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主题和方法
一 本书主题
我们把中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直接干预收入分配,所采取的政策如调整税收,各种转移支付,包括个人的、城乡的、区域的和民族的,我们把这类收入分配政策称为“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另一类政策强调市场的作用,主张通过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定价,从而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我们把这类收入分配政策称为“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
就中国自1949年以来所实行的收入分配政策而言,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一直是收入分配政策的主流。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以及其他诸多农业补贴。为了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中国政府更多地采取区域转移支付、项目扶持、建立各种政府主导的经济区等措施。为了缩小民族收入差距,对民族地区的高转移支付一直是基本的政策。而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也以转移支付为主,或介入农民生产经营决策的开发式扶贫。然而,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且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处在长期的拉大之中,民族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区域集中贫困的现象仍然很难消除。综上所述,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没有取得成功,然而这种政策仍然作为主流的收入分配政策在继续向前推进。
就世界范围来看,不少发达国家在缩小收入差距上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在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方面。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
很显然,解决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要共同发挥作用。然而问题在于,是以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为主,还是以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为主?过去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未能取得成功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要实行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
这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试图在解决中国收入分配的问题上,对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在方法上,本研究延续“公众行为与国家政策研究丛书”前四部(《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和《房地产买卖行为与房地产政策》)所形成的学术传统,并呈现出新的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基于调查进行研究。本研究用大量时间进行调查,共完成针对城镇居民的有效问卷21425份和针对农民的有效问卷4868份,调查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这是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在个人层面上解释收入差距的形成,可以同时检验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制度的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导致各种收入差距的原因。
第二,基于行为讨论政策。明确政策和行为的关系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要制定一项好的政策,首先是确定什么是受政策影响的群体良好的行为。一项良好的分配政策应该使得受政策影响的群体产生良好的行为,否则政策本身就可能是问题政策。
就近年来广受赞誉的“三农”补贴政策来说,如种粮直补、取消农业税等,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以此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政策实施的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了进城工作的动力,部分在城镇就业的农民选择返乡务农,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愈加严重,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粮食过量生产,粮食价格下跌,有可能导致因粮食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减少超过因补贴所增加的收入。这就意味着,一项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政策有可能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
第三,建立在扎实调查和经验研究基础上的批判精神。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政策有诸多需要调整之处,而文献中也有诸多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观点。基于调查研究,我们提出独立的见解,对我们认为不正确的政策和观点给予批判。我们仍然强调,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但需要批判时我们一定会表现出勇敢和直率;为建设而批判,批判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建设,因此批判后必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这样说,批判和建设贯穿于全书。
第四,研究的系统性。中国的收入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上节提到的包括个人的、城乡的、区域的、民族的等,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探索,而本书同时系统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后面的分析发现,由这些方面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且这些差距没有表现出缩小的基本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和中国采取的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此发现对我们更深刻地剖析政府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的局限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本书最终提出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发挥市场导向型收入分配政策的理念提供了基础。在政策研究的部分,不是强调各个局部细节,而是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缩小中国收入差距的改革建议。建议的综合性会使得建议更具操作性。
第五,在经济学基础理论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收入分配理论是以价值/价格理论为基础,为此,本书在价值/价格理论上进行了反思,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以及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学术提出我们独立的分析,对西方的价格理论以及边际生产率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我们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对价格理论以及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我们具有建设性的理论观点。我们深知,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中的如此众多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所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我们的探索中也包含了诸多的错误,但我们坚信我们的探索不仅具有批判性,更具建设性。
第六,本书开发出一些研究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比如,为考察影响工资的解释变量所导致的工资差距的影响,本书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求解各个工资的解释变量对工资方差的贡献度,称为分解群体均值差距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各个工资的解释变量所导致的工资差距(用工资方差衡量)。再比如,为研究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本书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各个工资的解释变量所导致的收入差距(用工资的绝对值衡量),被称为分解群体均值差距法。这种方法可以分析造成两个群体之间在某个变量上形成差距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贡献度。这些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研究收入差距问题。
我们相信,此项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文献价值,并对中国制定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