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河流规划研究(浙水设计 水利技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瓯江流域规划研究

3.1 流域治水历程

3.1.1 流域概况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龙泉交界的洞宫山脉百山祖西北麓,流经小梅、龙泉、紧水滩、石塘、均溪、大港头、碧湖、丽水、青田、温州等地,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100km2,河长384km,河道比降3.4‰,总落差1800m。瓯江干流上游段自河源至丽水市大港头镇称龙泉溪;中游段自大港头纳松阴溪后至青田县湖边村称大溪,沿途先后纳宣平溪、好溪、小溪等支流;大溪和小溪在湖边村汇合后称瓯江,湖边村至河口即为瓯江下游段,下游段有四都港、戍浦江、楠溪江等支流汇入。干流上中游河段属山溪性河道,坡陡流急,洪水涨落较快;下游河口段主要处于滨海平原地区,河道坡降平缓,洪水流速常受潮水涨落的影响。

瓯江流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大多与山脉走向平行。流域地形以山区为主,中游地区有丘陵和小盆地,下游还有部分滨海平原。流域最高点为龙泉市凤阳山主峰的黄茅尖,海拔1921m。滨海平原地面高程为4.00m左右。

瓯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为永宁江、永嘉江、温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瓯海、鹿城、龙湾等8个县(市、区),出温州湾入东海。地跨丽水、金华、温州、台州4个地市18个县(市)。瓯江干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大多与山脉走向平行,河谷两岸地形陡峻,降水汇流快,滩多弯多,洪水暴涨暴落。温溪以下为感潮河段,平时通航10~200t船,候潮可通500t海船。

1.瓯江干流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

龙泉溪:发源于庆元镇锅帽尖西北麓,上游干流源流为梅溪,梅溪、青溪在黄南村头汇合后始称龙泉溪,向东流经龙泉市查田、兰巨、龙渊镇等乡镇,经道太乡至武溪村入云和县境(由梧桐口至武溪一段为紧水滩水库库区);出紧水滩,浮云溪自右岸注入,折东北流至石塘;出石塘水库,至大港头,松阴溪从左岸注入。流程197.5km,流域面积3566km2。自然落差约1106.5m,平均比降5.6‰。

大溪:龙泉溪汇松阴溪后称大溪,折东北流,西坑至右岸注入大溪;流至港口,宣平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北流至敏河,小安溪自左岸注入,东流折北经丽水市,复东流至厦河、古城,好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南流入青田境内,纳官庄源、祯埠港、海溪、雄溪、冲坑水、芝溪、石盖源水后,折东至船寮,纳船寮港,折南流至湖边村,小溪自右岸汇入。自大港头至湖边村,流程92.5km,流域面积(包括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9564km2,河道天然落差58m,平均比降0.6‰。

瓯江:大溪纳小溪后称瓯江,折东南流,有石郭溪、四都港从右岸注入,继续东流折北,贵岙源从左岸汇入,折北流经温溪镇后,折东入永嘉、瓯海,菇溪自左岸汇入,复东流,西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南流,戍浦江从右岸注入,折东转南过梅岙,继南流进入温州市区,仙河门水自右岸注入,经双屿折东,水分南、北两江,继续东流,楠溪江从左岸注入。瓯江纳楠溪江后,江流浩渺,继续东流,受灵昆岛分隔形成南口、北口。南口纳永强塘河水出温州湾入海;北口经黄华、岐头出温州湾入海。瓯江自青田湖边村至河口长98km,流域面积(包括楠溪江)4729km2,河道天然落差6m,平均比降0.06‰。

瓯江的主要支流有小溪、松阳溪、好溪、宣平溪、小安溪、楠溪江等。

2.瓯江主要支流

小溪,乃瓯江最大支流,与瓯江干流大溪汇合于青田县石溪村境。小溪源头主流称南阳溪,发源于庆元县大毛峰山麓,在凤滩垟与来自右岸的左溪汇合后,北流进入景宁境内,称毛垟溪;纳西溪水后继续北流,英川源从左岸汇入,折东南流,标溪自右岸注入,后折北流至梧桐,梧桐坑自左岸注入,始称小溪;折北流,纳北坑水,折东南流纳际头、叶源来水,折北,有鹤溪自右岸注入,纳鹤溪后,折东北流,沿途纳梅溪、大山源诸水,折东流,炉西坑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大、小顺溪自左岸注入,后自东折南,纳小吾坑,折西北流,阜口源自右岸注入,折北流,左岸张口坑注入,折东纳仁村源、大奕坑,折东北流至湖边村汇入大溪。小溪干流全长215.9km,流域面积3405km2,河宽150~190m,河道天然落差1282m,平均比降5.9‰,年平均径流量39.8亿m3,年际丰枯变幅较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松阴溪,古时称松川,又有松溪、松阳溪、松阳港之称。发源于遂昌县贵义岭黄峰洞山麓,在丽水市大港头汇入龙泉溪。松阴溪源头主流为十四都源,亦称成屏源、上通源。出源头北流,纳金岙水、安坑,过成屏源口至遂昌县妙高镇河段称南溪;流经叶坦桥,北溪自左岸注入后,称襟溪,继续北流至渡船头,折东南至庄山,濂溪自左岸汇入;襟溪纳濂溪后,过资口入松阳,始称松阴溪,河水直向东南,十二都源自右岸汇入,折东流梧桐源自左岸汇入,折东南流至古市,十三都源自右岸注入,继续东南流纳东关源、庄门源、六都源、东坞源后,东流经寺岭下,竹源溪自右岸注入,四都源从左岸汇入,折东南流,沿途纳黄坑源、关溪、黄源诸水至港口,小港自右岸注入,后由东南折东,逶迤穿行在低山丘陵地带,至雅口,雅溪从左岸注入后,东流纳南坑源、石马源、靖居源后,折东南流,纳木岱坑、裕溪、凤弄源后,进入丽水市境内,穿过通济堰大坝,直奔大港头。松阴溪干流长109.4km,流域面积1995km2,河道宽120~160m,河道天然落差854m,平均比降7.8‰,年平均径流量20.3亿m3。其主要支流小港,在瓯江二级支流中,仅次于楠溪江的小源溪,主流长63km,流域面积500km2

好溪,唐代以前称恶溪。因其滩多水急,舟楫常遭覆没而言“恶”,李白曾感叹“却寻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自唐大中年间,疏浚河道、修堰兴利,易名好溪。好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仰曹尖,上游名九曲溪,南流纳横坑、冬坑水、孔宅坑水、泊公源水,流至仁川并纳杨坑、小溪、东坑诸水,折西流至冷水;经冷水后,继续西流,纳龙溪、灵溪、玉坑后至潘潭进入缙云县,始称好溪;纳白竹溪后折南流,唐溪自左岸汇入,过左库水库后,折西转南至壶镇,纳白六溪、浣溪,折西南流,右岸子草坑注入,经东金岱石溪汇入,过东方镇后,直奔著名景区仙都;过仙都后,经五云至东渡,章溪自左岸注入;纳章溪后,继续南流,纳长坑,由南折西进入莲都区,纳廷坑、杉树坑,至彭头,方溪自左岸注入,过秋塘,折西南流,于古城村汇入大溪。主流河长129km,流域面积1380km2,河宽90~150m,平均年径流量12.2亿m3,河道天然落差847m,平均比降6.4‰。

宣平溪,又称宣平港,民国《浙江通志稿》称畎溪,流经武义县、松阳、丽水市莲都区。宣平溪源出武义县顶头岗,源头主流为东溪。出源头南流,左纳洪坦、云华来水,右纳松溪后,南流至柳城镇,西溪自右岸汇入后称宣平溪;继续南流,竹客溪自右岸汇入,折东流至溪口左纳和尚坛来水,仍折南流,曳坑水自左岸注入,吾坑水自右岸注入,折东南流至莲都区丽新乡,纳老竹水后折东流,汇入大溪。宣平溪干流长72.8km,流域面积860km2,河宽50~100m,河道天然落差990m,平均比降13.6‰,平均年径流量8.2亿m3。历史上宣平溪流域曾经设置宣平县,是浙江省内仅次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第二大畲族聚居区。

小安溪,又称太平港,民国《浙江通志稿》称安溪。发源于武义县新宅雪峰山,流经武义县、莲都区。小安溪源头主流称菊溪又名李村水,南流至新宅乌门,大莱溪自右岸注入;纳大莱溪后折东流至沿溪口,沿溪自左岸注入,至溪下,金岩溪自右岸注入;纳金岩溪后东南流进入莲都区始称小安溪,折南流,纳西溪水、葛渡水后,南流至小安村,祥后水自右岸汇入后,继续南流,沿途纳小溪口、冯坑源及联城诸水后,经苏埠汇入大溪。小安溪干流长72km,流域面积575km2,河宽30~50m,河道天然落差902m,平均比降12.5‰,平均年径流量6.3亿m3

楠溪江,发源于永嘉、仙居交接的黄里坑。在括苍、雁荡山脉间,千回万转,自北而南,流经永嘉中心腹地,直注瓯江,是瓯江第二大支流,干流总长140km,流域面积约2490km2,河道天然落差1030m,平均比降7.4‰,上、中游平均河宽50m,下游平均河宽达375m,平均年径流量28.5亿m3。楠溪江的主要支流有岩坦溪、张溪、鹤盛溪、小楠溪、花坦溪、五尺溪和陡门溪等。

西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永嘉县下嵊乡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荆源、瓯渠、六龙、徐岙、桥下等5个乡镇,在垟塆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1041.00m,形成地表水流海拔970.00m,主流长32.5km,平均比降29.90‰,流域面积166.05km2。上游源短流急,谷深滩险。下游从西岸村至河口是感潮河段,长5.9km,可通小轮船至温州。沿溪多台田谷地,下游为冲积平原,是县内主要产粮区。支流5条,以瓯渠溪和徐岙溪为大。

菇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田县峰山村东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青田县吴坑乡后进入永嘉县境,再经白云、桥头、朱涂等3个乡镇,在朱涂乡朱涂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930.00m,形成地表水流海拔880.00m,主流长35.15km,平均比降25.10‰,流域面积153.29km2(包括境外面积)。桥头镇至源头,溪流较顺直,沿岸有台田也有小片沙砾滩;桥头镇至河口,为感潮河段,长4.9km,可通小轮船到温州。沿溪两岸为冲积平原。支流有平头山、潘罗、长田和小舟山等溪流。

乌牛溪,是瓯江下游一级支流,为永嘉、乐清两县界河。发源于永嘉县仁溪乡乌岩村东北面,由北向南,流经仁溪和乌牛二乡,在乌牛码道村附近入瓯江。源头海拔665.00m,形成地表水流海拔550.00m,主流长21.1km,平均比降26.16‰,流域面积87.63km2(包括境外面积)。上游是山地丘陵,源短流急,河谷深削,多峡谷险滩;白水际电站至源头,平均比降97.58‰;下游是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支流14条,总长46.8km。西岸马岙溪发源于大嶂山,东流至横屿村附近入乌牛溪,主流长7.5km。东岸运河与乐清县白象水网区相通,对径流调节作用较大。

3.1.2 治水历程

瓯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代表性的千年古堰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大坝拱形,长275m,宽25m,高2.5m,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上游集雨面积2150km2,每天能蓄水给通济堰配套渠系20多万m3,灌溉着碧湖平原中部、南部4万多亩粮田。古人因势利导在此筑坝拦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大坝在大溪与松荫溪汇合处的大港头向西500m处,弓形大坝弓脚南端在堰山山脚,北端在引水渠东岸大堤,大堤上植着数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坝两端基脚更为牢固。同时,大溪从龙泉港下来的水流,在汇合处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向西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原因之一。

为治理瓯江流域水患危害,瓯江流域(圩仁以上)先后建成小(1)型以上水库90座,总库容63.38亿m3。其中:大型水库2座,总库容55.83亿m3(紧水滩13.93亿m3、滩坑41.9亿m3);中型水库28座,总库容6.02亿m3;小(1)型水库60座,总库容1.53亿m3。这些水库对减轻下游洪涝灾害起到较好的作用,特别是紧水滩水库,对下游沿岸乡镇和丽水城区的防洪起到显著作用;滩坑水库对青田县城的防洪发挥很大的作用。

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松阳县、丽水市、缙云县、青田县、景宁县、永嘉县等重点城市的防洪堤基本已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