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网络道德的准则、权利和义务
一 网络道德准则
网络道德基本原则应当立足于网络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依照其内在的逻辑加以构建。比彻姆(Beauchamp)和查尔瑞斯(Childress)在其著作《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中提出了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四项原则。上述原则不仅适用于生物医学伦理学,在网络伦理学中也可使用。美国学者斯皮内洛在《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提出,计算机伦理是非判断应遵守三条规范性原则:自主原则、无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我国学者严耕、陆俊和孙伟平在《网络伦理》一书中提出,可以采用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和自由原则等四项原则作为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尊重、知情同意等原则。
(一)不伤害原则
理查德·斯皮内洛在其著作《铁笼,还是乌托邦》中指出:“不伤害原则可以最好地概括为一个道德禁令:‘首先,不要伤害。’根据这一核心原则,人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损伤。这个不得伤害他人的消极禁令有时称为‘道德底线’。”即使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选择的道德准则并不相同,但在各项原则中首先都是无伤害原则。网络道德的不伤害原则认为,网络行为应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终极目的,无论动机如何、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害,都应该成为判别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准则。网络行为不应当造成伤害,结果的伤害就是不道德。如网络中的“人肉搜索”行为,参与搜索的主体在进行搜索的过程中不应当伤害到被搜索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利益,否则即使该“人肉搜索”行为是出于正义的目的,仍会被视为不道德的。
(二)尊重平等原则
网络道德的尊重原则是指当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涉及他人时,应尊重他人的平等和自主权利。平等原则指在网络道德规范面前人人平等,在网络社会中每个网民都是平等的个体,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也都享有自主的权利。每个网络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都应尊重他人的价值平等和自主平等,都应遵守道德规范。
(三)知情同意原则
“同意”是主体对某事自愿表示出意见一致的意愿。要使同意有意义,前提必须是主体知情,即主体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准确信息并了解后果。例如,出于个人隐私的安全保护,为了某一目的而采集的信息在信息主体知情并同意之前,就不能用作其他目的。只有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后,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与决定做出同意,才是符合其自主意愿的。尤其是当下网络时代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平台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对网民主体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推送,主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就被流转和泄露,这实际上违反了知情同意原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四)互惠互利原则
网络道德的互惠互利原则是指任何一个网络主体必须认识到,他(她)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网民享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承担网络社会对网民所要求的责任。网络服务是双向的,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是交互交织式的,权利和义务呈现出对等性。互惠互利原则集中体现了网络行为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必须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为网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义务通过网络帮助别人,也有义务遵守网络的各种规范以推动网络社会稳定有序的运行。当然,履行网络道德义务并不排斥行为主体享有各种网络权利。
(五)公共社会性原则
网络道德的公共社会性原则是指网络的行为主体应当遵守其所在社会的公共秩序,并符合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公共社会性价值。网络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行为可能会符合无害原则,没有对他人的利益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而且会得到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和许可,甚至有可能会对行为的双方均带来利益,但是该行为有可能会与当前的公序良俗相违背,此时便需要公序良俗原则加以规范和调整。
二 网络道德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网络道德主体是指在使用、建设、管理网络过程中既有一定的道德需求,享有一定的网络道德权利,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的个人或组织。考虑到网络道德存在着多个主体,本节专门讨论个人作为网络道德主体所享有的网络道德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一)网络道德权利
网络道德权利通常指由网络道德体系所赋予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障的主体应得的正当权利。网络道德权利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网络道德权利与网络道德义务紧密相连。如果我有权利让他人为我在网络上做某事,那么他人就有为我做这件事的义务。第二,网络道德权利使每个人都能自主、平等地追求自身的网络利益。承认个人有网络道德权利,就是承认在网络领域中个体是自主平等的。第三,网络道德权利为确保一个人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要求他人的保护或帮助提供了基础。如果我有权利在网络上做某事,那么我就有做这事的道德理由,他人就没有理由来干涉我。相反地,他人有理由对妨碍我履行网络权利的人进行制止或有义务帮助我履行网络权利。网络道德权利是一种无形的“软权利”,并不直接体现为物质和人身安全的得失。这种网络道德权利主要体现在主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被认可、受尊重、被鼓励等。
一般来说,网络道德主体的权利包括以下内容。
1.浏览权。浏览权指的是主体可以公开访问浏览网络信息的权利。这种权利只在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下受到限制。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就在于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信息爆炸的空间以及充分施展各种能力平台,人们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扩展。
2.表达权。表达权指的是网络为主体的自由便捷表达提供可实现的载体。表达权利的获取激发了主体的表达热情,让人们不再停留于消费网络信息,而是不断参与到网络事件发展和多元舆论空间缔造之中。
3.交流权。交流权指的是主体拥有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权利,如网上购物、交友、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转发评论等。网络交流权包括网络主体能从任何地方得到任何(非特权)信息的权利;控制和授权知识产权的权利;给任何人发送任何合法信息的权利;在任何网络场所出版任何合法信息的权利。当然,在其损害侵犯知识产权时,个体的交流权应该受到限制。
4.隐私权。合理的个人网络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网络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会在网络上工作、娱乐、交往并且发挥社会作用,而由于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极可能会“裸奔”。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保护,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犯。此外,网络隐私权还表现在主体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拥有加密、解密或者选择公开、半公开的权利,如在朋友圈进行信息分组发送等就是主体拥有隐私权的表现。
5.共享权。信息资源正通过网络为大众所共享使用,如医疗、教育、卫生等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体现出权利的平等,信息共享权实现了信息使用价值被无限放大,充分发挥了信息潜在的价值。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尊重保护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的前提下,应该鼓励信息共享,实现主体信息共享权。
6.其他权利。除了上述权利以外,还有一些没有明确界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到公序良俗的制约和调整。
(二)网络道德义务
网络道德义务是指在网络上不伤害他人和规范自己的一种网络行为准则,是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网络社会应尽的网络道德责任。网络道德义务与网络道德权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网络道德义务是主体对自己、他人和网络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使命与任务,通常以有关的法规条文或人们心目中共同认可的网络道德规范、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依靠舆论、习惯和网民自觉自愿来履行。网络道德义务不同于网络法定义务,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而网络道德义务是在网络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不仅如此,有些网络道德义务已成为法定义务。
一般来说,网络道德主体的义务包括以下内容。
1.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尊重主体实现网络道德权利,这既是法律义务也是道德义务。这包括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犯罪活动;不得利用网络查阅、复制、制造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淫秽色情的信息;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活动。
2.敢于同网络不良行为作斗争,维护网络秩序稳定。面对网络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如“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民要敢于制止,自觉履行维护网络良好秩序的义务。
3.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律自控;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友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网络自律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