽奖等活动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泛娱乐用户指的是在网络K歌、在线音乐、手机游戏、数字阅读、在线视频、短视频、娱乐直播、游戏直播、电影演出9个行业活跃的用户。目前。泛娱乐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00后、90后成为泛娱乐用户的主要增量来源;泛娱乐用户内容圈层特征明显,且优质内容和KOL持续刺激泛娱乐用户的付费和持续消费。
目前来看,全民娱乐的态势将会持续发展,“泛娱乐化”思潮依旧将借助移动互联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加强对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的审核与管控,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引导下,泛娱乐主义风潮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依旧为“泛娱乐化”思潮的滋长提供温床,社会心理的浮躁、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都将促进“泛娱乐化”思潮的传播。我国网民规模巨大,不同种类的App为人们娱乐提供便利,娱乐形式也越发多样。
(4)对策及建议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引导受众认清“泛娱乐化”思潮的实质,引导认识其特征和危害,帮助受众甄别娱乐和泛娱乐化的不同。受众同时也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丰富精神世界。
主流媒体要有担当,及时引导和纠偏过度娱乐化倾向,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职责。主流媒体应当重视和报道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将舆论场拱手相让。当下,“泛娱乐化”思潮的盛行与严肃时政新闻的缺乏密切相关。对于受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新闻,要深入跟进报道,甚至创造公众讨论的平台,提升受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避重就轻会损害媒体自身甚至是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受众的流失,让宣传思想工作更难进行。主流媒体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在报道评论和节目制作中更要以身作则。
应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受众网络媒介素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道德约束力,合理利用网络。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以共同建构良好的网络生态。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填补管理漏洞,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壮大网络警察队伍。
泛娱乐化将一切公众话语都用娱乐化的方式表达。泛娱乐化给社会生活和公众理性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冲击。对于泛娱乐化的治理,需要明确泛娱乐化内容界定和题材界限,加强对泛娱乐化市场的整治,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同时,媒体需要加强文化自觉、媒介素养、道德自律,以社会共同记忆和基本价值规范为基本出发点。
3.“泛娱乐化”思潮评论分析
(1)基本观点及倾向
学者们对“泛娱乐化”思潮普遍持有负面态度。
商业化操纵的大众传媒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助推了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泛娱乐化”导致的对主流价值话语的消解、主导价值格局的销蚀,在政治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挑战与冲击。
当下空前繁盛的网络传播时代是“泛娱乐时代”,我们沉浸在电子媒介、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感性娱乐世界中,也因此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理性思考能力而娱乐至死。贾文山认为,“泛娱乐化”思潮把本不该娱乐的事情给娱乐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危害。邢国忠指出,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价值观逐渐显现碎片化、肤浅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产生了精神缺失、道德失范、自我迷失等消极现象。
《解放日报》首席评论员朱珉迕认为,人民需要娱乐,但不只是娱乐,更不是那些会把我们的精神“毁掉”的娱乐。泛化的娱乐,不在正道,也无关多元,而是在不断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
(2)评论传播态势
首先,评论传播数量少。人民论坛将“泛娱乐化”思潮选为2018年国内值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之一,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受众对其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关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评论数较少,大多集中于主流媒体与部分学者,在社交媒体上也未形成规模讨论。
其次,言论内容多指向“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的影响。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泛娱乐主义思潮容易使得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因此,泛娱乐主义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成为学者较为关注的议题。
最后,针对“泛娱乐化”思潮的言论与思潮传播平台呈现出分离的特点。当下,泛娱乐思潮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而针对泛娱乐化现象的相关评论大多集中在主流媒体和学术期刊中,无法到达“泛娱乐化”思潮所影响的广大受众。
(3)影响
“泛娱乐化”思潮与消费主义思潮相伴而生,其言论的影响与消费主义也有相似之处。从宏观上看,首先,“泛娱乐化”思潮的评论影响范围较小。其次,相关评论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受众对于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认知。当下,“泛娱乐化”思潮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其影响,仅靠专家学者的社评言论还远远不够。
从受众层面出发,“泛娱乐化”思潮的言论对于受众的认知和态度方面有一定影响。首先,“泛娱乐化”思潮的相关言论使得部分受众意识到泛娱乐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明星感情相关新闻抢占公众注意力资源,风头盖过真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得人们沦为娱乐的附庸。在社交问答平台上,有用户调侃,如果大家将分析娱乐圈事件的精力用在学术科研中,那大家一定会取得不俗的成果。但是,“泛娱乐化”思潮的相关评论对于受众行为层面影响较小。“泛娱乐化”思潮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不自觉地便陷入泛娱乐化之中,参与泛娱乐化行为。单纯靠专家学者的言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众的泛娱乐化行为。
(4)对策和建议
首先,主流媒体应发挥引导作用,在各大媒体平台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传播正确言论。当前,针对“泛娱乐化”思潮的评论传播范围较小,线上平台多为主流媒体的网站及相关微博、微信账号,可到达的受众较少。鉴于此,为扩大泛娱乐主义思潮正向言论的影响,主流媒体应借力社交媒体、依托短视频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
其次,受众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蚀,接纳吸收有关“泛娱乐化”思潮的正确评论。虽然当下,“泛娱乐化”思潮无处不在,受众应提高信息辨识力,有意识地接受正确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