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从深山扶贫到战“疫”一线,青春因奉献而绚丽
2020年2月11日,刘俊毅正在穿戴防护装备,准备进入病例住所开展终末消毒(摄影:程猛)。
2020年2月23日13时,湖北省襄阳市城市中心,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空无一人。刘俊毅以汽车引擎盖为饭桌,正大口大口地扒着盒饭。作为襄阳市疾控中心消杀队伍中最年轻的“90后”党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同消杀队伍满城奔波、开展消杀已经一月有余。
黝黑的皮肤,是他过去三年驻村扶贫的“军功章”。春节前刚刚从深山里的扶贫点回来,他的青春,又继续绽放在战“疫”最前线。
他和消杀队的同事们,身背四五十斤重的消毒器材和药品,穿梭在这座城市的一条又一条街巷。他们要进入城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住所,全方位、无死角地进行消毒,切断病毒继续传播的途径。他们要带着每个社区的干部、志愿者,对垃圾存放点、电梯、公共卫生间等重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最大限度降低病毒蔓延的风险。他们要在各类媒体上及时发声,将科学的居家消毒方法普及给市民朋友,教给大家预防新冠肺炎的实用技能。
一个多月的时间,刘俊毅和消杀队同事们在城区参与的消毒作业已累计达到8 000多万平方米。
阳光普照,密闭的防护服下,衣服早已汗湿。日复一日,湿疹、皮炎轮番来袭,不断挑战着他们的耐力和毅力。负重日行数万步,肿胀的双脚生出厚厚的茧。夜晚回到集中住宿点,想用热水泡一泡,却禁不住疲惫,倒床就昏昏睡去。
这些生理上的不适,刘俊毅尚能告诉家人。但他不会告诉家人,确诊病例的住所是他每天必须要上的战场,他要在可能充斥着大量病毒的室内,开展1小时左右的消毒工作。
“喂,老公,吃饭了吗?”刚收拾完饭盒,刘俊毅的手机响了,是来自妻子余璇的视频通话。余璇是襄阳市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一名护士。
因为消杀工作存在感染风险,为避免累及家人,刘俊毅与同事们住进了单位安排的集中住宿点。算一算时间,上一次见面已是二十多天前,从妻子值班的接种门诊前匆匆路过,隔着落地玻璃匆匆一瞥。
2020年2月1日下午,刘俊毅到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消毒技术指导(摄影:程猛)。
刘俊毅本想拒绝妻子的视频,但是,思念如潮,于心不忍的他点开了接听键。
“我很好,你让爸妈放心。”刘俊毅的声音有些沙哑,“我要继续工作了,先不说了。”未等妻子回话,他赶紧挂断了视频,迅速整理消毒器材和药品,准备赶到下一个病例的住所。
十五分钟后,刘俊毅所在的消杀小组到达某社区。
与社区工作者快速对接后,他们带着装备来到病例所在的楼栋,按照规范程序配置消毒液、穿戴防护设备。医用防护口罩、帽子、防护服、防水胶鞋、护目镜、手套……下午两点,气温已经升高,一整套防护服穿戴下来,闷热的感觉令人有些头晕目眩。再三检查后,刘俊毅同其他两名同事进入楼栋。
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第几次进入病例的住所,但他清楚记得第一次进入病例的住所时,尽管做好了防护,但是面对未知的危险,他仍有些忐忑,但当他看见病例家属忧虑、无助、茫然的神情时,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荡,忐忑顿时消散。那一刻,他只有一个念头,用最专业的技术和最认真的态度,彻底消灭病毒,不留一个死角,不留一处隐患。
背后电动喷雾器“嗡嗡”作响,一股刺鼻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尽管隔着防护口罩,依然会刺激到鼻腔和喉咙。刘俊毅尽量放缓呼吸,认真喷洒用次氯酸钠配制的消毒液,空气、地板和家具等物体表面,边边角角都不放过。对于门把手、开关、浴室花洒等不容易每处都喷洒到位的物体表面,他和同事们选择用一点点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
他到过的家庭,有的是孩子还在上高中的三口之家,有的是新婚的小夫妻,还有的是儿女在外地的独居老人。不同的家庭,幸福和温馨都是一样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这些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刘俊毅相信,在他和所有战“疫”先锋的不懈努力下,疫情的阴霾终将驱散,胜利的曙光必将到来。
“半小时后注意开窗通风,用清水把物体表面擦拭一下……”“用了84消毒液后,不要再用别的清洁剂、消毒剂,特别是洁厕灵……”对病例住所消毒完毕后,刘俊毅不顾疲累,再三向病例家属叮嘱注意事项。遇到年龄稍长的家属,刘俊毅会反复交代社区工作者,请他们协助处理、跟踪回访,确保群众安全。
离开时,他拿出手机准备联系消杀队其他几个组,忽然看见妻子的微信消息出现在屏幕上,时间已是半小时前。
“老公,注意安全。”向来不善表达、性格内敛的他突然觉得鼻头一酸,他赶紧抬头,望向天空,逼回泪花。
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一行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真的像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写的那样,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春天,已不再遥远。
(湖北省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