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跑”起来
一、问题出现带来方案的诞生
去年,笔者带了一个新的班级。在一次习作指导课上,指导完毕后,大部分孩子都能开始进行习作,但是仍有几个孩子抓耳挠腮,写了寥寥数行就写不下去了。于是笔者走近学生,轻轻地问:“怎么写不下去了?”学生一开始不好意思说,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冒了一句:“老师,您出的题目不是我想写的,所以我写不出来。”望着学生稿子上不多的文字,笔者陷入了沉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教材中的习作命题往往是教材的编者根据年段进行安排,或许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已经非过去可比。因此,为了根据教材需要进行习作训练,同时又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情,一场小小的“习作革命”在致远外小悄然展开。
二、精心筹备换来积极的响应
“各位同学,下周我们要进行习作三的学习,请大家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作文还能自己选?”“老师的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习作三是希望大家介绍介绍各地的美食,相信大家游学四方,一定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美食。由于特色不一,于是我们同年级的四位老师分了一下工。将分别指导‘地方小吃’‘阳光快餐’‘特色西餐’‘传统美食’,基本上包括了全世界的美食品种,不知道你们对哪一个最感兴趣呢?”
“我选西餐!”“我选地方小吃,不,我选传统美食!”……“好的,同学们,在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你选哪一种美食,你就到那个班级去上课,老师们不但要指导大家习作如何写,还要带大家品味相关的美食呢!你们,选好了吗?”……
经过十分钟的“艰难选择”,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课程,其他三个班级的情况也大体一致。其中,季锋老师任教的“特色西餐”课约70 人,李筱静老师任教的“传统美食”课40 人,毛文娟老师任教的“阳光快餐”课20多人,陈雯老师执教的“地方小吃”课50 多人。全年级所有学生就在自主选择的情况下被分成了全新的四个班级进行习作授课。
三、活力课堂促进了兴趣的萌发
“老师呢?怎么上课了还不见老师来啊?”在大教室里选择季锋老师的“特色西餐”课的同学们翘首以盼。突然,一个身着传统西餐服饰,头戴高高白色厨师帽的季老师从讲台下面冒出来。“哇塞,帅呆了!”“这节课太好玩啦!”“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共同分享西方的美食。当然也包括一些日韩系列的国外美食,大家要好好参与本次习作活动哦,因为老师准备的课堂奖品不是贴花,而是精心为大家制作的日本寿司哦!”“啊!” 现场又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相信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课堂。“你们接触过哪些西方美食?”课堂上小手林立……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了另外三个班级里,老师们从导入的部分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新颖的教学策略,创新的课堂奖励手段,风格迥异的教学形式,甚至是老师个性鲜明的服装,都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且意犹未尽。
在大约25 ~ 30 分钟的教学指导后,余下的10 分钟,同学们开始了独立的习作。用老师们的话说,从来没有见过在写作文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有话想写,每一个同学都兴趣激昂,还有人不时地尝尝老师奖励的属于该课堂的美食,然后埋下头继续写……这种教室里安静到只有“沙沙”的写字声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四、个性选择改变了习作的成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曾经有一篇教材名曰《最佳路径》,讲述的就是一位卖葡萄的农场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销售方式给迪斯尼路径设计者带来的灵感。现在,笔者和他的同事们把这样的灵感传递给了学生,带来了让人欣喜的效果。
学生有动力。“跑班”对于外国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是新奇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习内容、老师、学习伙伴、上课位置……多么有意思。座位不再是固定地坐在一个教室里和一直共同学习的同学听一个教师侃侃而谈,而是接触到更多开放、全新的习作信息,从而让自己的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创作。一切的习作动力都被调动起来了,真正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乐于动笔,易于表达”的理念。
教师展魅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的个性、特长、内涵等非授课性因素都是不一样的。“跑班习作”能让教师张扬和展现自己的特长,与此同时,教师个人的爱好与知识储备,也能很好地为“跑班习作”服务。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习作七》中,就有四个选择:《我喜欢的一篇课文》《一次有趣的实验》《冬天》《盼春节》,共同参加的四位教师中,一位文学底蕴深厚的教师选择了《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一位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选择了《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位年轻教师由于对下雪及雪后的打雪仗、堆雪人很投入,于是选择了《冬天》,而喜欢热闹的笔者,则选择了《盼春节》。多么完美和均衡的组合,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爱好中选择了合适的指导内容,这样一来,教师专心的指导部分和自己同样热爱某主题的孩子一起交流分享,学生在完成这样一篇习作中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在备课、指导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和魅力也得到全面的展示。
教材显活力。其实通过“跑班习作”解放的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还有教材。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颁布,习作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习作的命题要求也变得格外宽泛和广博。因此,自主命题习作教材、半命题习作教材、话题式习作题目要求等新颖的习作内容和方式都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得到显现。于是,教师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教材,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孩子进行选择、跑班,不但解放了自己和学生,对教材的内在能量也是一种高效的释放。
本文发表于《新语文学习》2013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