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脱贫之路](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00/37550500/b_37550500.jpg)
海原人进疆创业纪事
马卫民
1
7月的新疆,骄阳似火,热浪涌动,到处都是一片繁忙而火热的景 象。
有幸跟随海原县劳务考察团对进疆创业的部分海原人进行实地走访,内心的愉悦如一泓清泉,涟漪四泛。短短的5天时间,车马劳顿,行色匆匆,装满行囊的收获却是沉甸甸的。
刚刚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地窝堡国际机场,还没有走进宾馆,前来接站的车子就拉着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前往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古牧地镇园艺村的一座农家小院,这里是海原驻疆劳务工作站临时租用的办公场所。
院子是一处典型的农家居所,古朴幽静。据了解,这座院子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50年的风雨,几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已经显现出些许的沧桑。
院子的主人叫马志福,祖籍青海,从爷爷那辈人开始就迁居新疆,至今已繁衍了几代人。马志福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那张笑意融融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一股滋润心灵的温暖与实诚,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门头上有两块牌匾,上面刻着“中卫市驻新疆劳务工作管理站”和“海原县驻新疆劳务工作服务站”,牌匾上的大字在西斜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院子里的几棵果树枝繁叶茂,果实青翠。攀附在葡萄架上的枝蔓柔软娇嫩,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晶莹剔透。
一走进这间低矮简陋的办公室,我们的眼前精彩纷呈,几十面锦旗和十几个奖牌整齐地挂在屋子的墙壁上,夺人眼目。每个锦旗和奖牌的后面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饱含着驻疆劳务工作人员的辛苦与汗水,老百姓赞美的话语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褒奖。
一张海原县进疆务工人员分布图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有多少来自家乡的人在天山南北的各个区域打拼。为了生活,他们行走在茫茫的戈壁滩上。
一间小屋浓缩了海原人在新疆务工的状况。面对如此简陋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我们的心情五味杂陈,难以描摹。当然,更多的还是欣 喜。
离开马志福老人的小院时,已经是北京时间21点,太阳还没有落山,天山脚下的气温依然很高,整个街区热浪滚滚。此刻,家乡的人或许已经进入梦乡,而新疆的晚饭才刚刚开始。
2
第二天凌晨,吃过简单的早饭,考察团一行乘坐一辆中巴前往位于天山北麓的奎屯对接劳务输出工作。此次新疆之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七师洽谈有关劳务移民的具体事宜。
多年来,新疆毫无疑问地成为海原县乃至宁夏劳务输出的主战场。天山南北素有“平地沃土之丰饶,雪水灌溉之便利”的美誉,因而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据了解,在新疆谋生的海原人就多达10万。
沿着连霍高速(连云港—霍尔果斯)一路向前,沿途的风景扑面而来,蓝天白云之下的西域,风情万种。道路两侧的厂房、农舍、庄稼、远山以及散布在绿草地上的牛羊,像一幅幅刚刚完工的油画,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直逼我们的视野。一时间,坐在车上的人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情感安置于心中的某个地方时,那个地方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心灵深处的故乡。
中巴车抵达农七师的所在地奎屯时,农七师的领导已经安排好了考察日程,接待工作做得细致而合理,住宿、就餐、座谈以及考察等事宜,有条不紊。
一到奎屯,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新疆人的好客与热情,无论是师部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对我们笑脸相迎,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像七月的天气一样火热。
农七师党委常委、副政委、组织部长徐广江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兵团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农七师的一些基本情况。
农七师辖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角度来说,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农七师地处新疆北部,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奎屯河流域,南邻天山,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奎屯市、克拉玛依市、乌苏市高度融合,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北疆商贸物流服务业的枢纽。
农七师辖区总面积4588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全师拥有193万亩耕地、196万亩草场、110万亩林地、8万亩园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7%。辖区内有奎屯、车排子、高泉、乌尔禾四大垦区,有天北新区、五五工业园区两个兵团级园区和11个农牧团场。农七师是兵团重要的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基地并且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在农七师已拍摄了《戈壁母亲》《热血兵团》《大牧歌》等优秀电视剧,被誉为戈壁母亲的故乡。
座谈会上,宾主双方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有关劳务输出之后的户口迁移、住房安置、子女上学、土地分配、社会保障、企业用工等问题,考察团成员进行全面而详尽地询问。针对这些问题,农七师各团场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与答复,会场气氛友好融洽。最后,双方在劳务合作领域达成新的共识,农七师领导与海原县政府分管领导签署了劳务工作意向性的框架协议。
在奎屯活动期间,农七师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马野平自始至终陪同我们实地考察了129团、130团的棉花种植,职工住宅小区、食堂以及纺织企业的生产状况。所到之处,总有一些镜头能够轻而易举地拨动我们的心弦,最终定格成我们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一抹回忆。
当我们的脚步抵达无边无际的棉田时,内心的震撼无法言表,天高地阔的背景之下,棉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碧波荡漾,汹涌澎湃。这个季节正是棉花生长的旺盛期,一朵朵粉红色的花儿开放得恰到好处。
炎炎烈日,四野辽阔,枝叶相连,每一株棉花都在努力地生长,每一分努力都向往着一个圆满的归宿。
面对眼前这些蓬勃向上的植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扬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世间一切物事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和秩序。譬如,一朵花的开放,一树翠绿的长出,一串葡萄的成熟……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是在等待中一点一点接近我们的。所以,你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让他们在不慌不忙中为你孕育未来的美好。
两天的考察一晃而过,奎屯留给我们的印象极其深刻,这辈子恐怕再也不会忘却。人生有多少相聚就有多少离别,只愿我们在今后的交往中再度相逢。
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我坐在摇晃的中巴车上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与新疆有关。那时候我刚刚上小学五年级,村子里的一个远方亲戚从新疆回来,我去看他时,他从上衣口袋里给我抓了一把葡萄干,我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一股从未感受过的香甜在心底蔓延,新疆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葡萄干的味道。我暗自思忖:“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去新疆。”后来,我从书本上和电视里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新疆的内容。新疆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我的生活中时常浮 现。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因为一次出差,我第一次领略了大美新疆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国际大巴扎、昌吉、天池、石河子、吐鲁番、阿勒泰以及喀纳斯,这些陌生而熟悉的名字,排好了队似的,从我的梦境中缓缓地走了出来。
十年后的今天,我的脚步再度踏上新疆这片热土,内心的感触万语千言,它们汇聚成一条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动。
3
在乌鲁木齐米东区见到马克忠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他是一位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董事长。简单的着装,朴实的乡音,不加掩饰的微笑,饱经风霜的面孔,马克忠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憨厚随和、不善言辞。他仿佛是我一个失散多年的农民兄弟,突然之间在我的面前冒出 来。
马克忠来自海原县关桥乡马湾村,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不管怎么勤劳与努力,总是摆脱不掉生活的无情和家境的窘迫,在老家贫瘠的土地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1987年的秋天,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的日子像大山一样压在马克忠的肩头。那时他刚刚20岁。为了生活,他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悄悄地离开自己的村庄。从此,踏上了一条奔走他乡的艰辛之路。
生活一定会给每个人答案的,但不会马上告诉你。
几年的时间,马克忠和他的手扶拖拉机辗转于陕甘宁地区的各个村庄,靠着收购废铁、大米、黄豆、药材以及其他物资,苦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意。
后来,他用做生意积攒的一点资金买了一辆“东风”牌大货车,和弟弟马克龙一起开始跑长途运输,足迹遍布天南海北。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民,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在风霜雨雪中经营另外一种生活,面临的问题和苦难可想而知。不知道有多少次,他的货车抛锚在荒无人烟的长途中;也不知道有多少天他们兄弟俩吃不上一顿热乎乎的饭。
经过无数次的煎熬与磨炼,马克忠在生意场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以及人脉与信息,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之后博弈于商海之中的宝贵财 富。
1994年10月,马克忠开着自己的大货车,从河北的沙河市拉了一车玻璃到新疆的伊犁地区,这趟买卖不仅让他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在新疆做生意的信心。后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西口”,把新疆变为自己做生意的主战场,开启了人生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蜕变”。
1997年,马克忠在伊犁开了一家店铺,主要经营玻璃销售,生意越来越红火。三年以后,他在阿克苏地区开了另一家玻璃店,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他的玻璃像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天山南北的各个地区,日积月累的财富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011年,马克忠用1200万元成功收购库尔勒和静县的一家玻璃公司——新疆晶晶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接着又收购了乌鲁木齐米东区的星光玻璃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一条集玻璃收购、储藏、深加工及营销于一体的经商道路,他本人也由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成长为拥有千万资产的董事长。
在米东工业园区,我们目睹了马克忠董事长在生意场上的底气与睿智以及他的家乡情怀。在他的公司里有很多来自老家的工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无论如何他们的生活都在一天天辛勤的劳动中变得越来越好。
4
在乌鲁木齐的华凌市场,我们见到了来自海原县西湖社区的张平。这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人,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利用假期帮着哥哥在广州打理外贸生意,积累了一定的做生意的经验。
大学毕业之后的张平放弃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机会,只身南下,在广州十三行服装城与他人合作,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店,从而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创业生涯。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海原后生来说,走进商场如战场的广州,各方面的因素对他都是严峻的考验,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切没有一本书会告诉他答案。所有的风险都要靠自己去面对、去化解、去独当一面。
刚起步的时候,生意做得还算顺利,每个月的纯收入有5万元左右,并且和一位来自台湾的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他的服装通过台商源源不断地销往非洲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初涉商海的张平,踌躇满志,前景一片光明。
2015年的春季,年仅26岁的张平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台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断送了他做生意的前程。和往常一样,张平与这位商人签订了一份百万元的买卖合同。货物发出去之后,货款却杳无信息。最后,除了对方预付的定金外,他损失了近70万元。
说起这段经历,张平无比自责。他说这都是年轻惹的祸。
赔了生意的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听说新疆近几年发展迅猛,做生意的空间大。张平从广州来到乌鲁木齐,危难之中有一个安徽的朋友把他带到华凌建材市场,并且把自己经营门窗的一个店铺转让给他。从此,跌倒了的张平,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
对于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最了不起的外出,并不只是去新疆那么遥远的地方,而是走出自我。
面对一个稚气未脱,满面春风的青年,我的内心溢满喜悦与钦佩。年轻真好!即便是两手空空,又有何妨?大不了从头再来。青春才是一个人最有实力的资本,有了它,所有的努力都会开花结果。
如今的张平,经过生意场上的锤炼之后,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诚信,通过跑市场找客户,他的“长岭门业”销售额直线上升,每年的销量达到700万元。最近,他又拿下“山东万家园”木门整装定制新疆总代理的业务,并且在乌鲁木齐装修了一家高档的木门家装体验馆,预计在2020年9月初正式投入运营。
与张平短暂的接触中,我似乎看到了海原县青年不畏艰难、勇于创业的精神,看到了一种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品质,这一切必将为他今后立足于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海原县李旺镇是一个靠长途运输起步的乡镇,银平公路两侧随时都能看见一辆辆重型货车停放在家家户户的大门外,长期以来,精明能干的李旺人通过滚滚车轮,把自己的日子经营得像芝麻开花一样,许多人在走南闯北中逐步摆脱了贫困,从而走上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李旺人善于经商,在一定的范围内小有名气,其中有些人的生意已经做得颇有规模和成就。杨宗德无疑是群星璀璨中尤为明亮的一个。
2017年7月6日,在新疆考察劳务工作的海原党政代表团,应邀参观了位于乌鲁木齐头屯工业园区的“恒汇机电”市场,接待我们的是来自海原县李旺镇韩府村的杨宗德。
在杨宗德的引领下,我们目睹了气势恢宏的新疆恒汇机电。规划1900亩,总投资38亿的机电市场,像一棵挺拔的大树,扎根于新疆这片沃土。
市场内高楼林立,道路通畅,车水马龙,人影熙攘,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漫步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我们感叹不已,并为海原人在新疆的作为深感自豪与骄傲。
恒汇机电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占51%的股份,杨宗德与另外的三个民营企业家占49%的股份。目前,机电市场已经投资16亿元左右,建成47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入住客商1400户。机电市场分为四期开发,其中一期是机电区、二期和三期是汽车配件区、四期是仓储物流及园区住宅区。
从杨宗德自信而坚毅的解说中,我们对恒汇机电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说起自己创业的历程时,杨宗德的表情似乎有一些凝重,从他潮湿的眼眶里,我们能够体会出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酸楚。
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他被迫离开了校园,跟着本村的一个包工头在修银平公路的工地打零工。18岁的时候,他贷款买了一辆“川路”大卡车。从此,和家乡许多人一样,开始长途运输。他拉过煤炭,拉过玉米,老家人盖房子用的砖瓦大多数都是他拉来的。长期的漂泊,让他过早地品尝了人世间的艰难与不易。
2002年,杨宗德与四弟杨宗清在老家韩府村筹资办起了一座标准化的加油站并且一直坚持跑运输。10年之后,有了一点积蓄的杨宗德,把经商的目光投向远方,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沙区雅山中路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乌鲁木齐李旺生财运输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现代商业运作模式。多年来,通过货物运输、信息代理、大车赊销、住宿餐饮等生意,稳扎稳打,在新疆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采访杨宗德时,他不止一次地说自己读书不多,言谈之中流露出一些遗憾与无奈。我开玩笑说:“你的书已经读得够好了,人的一生无非有两本书要读,一本是有字的,另外一本是无字的,在读无字书方面,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你。”听完我说的话,杨宗德露出腼腆的微笑。
经历过人生风雨的杨宗德,已经具备了一个企业家的眼光与胸怀,行为举止彰显着他的执着与沉稳。如果说当初的奔波是为了自己的生活,那么,现在的他却有了更加广阔的情怀,他真诚地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到新疆来,与他一起同舟共济。
实际上他的公司里已经有很多来自海原的农民工,甚至有一些人在新疆买了房子,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这片厚重的土地。新疆的包容与无私,能够接纳任何一个有志于改变自己现状的人。
6
乌鲁木齐米东区喀什路附近,有一个经营木材生意的市场,经营者大多数来自海原的贾塘、郑旗、九彩、李旺等乡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一间间彩钢搭建的小屋,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烟火人家。为了生活,他们结伴而行,不远千里来到新疆,用自己的汗水与勤劳,苦苦支撑起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最早进入乌鲁木齐木材市场的海原人叫田龙,来自贾塘乡堡台村。1998年3月,刚刚20出头的田龙,开着一辆农用蹦蹦车,拉着媳妇和孩子,从老家出发,一路风尘来到乌鲁木齐。
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残酷的现实生活曾经几度动摇了他在新疆谋生的念头。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自坐在星光灿烂的穹宇之下,思念远方的亲人,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回到他们的身边,在故乡温暖的怀抱里浅卧闲眠。
可是,每当面对自己的妻儿时,他便淡定了下来。无论如何他都不能临阵脱逃,他一定要在新疆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并不完美的生活。
刚到新疆的几年,田龙开着自己的蹦蹦车走街串巷,贩卖大米、西瓜、扫帚和稻草,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田龙走进米东区的木材市场。
有一天,田龙和往常一样在马路边招揽生意。突然一个在新疆搞建筑的老板走过来问他:“小伙子,我工地上有一些木板,你要不要?”田龙说不要。老板微笑着说:“工地上这些旧货应该有需要的地方,我把木板送给你,你试试看能不能卖掉。”然后,田龙开上蹦蹦车从工地拉来几车木板子,放在自己的摊位上等候买主。几天之后,有人拉走了所有的木板,这笔生意让他赚了五千多块。尝到甜头的他从此进入新疆木材市场,和自己的十几个乡亲一同从事木材生意。
如今的木材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一堆堆摆放整齐的木条木板,像小山一样排列在几百亩的空地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据了解,继田龙之后,在木材市场经营的海原人有4000多人,他们相互协作,风雨同舟,共同为改变自己贫穷的面貌而努力。
木材市场里有许多人用彩钢板搭建了自己的家,有客厅,有卧室,也有厨房和卫生间,有些人还在家里装了空调。孩子们坐在小木凳上认真地写作业,女人们在厨房里忙着准备饭菜,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荡漾在他乡。看着眼前的这些景象,我的内心难以平静。
每个人都应该有活得更好的权利,生活的完美要靠双手去改变。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地方,才能做出一些适合自己的事情。岁月是一棵枝干纵横的大树,而生命就是其中飞出飞进的小鸟。即便有一天,你遭遇了人生最艰难的事情,你的心已经不堪承受,那么,请你一定要咬牙坚持下来,生活中最美好的结果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