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调查与数据

一 问卷调查

2012年4~10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及其他一些院校145名同学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覆盖了中国31个省、区、市,包括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我们派出11个调查小组,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6293份。其中,城镇问卷21425份,农村问卷4868份。城镇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户籍城镇居民、城中村居民和农业户口城镇就业居民,即农民工。农村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主业为农业、主业为非农业以及兼业的农民。图3-1报告了问卷数量在31个省、区、市的分布。

图3-1 问卷数量分布

调查主要采取随机访问路人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获得较好的随机性,也是非官方机构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这种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收入群体拒绝接受调查的情况。一般说来,正式的官方调查不容易获得高收入群体的配合,而学生以社会调查的方式,高收入群体的配合度相对较高。

调查的具体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受访者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后,调查同学和受访者各持一份问卷,由调查同学宣读,受访者回答,调查同学填写。这种方式调查的质量较高但效率较低。另一种是在受访者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后,调查同学给受访者发放问卷由其自行填写。这种方式效率较高,但会出现受访者不认真填写问卷的问题,也会出现拒填收入等敏感信息的问题。调查时,如发现受访者填写问卷不认真,则该问卷作废。对未填写收入的问卷,一律作废。

本次调查涉及范围广,任务量大,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新疆的调查由新疆同学实施。他们到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库尔勒、吐鲁番和乌鲁木齐进行调查。在汉语不通的地区,他们将问卷问题翻译成维吾尔语,再填写问卷。

这是一次高难度但又是高质量的调查。后面的分析表明,所有分析计量的结果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只有在真实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调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高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学们是在为自己的研究进行调查。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调查不认真,所获得的数据不真实,则他们的研究将可能毫无成果。此外,我们对调查的全过程进行良好的组织与管理,仍沿用前四本书的原则:不奖励、不惩罚,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做虚假问卷的动机。在问卷输入后,再对问卷质量进行检查,凡填写不认真、未填收入的样本一律作废。

当然,这次调查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和城镇问卷相比,农村问卷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农村调查效率较低,难度较大。一些地方的农民只讲方言,有着语言沟通上的困难。这次调查我们特意了解少数民族的收入状况,但问卷数量也不尽理想。虽然每个省、区、市我们都派出调查队,但受天气、方言以及各地民众配合程度的影响,有些省、区、市的问卷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大城市的问卷要多于中小城市及乡镇。

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放置在本书作者之一樊明的个人博客(www.fanming.com.cn),欢迎国内外学者使用。如果有更多的学者基于我们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做出出色的研究,我们会由衷感到高兴,并会觉得我们过去所付出的所有艰辛更加值得。

二 描述统计

下面,我们对所获得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以期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1.工资收入

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摘要》,2012年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为46769元,由此可计算出平均月工资3897.4元,和我们调查的结果3994元相当接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调查的质量。我们按省、区、市对比调查的月工资数据和年鉴公布的城镇居民月工资数据,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为了更直观地观察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做了调查月工资和年鉴月工资的散点图。图3-2显示,散点基本分布于45°线的两侧。这反映了在省、区、市区域单位上调查月工资数据和年鉴月工资数据相互印证。

图3-2 调查月工资和年鉴月工资散点图

我们将调查的月工资收入分成11个组,小于1000元为一组,大于10000元为一组,中间分成9组,组距为1000元,计算出每组的样本数。图3-3显示,月工资在1000~3000元范围内的样本最多,约占城镇样本总数的一半。其次多的是月工资收入在3000~4000元以及4000~5000元的范围。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和高于10000元的样本数较少。

一般认为,中国的收入差距结构呈金字塔形。就中国城镇居民的月收入而言,图3-3显示的收入差距结构基本支持金字塔形的观点,特别是如果我们把小于等于1000元以及1000~2000元合并则在外形上面完全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就目前城镇的生活水准而言,月薪2000元仍属于较低收入水平的范畴。

图3-3 月工资收入分布

2.工作时间

月工资收入反映了月时间长度内的工资收入,但月工资并没有反映劳动者工作了多长时间挣得这份月收入,从而也不能反映单位时间的工资收入。为此,我们调查了受访者每周工作天数及每天工作小时数,由此可求得周工作小时及小时工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三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图3-4报告了周工作小时的分布。可以看出,周工作时间在30~40小时之间的比例最大,达到35.39%,其次是40~50小时和50~60小时,分别为21.34%和18.28%。表3-1报告了不同行业的周工作小时及小时工资。

表3-2报告了不同户籍身份的周工作小时及小时工资。城镇户籍居民平均小时工资最高,为23.02元,最低的是农业户口城镇就业居民即农民工,仅有17.12元,即城镇户籍居民每小时比农民工多挣5.90元。但表3-1显示,无论是城镇户籍居民还是农民工,周平均工作小时均超过法定时间。此情况在农民工中更加凸显,周工作时间达到53.25小时。“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四小时”的法定权益并未普遍得到真正落实。

图3-4 周工作小时的分布

表3-1 行业与周工作时间

表3-2 户籍身份与小时工资

3.工资拖欠

《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然而,在一些行业针对某些特定的群体,拖欠工资的情况相当严重。我们调查了工资拖欠的情况。表3-3报告了不同户籍身份的就业者工资拖欠情况,显示农业户口城镇就业居民工资拖欠比例最大,达14.81%。表3-4报告了不同行业工资拖欠的状况。工资拖欠状况最严重的是建筑业,拖欠比例高达21.09%,远超其他行业。其次是交通运输、制造、零售和餐饮。这些行业恰恰是农民工分布密集的行业。

4.享有福利保险

福利保险是以非现金的形式发给岗位角色的一种经济补偿,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是国家政治、经济的减震器。问卷询问:“您享有何种福利保险?”有6个备选答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新农合、住房公积金、其他福利、无福利保险。表3-5报告了每种保险所占百分比。百分比最高的是新农合,为59.37%,其次是养老保险,比例为48.30%,失业保险为31.11%,住房公积金为29.54%,此外25.86%的受访者无任何福利保险。表3-6报告了城镇就业者和农村就业者的福利保险数量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随着福利保险数量的增加,城市就业者比例高于农村就业者的现象越来越显著。福利数量为5的城市就业者占7.55%,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就业者中仅有0.21%。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城镇户籍居民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是农村户籍城市就业者的2.3倍、7倍和12倍。综上所述,农民及农民工所享受的福利保险明显少于城镇户籍居民。

表3-3 工资拖欠状况

表3-4 不同行业工资拖欠情况

表3-5 各类福利保险所占百分比

表3-6 城乡居民享有的福利保险数量

5.自有住房拥有率

居民所拥有的房产是反映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户家庭不拥有房产,则要租房居住,所付租金将减少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相反,如果一户家庭拥有房产,则拥有房产的影子租金可理解为这一家庭的隐性收入。为此,2012年调查时我们特别关注了城镇居民拥有住房的情况,包括拥有住房的数量以及面积。表3-7报告了受访者拥有住房数量的分布,从中可以看出无房的受访者(0套)占51.12%,也就是说,拥有一套及以上的住房者占48.88%,我们将此定义为自有住房拥有率,即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居民占全部居民的百分比。其实,关于自有住房拥有率在2010年也进行过调查,当时的住房拥有率为46.43%,参见《房地产行为与房地产政策》(樊明等,2012)。

以上数据说明,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在持续增加,2010~2012年上涨了2.4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些自有住房拥有率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2010年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房建设部和上海市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显示,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就已经达到87.80%。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发布的《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已达到89.68%。如果这些自有住房拥有率数据是真实的,则我们赞成当前中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相反,我们两次关于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拥有率的调查都显示,未达到50%。由此我们判断,整体上中国不存在房地产泡沫,至多在个别城市存在房地产泡沫的可能。其基本理由是,现有无房的家庭大多将努力实现拥有自己的房产,已有住房户中的相当一部分将试图增加住房面积和改善住房质量(樊明等,2012),加之当前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城镇房地产市场将表现为强劲的需求,为房价提供支撑。只有在未来随着房地产供给的不断增加以及城镇化趋于完成,则房价才有望下跌,但应是一个逐渐、健康的下跌过程,而非一夜暴跌,如同房地产泡沫破灭。

表3-7 城镇居民拥有住房的数量

6.对个人收入是否合理的看法

我们关注城乡居民的收入,不仅关注他们收入的绝对水平从而判断他们是否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还在于是否会因为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这里,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是否合理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是否社会会因为收入差距过大而呈现不稳定。为此,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对其自己收入是否合理的看法。表3-8报告了受访者对自己收入是否合理看法的分布。值得关注的是,有35.60%的城镇居民认为其收入“不大合理”或“很不合理”,有37.06%的农民认为其收入“不大合理”或“很不合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表3-8 对个人收入是否合理的看法

7.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看法

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看法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民众普遍认为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首先就会对社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也会降低其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动力,因为如果认为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就意味着个人努力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表3-9显示,城乡居民普遍认为中国的收入差距“太大”或“较大”。城镇居民选择这两项的比重高达84.59%,而农民选择这两项的比重也高达82.85%。相反,认为“比较合理”和“很合理”的只占很低比重,认为“很合理”的不超过1%。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众对当前收入差距不合理的看法。

表3-9 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收入是否合理的看法

8.对导致收入差距原因的看法

民众对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原因的看法也非常值得关注。一方面,民众的普遍看法往往包含诸多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主抓那些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可较好地平息民众的不满。调查时,我们列举了12个选项供受访者选择,可以多选。表3-10按城镇受访者选项多少排序列出12个选项。无论是城镇受访者还是农村受访者,以下因素是他们共同关注的:领导干部贪污、灰色不合法收入、受教育程度差异、对落后地区扶植不够。同时,城市就业者更关注国企垄断和富人纳税太少。而农村受访者更关注村干部贪污和从支农政策获益不大。特别值得关注的两项是,领导干部贪污和灰色不合法收入。这两个因素居于首位反映了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呼唤要加快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表3-10 城乡居民对导致收入差距原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