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护岸技术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国内外对城市径流雨水入河前的净化技术现状

目前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除了城市管理和法规制定等非工程(技术)方法外,多种工程措施也有广泛应用。尹炜等[27]提出由源处理、输移控制和汇处理组成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对策。赵建伟等[28]将多种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归纳为植被过滤带、滞留/持留系统、人工湿地、渗透系统和过滤系统等类型。

1.3.1 植被过滤带

植被过滤带主要控制以薄层水流形式存在的地表径流,它既可输送径流,也可对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小流量径流流经植被过滤带时,经植被过滤、颗粒物沉积、可溶物入渗及土壤颗粒吸附后,不仅流量得到大幅削减,而且径流中的污染物也得到部分去除。根据过滤带的断面形状不同可分为草地过滤带、植草洼地两种。Niva等[29]认为绿化缓冲带的宽度应该大于100ft(30.5m),坡度略小于45°,这样才能对径流污染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1.3.2 滞留/持留系统

滞留系统包括地下水池、涵管、储水罐等,该设施一般修建费用较高。滞留系统在暴雨间歇期进行排空,以利于暴雨时最大限度地存储雨水径流;在暴雨结束后,将存储的雨水排入下游水体或雨水处理设施。该系统对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大部分沉积的颗粒物在下次暴雨中会发生再次悬浮,所以滞留系统只用于对径流流量的控制,如要控制水质,还需与其他雨水处理设施结合使用。

持留系统主要指长期滞留水塘,由于塘内的雨水径流在暴雨间歇期不加以排空,所以其永久水面的存在提高了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除污效率,避免了沉积颗粒物的再悬浮。另外,持留系统中植物对重金属和营养物吸收、有机物挥发和基质入渗等机制都强化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持留系统可对流量和水质都加以控制。塘对颗粒物的去除效率很高,Edgar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设计和维护得当的沉积塘可去除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中80%以上的颗粒物。

1.3.3 人工湿地

近十几年来,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用于暴雨径流的处理。薛玉等[31]以沸石填料人工湿地系统来控制暴雨径流污染,试验运行结果表明,对暴雨水中NH3-N平均去除率在85%以上。在城市地表径流处理中,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和其他技术灵活地组合使用,在径流进入湿地前可以通过修建过滤带、塘或沉淀池来加强对水中颗粒物的截留作用,在湿地后可以增加渗透措施对出水进行强化处理。单保庆等[32]对22场的降雨径流监测结果表明,由沉淀池、塘、一阶湿地和二阶湿地组成的系统对污染物表现出良好的持留能力,系统对TSSCODCr、TN和TP的持留率分别达到92.9%、96.0%、85.7%和80.9%。

Tiney等[33]对湿地处理城市暴雨径流能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对流域(面积大于1000hm2)、子流域(面积为100~1000hm2)和领域(面积为10~100hm2)三类汇水面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领域需要湿地面积为总汇水面积的2.3%~10.8%;子流域需要湿地面积为总汇水面积的0.2%~4.5%;流域需要湿地面积为总汇水面积的0.1%~2.5%。

1.3.4 渗透系统

渗透系统在暴雨期间可存储部分流量的径流,并在暴雨后使其逐渐渗入地下。其可对径流进行水质和水量两方面的控制,同时,还能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渗透系统通常包括渗坑、渗渠、多孔路面等。Sieker[34]的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将渗坑和渗渠组合使用后,可达到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控制,最后的出水达到饮用水标准。Brattebo[35]和Gilbert[36]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多孔路面对重金属、有毒有机物,氮、磷等湖泊富营养化物质都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1.3.5 过滤系统

过滤系统一般以砂粒、碎石和卵石为过滤介质。该系统主要进行径流水质的控制,去除其中的大颗粒物,因而与其他水量控制措施组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在使用中,可以在系统前加滞留塘对径流进行预处理,以减少大颗粒物对介质的堵塞。过滤系统主要采用地下管道收集出水。该系统多用于处理初期径流或较小汇水面积上的污染径流,通常分表层砂滤器和地下砂滤器两种类型。Isensee等[37]用填充了土壤介质的过滤系统处理径流雨水,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有机物和病菌有较好去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