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身价值的平衡感
在那些有先天性器官缺陷的儿童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不对自身价值问题丧失平衡感有多么重要。许多儿童左侧身体的发育强过右侧身体,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这一点。在我们这个惯用右手的文化环境中,左撇子儿童会面临许多生活难题。我们常常发现,在写字、阅读和绘画方面有障碍的儿童,几乎都习惯运用左手,并且双手一起活动时,显得很笨拙。要确定儿童是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儿童双手交叉互握。左撇子儿童通常会将左手大拇指放在右手大拇指上面。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有很多人天生是左撇子,而他们自己却从来都不知道。
我们对大量左撇子儿童的生活经历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常常给人动作笨拙的印象。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右手,自然会对使用左手的人存有误解。要体会一下左撇子儿童的感受也不难,只要想象一下习惯了车辆靠右行驶的人,来到一个车辆靠左行驶的国家(比如英国或阿根廷),穿过马路时会是怎样的心慌意乱!一个家庭里如果其他人都惯用右手,左撇子儿童不仅自己会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也会给家人带来影响。在学习方面,比如写字,他的能力要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由于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这个儿童经常受到指责、嘲笑和惩罚,也无法获得好的分数。时间一长,儿童就会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别人低下,感觉到被轻视和被贬低。在家里,同样会因为举止笨拙而被斥责,因此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当然,儿童不一定因为这种情况变得一蹶不振,但很多儿童在这种环境下会放弃努力。他们没有意识到真实的情况,也没有人教导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他们没有办法努力坚持。很多人字迹潦草,甚至难以辨认,这是因为惯用左手又没有充分锻炼右手。这个困难其实是可以克服的,一流的画家、雕刻家以及优秀的艺术家中,不乏天生的左撇子,他们之所以能够灵活地使用右手,不外乎坚持锻炼和强化训练。
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让天生的左撇子通过后天训练右手,他们就会产生语言障碍,说话结结巴巴。这明显缺乏科学依据。的确,有的左撇子儿童会存在讲话结巴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困难有时候太大了,让他们可能失去表达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中,如神经质患者、轻生者、罪犯、性变态等等,左撇子所占的比例偏高。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述,也有许多成功克服左撇子习惯的人取得成就,特别是在艺术领域。
左撇子的特征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帮助儿童提高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否则我们无法对他们的能力和潜能做出任何判断。如果我们能给予儿童更多的鼓励,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会更多。但如果我们只会吓唬他们,甚至破坏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那么,即便他们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也不会得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背负过多期待的孩子往往处境艰难,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依据他们应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简而言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可以看得见的成就,而非全面彻底的教育。然而,我们都清楚,轻而易举取得的成功只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因此,刻意训练儿童的雄心并没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勇气、有毅力和有自信的人,教导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时不丧失勇气,把挫折当作一个新问题,勇敢地去处理。当然,如果学校老师能够通过儿童在某个领域的表现,判断出他的努力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将会更加有利。
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他性格的某一个方面,有些儿童刚开始对优越感的追求表现为争强好胜,一旦发现要超越那些已经远远走在他们前面的人似乎不太可能,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对于那些看起来好像没有上进心的儿童,很多老师想要激励他们而采取十分严厉的方法,比如给他们很低的分数,试图唤醒他们的动力。如果这些儿童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很有可能达到效果。但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已经很差的儿童,这样的方法只会让他们更加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陷入更糟糕的处境。因此,它不是对所有儿童都适用。
然而,如果我们以温和的态度给这些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他们就会展现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智慧和能力。研究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转变的儿童,往往表现得更有上进心,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再退回到过去的状态。过去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警示,不断鞭策他们追求上进。他们中许多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表现得异常勤勉,有的甚至完全变了样,即便这样,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个体的人格都具备统一性,个体的人格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总是与自身的行为方式保持一致。把这种思想作为依据,一切的情况就变得很清晰了。每一个单独具体的行为都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脱离个体人格而单独对某个行为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儿童的某些行为,比如懒惰、拖延,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看作是他面对学校要求的任务所做出的必然回应,那么,我们对于这个行为的评判结果就不准确。事实上,儿童的这些反应只是说明他不想去学校,不愿意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且想方设法地不遵守学校的规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所谓的“坏”学生。如果儿童追求优越感时,其心理上没有转化为接受学校的要求,而是抗拒,那么,他会因此表现出一系列错误的行为,并逐渐发展到不可自拔的地步。比如,他会越来越喜欢扮演小丑之类的游戏,调皮捣蛋、故意引人发笑,有时甚至有意招惹同学,或者旷课逃学,结交社会上一些品行不良的人。
由此可见,儿童的命运掌控在教师手中,学校也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学校教育是介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经验之间,系统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帮助儿童改善在家庭养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也有责任为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比喻为一支乐队,那么每个人都需要演奏好自己的乐章。正因如此,学校教育对个体未来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