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词推荐背诵80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望(wànɡ)庐(lú)山(shān)瀑(pù)布(bù)[1]

〔唐(tánɡ)〕李(lǐ) 白(bái)

日(rì)照(zhào)香(xiānɡ)炉(lú)生(shēnɡ)紫(zǐ)烟(yān)[2]

遥(yáo)看(kàn)瀑(pù)布(bù)挂(ɡuà)前(qián)川(chuān)[3]

飞(fēi)流(liú)直(zhí)下(xià)三(sān)千(qiān)尺(chǐ)[4]

疑(yí)是(shì)银(yín)河(hé)落(luò)九(jiǔ)天(tiān)[5]

评析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李白初次登上庐山,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第一首为五言古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两诗体裁不一,各有优长,都是咏庐山瀑布的名篇,七言绝句流传更广,就是这里选的一首。

五言古诗《望庐山瀑布》首句说:“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据此可知,李白是站在庐山西北的香炉峰遥望瀑布的。在灿烂阳光照耀下,香炉峰紫雾蒸腾,烟云缭绕,诗人仿佛置身仙境。他向南遥望,瀑布宛如一条长河,垂挂在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倒悬三千尺长。人世间怎么会有如此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河流呢?诗人不禁想道:这也许是九重天上的银河泻落到人间来了吧?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和词汇选择上也富于动感:首句写望瀑布的立脚点,以“生”字描绘烟云袅袅升浮的姿态;次句写望瀑布的总体印象,一个“挂”字,表面看来,是将瀑布化为静景,实际暗含一种能够提起长河倒挂起来的神奇伟力;第三句正面描写瀑布,用“下”字形象刻画瀑布飞流直落、势不可挡的情状;第四句写由瀑布生发的联想,银河从九天而“落”,更将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推向极致。

这首诗章法灵动跳跃,语言清新自然,尤其是巧用联想和夸张的比喻,将瀑布的壮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歌咏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

名句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心性豪迈,喜欢在诗中描绘雄奇的景物,也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让雄奇的景物更为雄奇。他将“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夸张为有“三千尺”长,已是惊人之语;又从中生发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想象,不仅突出瀑布奔流磅礴的气势,而且为人世间的景物蒙上一层神秘瑰奇的色彩。宋代大诗人苏轼非常欣赏这两句诗,曾写诗称赞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贺知章曾称赞李白为谪仙人(天下贬谪到人间的神仙)。

小贴士

李白与庐山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览庐山。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辞亲远游,沿长江出蜀,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一般认为,《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就是他首次登上庐山时创作的。天宝四年(745),李白结束在翰林院的无聊生活,失望地离开长安,南下漫游金陵,第二次游览了庐山。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春天,李白偕妻子来到庐山,在五老峰西侧的九叠屏筑室居住,一边读书,一边关注政局变化。不久,永王李璘起兵,三次派人邀请李白做幕僚,帮助他抗胡平乱。李白怀着报国之心接受邀请,却因此而卷入李璘与哥哥肃宗李亨争夺皇位的内战,获罪下狱,之后从庐山脚下、浔阳江畔,踏上流放夜郎的长路。走到白帝城时,他受到赦免,“千里江陵一日还”,然后又很快回到庐山,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庐山。李白此时已是迟暮之年,贫病交加,但是不羁的心灵、飘逸的才气,依然不减当年。他写了一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开篇就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其中还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诗句,大气磅礴,景象开阔,其气势几乎“与南山秋气并高”。


[1] 庐山:传说殷周之际有匡裕结庐于此,故名。又名匡山、匡庐,中国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

[2] 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这座山峰的形状尖而圆,云雾在峰顶弥漫缭绕,好像香炉中升腾起的烟气,因此得名。紫烟:紫色的烟雾,这里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宛如紫色的烟云。

[3]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4] 直:笔直。三千尺:这里是夸张的说法,形容山高。

[5] 疑:怀疑。银河:也叫天河,是由银河系群星组成的带状星群,样子就像一条河。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这里指高高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