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過飾非
普 wén guò shì fēi

文:掩飾。非:過失、錯誤。用假話掩飾自己的錯誤、過失。

東漢班固《漢書·楊敝傳》: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宋朱熹《朱文公集》:為機變之巧,則文過飾非,何所不至,無所用恥也。」

我們做了錯事就要勇於承認,文過飾非或藉故推卸是不對的。

你是否留意,人在被人批評時通常回應的第一句話是甚麼?是先說「不是!」,然後就極力辯解。的確,人要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並為之負責並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很大勇氣。春秋時晉文公的司法長官李離就有這樣的勇氣。
李離因自己判決錯誤而導致他人死亡,感到很慚愧,就命人把自己囚禁起來,要負起刑責,自判死刑。晉文公聽後,說:「官有大小,罰有輕重,你的屬下有過失,並不是你的罪。」李離道:「臣身為司法長,俸祿比屬下多但沒與他們分享,現在因錯判而害了一條生命,卻要把過錯推在下屬身上,這是沒有道理的。」文公說:「倘若你有罪,那我貴為一國之主,也應該有罪嗎?」李離道:「司法條文裏有:『錯判人甚麼罪,自己就應得甚麼罪;錯判死罪,也應得死罪。』主公因臣能聽察細微,判決疑獄,所以命臣為司法長。現在臣錯聽而殺人,應得死罪。」說罷以劍自刎而死。
若司法人員以「錯判人甚麼罪,自己就應得甚麼罪」的態度來處斷案件,判案自然就會公平了。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犯錯總難避免,在犯錯後,若能勇於承認,坦然接受後果,就很不錯。

你曾在犯錯後文過飾非嗎?當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換一個角度看,若你的朋友或親人在犯錯後文過飾非,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

政府高官常文過飾非嗎?到新聞網站查看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失當的新聞,看看政府官員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