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善成:中国网络扶贫纪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实施网络扶贫行动

2020年3月6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西部22个省区市所辖市(地、州、盟)、县(市、区、旗)设分会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2013年11月3日中午时分,湖南十八洞村“巧媳妇”农家乐又热闹起来。

这个农家乐是村民施成富的老宅,以前“雨天在屋里还要打把伞”,如今房子早已修葺一新。门前空地对着山谷,视野开阔。空地上搭着凉棚、挂着灯笼,十来张小桌前坐满游客。“最多时一天有200多人。”施成富喜上眉梢。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考察,正是在施成富家门前的空地上召开了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有着深厚的扶贫情结,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习近平的扶贫思想“形”于知青的特殊经历和长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积淀,“成”于担任党的总书记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后 [1]。用他自己的话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已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去了广东,宣示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第二站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2]和“三个格外”[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 [4]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经常是一路调研,一路听取意见,一路进行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扶贫攻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系列会议,出台重磅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对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780个宣布“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中国的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提供了有益借鉴。

 网络扶贫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标杆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以2016年为起点,中国,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将用5年时间,帮助70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5年时间,7000多万人脱贫,意味着什么?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这样的数据和事实:受益于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约有6.6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机会大幅度增加,选择面大幅度扩展。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逐年递减,剩余7000多万人口的扶贫攻坚遇到更难啃的“硬骨头”时,“中国式扶贫”如何继续为人民谋福利?

“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明确将“互联网”与“扶贫”联系在一起,为新时期脱贫攻坚指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至此,中国开启“网络扶贫元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实施网络扶贫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座谈会时强调,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较好解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指出,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强调要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直播平台前,点赞当地特产柞水木耳。他强调,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脱贫攻坚的创新性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网络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开发实践不断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我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国脱贫攻坚及今后的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为扶贫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

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扶贫理论的指引下,国家有关部门迅速部署,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扶贫行动,打响了一场以网络信息技术助力脱贫攻坚的战役。

2016年7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这是在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网络扶贫行动。

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

2016年11月29日,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革命老区江西宁都召开,会议提出要充分释放“数字红利”,让“网络红利”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网络服务,不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信息时代掉队。

2017年,在各方的合力推动下,网络扶贫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打通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信息网络“大动脉”;农村电商方面,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着力构建了贫困县乡村电商服务网络;网络扶智方面,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着力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资金、渠道和技术等支持;信息服务方面,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着力增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协同性和整体性;网络公益方面,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日趋完善,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用户数突破1500万。

2018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创新“互联网+”扶贫模式。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实现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推出资费优惠举措,鼓励企业开发有助于精准脱贫的移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

2018年,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联合印发《2018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明确了2018年网络扶贫工作总的要求,部署了5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

2019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信部联合印发《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部署了7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提出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精准脱贫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宽带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扶贫脱贫、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它不仅推动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促进了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加快向乡村延伸,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网络扶贫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从宽带网络中获益,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工信部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聚焦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与医疗、教育部门联手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远程教育宽带网络应用,鼓励企业开发有助精准脱贫的移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打造宽带网络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典型总结和宣传推广,擦亮网络扶贫“名片”。

2018年,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网络扶贫应用为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网络支撑。

随着宽带网络不断向贫困地区延伸,曾经与世隔绝的广大偏远地区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到了宽带网络带来的红利,宽带网络让贫瘠的土地开出了幸福花。

“衷心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两排鲜红的大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昆仑佳苑易地扶贫搬迁房上熠熠生辉。白天,这里的贫困户利用宽带网络学技术,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晚饭后,搬迁居民随着电信运营企业捐赠的大屏幕高清电视播放的音乐声翩翩起舞,尽享幸福生活。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独龙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于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63%。2019年春节期间,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村委会的独龙族青年木金辉用手机在网上购买了一架小钢琴。

这些都是我国网络扶贫成果的缩影。

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发展互联网、繁荣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扎实开展网络扶贫行动。生活在深山腹地中的贫困百姓,因为一根网线的连接,在网络扶贫行动的春风中,再也不用守着自然资源当“宝贝”过苦日子了。如今,即使是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也能“用得上”互联网;网络覆盖越来越好,网速越来越快,各项提速降费措施让老百姓“用得起”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助力老百姓“用得好”互联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1]. 摘自刘永富的《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刊于《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09期。

[2]. 即“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3]. 即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4]. 摘自刘永富的《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刊于《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