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关于儿童学习兴趣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用游戏机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游戏对个人行为的驱动方式很多,而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策略组合。在这里,我们总结出6种最典型也最容易应用到学习当中的激励模式,它们分别是:

制造饥饿感:营造一种稀缺感,引起人类本能中对稀有事物的追求动力;

目标设置:通过设计、分解目标的方式,让孩子对完成目标产生信心并获得成就感;

思维培养: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是可以持续提升的;

奖励方式:科学的奖励方式能够提高学习动力,而错误的奖励方式会降低动力;

团体动力:人在团体中会产生特殊的“动力”,它可以为每一个人赋能,推动他们向共同的目标进发;

学习风格:因材施教,按照孩子的学习、认知风格,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每一种激励模式单独拿出来,都能够发挥作用。令孩子在某一个领域或学科的学习动力产生显著的改变。如果父母能够熟练地掌握以上6种激励机制,并且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运用,很有可能,你将会培养出一名独立自主且对学习动力满满的孩子。

制造饥饿感

在商业世界里,商家常常通过控制产品的供应量、“秒杀”或者排长队购买来提高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产生“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饥饿营销”。同样道理,孩子本来有一个玩具不怎么玩,只要另一个小朋友想玩,就珍惜得不得了,生怕被抢走。在学习场景中也是如此,“制造饥饿感”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一种激励手法。我将在第二章的内容中分享如何营造饥饿感和稀缺感,从而让孩子爱上学习。

目标设置

就拿学生学英语来说,背单词其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把一个单词抄20遍,然后不断地对照它的中文释义默读,这样就会熟悉起来。没记住,意味着复习得还不够。但真正实践起来,家长会发现无论孩子抄写了多少遍,到了第二天还是有可能记不住。原因就在于,这个反复抄写的过程太无趣了,也不符合记忆规律。当我们做一件无趣的事情时,大脑其实在不断地排斥这种行为,也并不想记住它,导致更低的学习效率。这与刻意练习并不矛盾,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再进行刻意练习才会事半功倍,而不是死记硬背。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歌德

但如果我们在孩子背单词的时候把枯燥的学习任务拆分成能够保证他专注学习的小任务,再运用一些随机性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持续的学习行为,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我在APP Store里面就找到了如游戏《愤怒的小鸟》一样有过关性质的背单词游戏。每一小关只有20个单词,背出18个单词以上就会通过本关,而100%的正确率将会获得3颗星的荣誉。每一种目标的词汇量,比如说中学英语、四级、六级、托福、雅思、GRE单词,被分在了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只有通过了前面的情节,并且获得了足够的星星荣誉,才能进行更难的背单词游戏。如果用传统抄写的方式来背单词,很多人连30个都无法坚持下去。但是,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在四年级小学生身上做实验,他们每天为了过关,可以完成500个单词的学习,并且不会感觉到疲惫。而我自己使用这样的APP软件,3天完成了4000个单词的复习。这样的对比产生的差距是巨大的!

这样的APP也只是把背单词的目标进行了分解,并且分阶段给予反馈和鼓励,就能产生如此大的差别,而这个技巧对于“目标设置”这一激励模式来说,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思维培养

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孩子容易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灰心、放弃,而在玩游戏的时候,无论失败了多少次,仍然想要再挑战一次呢?一定是游戏给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的一种感觉——我把它叫作“控制感”。一旦获得这种感觉,人将会百折不挠。

有一项早期的研究是这样设计的:实验中老鼠会遭受电击,如果这时老鼠有一个能转动的轮子,而轮子一转起来就可以停止电击,那么老鼠会高兴地转着轮子,也没什么压力。而一旦轮子被拿走,老鼠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它们无法行动。如果随后把轮子重新放回笼子里,哪怕这回轮子实际没有连接到电击设备上,老鼠的压力水平也会低得多。对于孩子来说,压力正是破坏他们继续挑战、尝试的罪魁祸首。在第三章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让孩子获得控制感,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奖励方式

我们将会在第四章谈一谈奖励的设置方法对学习行为的激励效果。很多人也许已经意识到了,那些最让人上瘾的事情,几乎都和奖励设置的方式有关,特别是奖励频率。那些最成瘾的活动,很多都和随机性奖励有关。比如抽奖卡、开宝箱游戏,老虎机,六合彩、福利彩票等。

可以说,随机性是人类多巴胺分泌的终极大杀器。有随机性奖励的活动,对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我们通常可以理解的范围。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详细地分析,并且讨论怎样把这样的机制运用到学习中。

团体动力

父母对于缺乏动力的孩子,可能经常会用以下这些招数:

“你还不吃饭吗?×××回来抢咯”或者“你看×××作业都写完去玩了”“我们来比赛,谁穿衣服是第一名”……

通常孩子会乖乖就范,完成当下的任务,越小的孩子受暗示越强。我们暂且不评论这些话术是否科学合理,只是想强调参照“他人”的重要性,就像坐标系需要参考系一样。对于学习行为来说,独自一人和几个孩子组成小组,或者与整个班级共同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使用团体动力学,把学习过程变成如游戏开黑、组队一样精彩,那大量的激励工作,将无须再由他人来完成,团体的驱动力将助推孩子更好地投入学习。

学习风格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动力被激发的敏感区域以及表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激励动作,还需要深入到每个孩子独有的个性特征上。在第六章,我们将会着重讲述如何针对孩子的特点来因材施教,用高效的方式激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