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庙旁建起矿务局的孙昶
人物简介:孙昶(1914—1994),陕西韩城人。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月到宁夏,任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主任。1957年任石嘴山煤矿基本建设局局长, 1965年6月任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石嘴山矿务局首任局长、党委书记。
在惠农区,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个药王庙。当年,宁夏的第一个矿务局——石嘴山矿务局首任局长孙昶就把矿务局建在药王庙。
“根据国家燃料工业部通知,准备在石嘴山建西北煤炭基地,意义特别重大。这个地区煤种齐全,它将担负酒钢和包钢的用煤任务。一个担子两头挑,任务艰巨,我考虑你去搞比较合适。”西北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孙昶听到局长郝耀的这番话,想了想说:“服从组织安排,恐怕我担负不了这样重大的任务,请组织上考虑!”
1956年1月24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在西安宣布成立。由孙昶、孙百文、孟以猛、吴宗明和通信员朱廷玉五人组成了石嘴山煤矿筹建处班子,他们在煤管局家属宿舍中找了一间房子作为筹建处办公室。随后,朱廷玉留守在西安筹建处,孙昶带着孙百文、孟以猛、吴宗明由西安出发,乘火车向西北进发。
石嘴山在什么地方?孙昶也不太清楚,他们打开地图找来找去,看到有一个叫“石嘴子”的地方,猜测可能就是他们的目的地石嘴山。当时,宁夏归甘肃省管,一切只能等到了兰州再说。
到兰州后,孙昶一行住进了甘肃矿务局招待所,立即奔赴甘肃省委工交部报到接洽。工交部部长何承华接待了他们,并给银川地委工交部写了介绍信。甘肃矿务局局长罗沛派了一辆大卡车送他们去银川。车旧,路况不好,走走修修,修修走走,好不容易才赶到石嘴山白瓷厂,厂长李鸿飞把他们安排到招待所住下。
坐落在荒漠中的石嘴山,只是一个千把人口的小镇,除一个瓷厂之外,没有任何可供建设现代化矿山的电力、建材、交通和工业依托。设备、器材和建筑物资都要从外地运,而包兰铁路尚未修通,原有的包兰公路坑坑洼洼,沿途的小桥、涵洞根本承受不了10吨以上车辆的重压,交通运输成了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短途运输难题,孙昶带着人,从银川集市上一次买了20头骡子,赶工做了10辆胶轮大马车。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买了很多毛驴和架子车。就在这时,孙昶接到西北煤炭管理局的指示,国家由东德进口的2×1500千瓦发电机组,原是给甘肃景泰订的,因景泰煤层太薄,不宜开采,便把发电机组调给了石嘴山筹建处,让他派人接收。当时,发电机组通过火车运到了兰州,可如何运回石嘴山呢?
孙昶立即到兰州,找罗沛局长汇报。罗沛十分支持孙昶的工作,决定把甘肃矿务局在兰州火车站的临时仓库借给他们使用,并把余智华、钟从云、刘润生三个人调给他配合开展工作。这三个人代表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在兰州接收发电机组和从外省调拨给石嘴山的物资。
他们三人在兰州接收了发电机组,4个大箱子,每个箱子18吨重。三人一筹莫展,赶快向孙昶汇报,他只好亲自到兰州想办法。孙昶召集有关人员,寻找解决发电机组运输难题的办法,可办法再多,没有路和运输工具,还是纸上谈兵。实在迫不得已,只能在水上想办法,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采用黄河筏运的办法就这样产生了。没有先例可借鉴,如果失败出了问题,责任谁能担得起来?
“我来挑头干这件事!”孙昶没有犹豫。为了把这一方案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请来一位有经验的老船工,和他们一起从兰州出发,沿黄河进行实地勘察。从兰州到石嘴山的黄河上有“一窝猪、洋人招手、大峡、狼舌头”等十几个险要地段。经过实地考察,老船工说:“虽然有许多惊险处,还是可以用筏子试运的。”
在兰州七里河,几十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发电机组装上了一个20米长的牛皮筏子。
那些名称怪异的惊险地段,每一处都使人不敢掉以轻心,集中精力、人力,依旧险象环生。孙昶的心一直是揪着的,每一天都在紧张不安的等待中度过,一天、两天、三天,直到四十天后,装载着发电机组的牛皮筏子总算漂流到了石嘴山。尽管撑筏人小心翼翼,最终还是触冰翻船,发电机组随之坠入了黄河。
历经艰险打捞出坠入黄河的发电机组后,孙昶的信心更足了,一项项建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逐渐展开。
新矿区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盖宿舍和临时仓库。首要解决的是砖瓦问题,当时石嘴山没有像样的砖瓦厂。孙昶只好到银川找梁大钧书记寻求帮助。梁大钧立即从银川机砖厂给石嘴山调朱继忠、畅世德两位同志,在第三排水沟旁边建起了砖瓦厂,归惠农县管理。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土层太薄,烧了一年多砖瓦,便没有了黄土。惠农县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把砖瓦厂交给了石嘴山矿务局。孙昶接收下这个烂摊子后,到处勘察寻找黄土,结果在惠农劳改农场四站,找到了土层较厚的地方。孙昶找到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协商,才把劳改农场的那块地要过来,重新建起了石嘴山矿务局砖瓦厂,并建起了“串儿窑”,用木制砖机开始了砖瓦生产,满足了当时土建工程的需要。
矿区建设离不开木材,但石嘴山乃至整个宁夏也不生产木材。银川木材公司现存的那点木材,根本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孙昶不论好坏一起全部买了回来,还把银川木材公司的电锯也一起买来,并把电锯工曹学敏调到了矿务局。
孙昶让人在药王庙旁边安了电锯,进行木材加工,供宿舍、临时仓库建筑之用。为了解决矿区建设的木材问题,煤炭部虽然从东北调运木材,却始终供不应求。孙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建了一部分砖柱土坯房、土坯窑洞,还试盖了好几栋不用木材的砖拱二层楼,想方设法节约木材。
虽然已经从陕西的西安、铜川,甘肃的兰州、山丹,青海的大通,东北的沈阳、抚顺、阜新,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南,山东的济南,山西的大同等地调来大量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但还是不能满足矿区建设的要求。根据实际状况,孙昶报请宁夏回族自治区批准,招收了除西北五省(区)外全国各地大量的“外流人员”。不管男女,只要有选民证、毕业证、介绍信其中之一者,或者由老职工引荐,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不要户口和粮油关系,就可以登记招工。仅在1959年,石嘴山地区就解决了36761名“外流人员”的户口问题。
1964年年底,石嘴山矿务局已经有一个两万多人的生产和建设群体了。
(供稿: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