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并研究FDI对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
3.1 投入产出模型
3.1.1 市场结构指标的选取标准
如前文所述,产业市场结构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一般通过企业的数量、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规模分布或市场集中化的程度、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等来对一国经济中市场和产业的特点进行描述。鉴于数据的可衡量性和指标的代表性,本节将从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两方面分析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对我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度量
对产业集中度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如海纳—凯指数(HKI)、嫡指数(EI)、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等,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前n位企业产业集中率,另一种是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即HHI指数)。
前n位企业产业集中率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来表示。计算公式:
其中某产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资本总额等)为X,第i企业的有关数值为Xi,n的取值取决于研究的需要,通常取4或者8,有时候也会取20,50,100甚至200。
一般来说,CRn值越高,前n位企业对市场的操纵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美国著名产业学家贝恩根据产业内前4家和前8家企业的绝对集中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程度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见表3-1)。
表3-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1)

HHI指数的计算公式:,其中n为行业中所有企业的数目,T为行业的总规模,Hi为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HHI指数的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从而弥补CRn只考虑前几位企业的集中状况,没有考虑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所带来的信息损失。但它对样本数据的要求比较苛刻,不容易真正获得。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赫芬达尔指数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如下(见表3-2):
表3-2 以赫芬达尔指数为依据的分类方法(2)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CRn最大的优势是计算简单且直观,数据易获得,测量的结果也比较容易解释,HHI指数的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鉴于查找数据方便及分析问题的直观性,笔者选取CRn作为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为了更好地反映市场集中度状况,这里的n取4,即研究制造业各个行业规模最大的前四家企业的有关数据占整个市场的份额之和。
2.进入壁垒指标的度量方法
在进入壁垒度量方法的探索中,进入壁垒的度量是实证研究中的难点。
价格扭曲率度量法,即以垄断价格扭曲竞争价格的程度来衡量进入壁垒高低的一种方法。如果把产业价格扭曲率(R)定义为垄断价格与竞争价格的差额同竞争价格的比率,则有:R值越大,价格扭曲程度越强,表明进入壁垒越高。用公式表示:,P1指唯一的垄断者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价格,P0是不存在进入壁垒(即充分竞争)下的价格。
产业超额利润法。在实际运用产业价格扭曲率度量进入壁垒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确定竞争价格P0的问题,而获得产业平均成本的资料就相对容易得多,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产业超额利润率来度量进入壁垒的高度。设P为产业价格,为产业平均成本,
为社会平均利润率,Δ
户为产业超额利润率,则有:超额垄断利润越多,则进入壁垒就越高,公式表示为:
企业数目法与企业规模比重法。这是由我国学者马建堂提出的,这种方法计量的是进入壁垒的序数高度,而非绝对高度。
所谓企业数目法,即根据行业内部企业数目的多少来确定不同行业壁垒的高低。企业数量少的行业可能进入壁垒较高;反之,企业数量众多的行业壁垒可能就较低。这一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进入壁垒的直接效应,即进入壁垒是限制企业的进入。那么,直接的反推论是企业数目越少,行业的壁垒可能就较高。从理论上看,相较于利润率法,企业数目法更为可靠,因为后者是以进入壁垒的间接效应为基础的。但企业数目法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因为行业中企业数的多少取决于行业划分标准的确定。所以,企业数目法运用的前提是行业划分合理、稳定。在分析某一行业进入壁垒的时间序列的变化时,运用这一方法最为可靠。
所谓企业规模比重法,即根据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所占该行业全部企业数的比重来确定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进入壁垒的直接效应,与企业数目法之说不同的是,更加强调进入壁垒对小企业进入的阻碍作用。另外,它排除了上述企业数目法的最大弊端,即企业数目因行业大小、行业划分粗细而变的缺陷。笔者认为,与利润法和企业数目法相比,企业规模比重法是一种更为可靠、进而更为可取的衡量进入壁垒的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此种方法对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的进入壁垒进行衡量。
3.1.2 数据采集及整理
1.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CR4相关数据的搜集及整理
首先,本研究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按照国际惯例推出的2006年、2008年及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行业细分标准对进入500强的企业名单逐一进行分类整理得到CR4的分子,即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相关年份的前四名最大企业的营业额;其次,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到CR4的分母;最后,进行计算得到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的CR4,见表3-3。由于C19、C20、C21、C41、C42、C43,即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受行业规模及盈利能力所限,在500强名单中没有完整的体现,故在分析时舍弃,但这并不影响FDI对中国制造业分析的总体影响。
表3-3 2005年、2007年、2010年度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CR4变化趋势

续表

数据来源:依据2006年、2008年、2011年制造业企业500强数据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由表3-3可知,按照上文提到的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我国制造业行业几乎全部属于原子型结构,CR4值基本都在30%以下,除了烟草制造业2010年市场集中度达到44.41%,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2005年的市场集中度普遍偏低,除烟草制造业之外,最高的也只有19.96%,2007年市场集中度较上年有所上升的行业有16个,其中上升最多的当属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升了22.64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下降的行业有6个,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正在逐步走向正规,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化。2010年市场集中度状况不容客观,相较于2007年,有12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是下降的,只有10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是上升的,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很不合理,需要加以改善。
2.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进入壁垒的量化
如上文所述,本研究采用企业规模比重法对制造业进入壁垒进行量化,具体思路为: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将“按行业分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除以“按行业分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作为标准,数值越大,表明进入壁垒越大,反之,数值越小,表明进入壁垒越小(见表3-4和表3-5)。与制造业两位细分CR4保持一致,只保留了20个部门的数值,但这并不影响整体分析效果。
表3-4 2005年、2007年、2010年度按行业分规模以上企业数及大中型企业数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表3-5 2005年、2007年、2010年度按行业分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依据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由企业数目法分析表3-4中行业进入壁垒可以看出,2005年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是最多的,分别达到22569家和20111家,2007年这两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分别增至27914家和24278家,2010年更是增至33384家和34793家,可见其进入壁垒相对较低,而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最低的行业分别是烟草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只有190家和1306家,2007年烟草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不增反降,为150家,2010年也只有151家,化学纤维制造业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增至1556家和1939家,是增速比较慢的,烟草制造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产品差异化壁垒和制度性壁垒,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绝对优势成本壁垒,其次是规模经济壁垒、技术优势壁垒和制度性壁垒。
用企业规模比重法分析表3-5,可以看出,烟草制造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在50%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了64.90%,这与企业数目法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稳定在25%左右,分析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企业规模比重最低的行业有金属制品业、塑料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比重在6%~8%之间浮动,因为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技术优势壁垒及制度性壁垒相对较低,尤其是金属制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这5种进入壁垒都是最低级别的,综合起来其进入壁垒也是最低的。
3.1.3 建立市场结构投入产出模型
根据里昂惕夫的基本投入产出模型:X=AX+Y
求解X,可以得出:X=(I-A)-1Y
其中,X、Y表示国民经济中部门总产出向量和最终需求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其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数量,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之间的直接经济技术联系;I是A的同阶单位矩阵;(I-A)-1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即里昂惕夫逆矩阵,其第i行第j列的元素bij表示第j部门每提供1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第i部门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全部间接需求量之和。从中国投入产出协会可得到2005年、2007年42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及2010年41个部门的直接流量表,在直接流量表的基础上可计算获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从而通过Matlab软件算出41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将制造业部门分为17个部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将其分为16个部门,即合并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品废料。结合已得的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数据,对相关部门进行合并使其与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相对应,研究11个部门的情况。具体如下: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此,在运用投入产出表时,相应地选取其中11个制造业部门组成中国制造业11部门的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即(I-A)。用P2∗11表示制造业11个部门两个指标矩阵。在11个部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前乘以市场结构系数矩阵P2∗11,即P∗(I-A)-1就可以计算出制造业11部门两个指标的市场结构系数矩阵,该矩阵为2∗11矩阵,其中每一个元素表示某行业单位产出价值(亿元)所引起的全部直接和间接的市场结构效应。
鉴于上述思考,需要将制造业两位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分别进行合并,再将市场集中度进行行业合并时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与需要进行合并的行业的总的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权重,合并结果见表3-6。在进行进入壁垒行业合并时,以规模以上企业数作为权重,即以单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与需要合并的行业的总企业数的比值作为权重,合并结果见表3-7。
表3-6 2005年、2007年、2010年行业合并之后的市场集中度(CR4)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依据2006年、2008年、2011年制造业企业500强数据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表3-7 2005年、2007年、2010年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依据历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3.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应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全部效应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层面:首先,FDI流入某个制造行业后,将促进该行业产出和市场结构的改变。外资企业产出的行业占比越高,FDI对该行业的直接影响越强,我们将其定义为“FDI对某行业的直接影响效应”。其次,根据产业关联,FDI流入某个行业后,还会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间接效应,定义为“FDI的间接影响效应”。这种间接影响效应可分为两种:一是某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加工生产会对相关行业的产品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需求,进而导致这些行业产出和市场结构的改变,我们定义为“FDI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二是流入相关行业中的FDI,会通过产业关联对某行业的产品产生直接和间接需求,进而导致该行业产出和市场结构的改变。我们定义为“FDI对某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基于上述两个层面,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FDI对某行业的直接影响效应
通常某行业FDI企业产出的行业占比越高,且该行业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越低,则FDI对该行业的直接影响效应越强,因此,行业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与FDI行业占比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描述FDI对进入行业的直接影响效应。
定义FDI行业占比指标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在某行业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用各行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表示(见表3-8)。
表3-8 2005—2010年我国制造业FDI行业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从表3-8中可以看出,2005年FDI行业占比最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83.53%,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达到43.31%,再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达到37.99%,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这三个行业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也说明这三个行业对外资的制度性壁垒比较低,同时,在外资进驻到这三个行业之后会明显提高这三个行业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及规模经济壁垒。2007年FDI行业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2005年的情况类似。2010年FDI行业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依然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但是较2007年都有下降,下降最多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而且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有明显的关联。总体来说,FDI制造业行业占比相对较高,均值最低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达到12.73%,这无疑将对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2.FDI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
为研究FDI流入某行业后,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相关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在计算市场结构完全系数矩阵时,先剔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的对角线值,即忽略了行业内的投入产出,然后与市场结构矩阵P相乘,此时该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某行业单位产出价值(亿元)所引起的其他行业结构变动量。某行业FDI行业占比越高,且该行业对其他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强度越大,那么,流入该行业的FDI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越强。
3.FDI对某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
流入某行业的FDI对其他行业市场结构产生间接影响的同时,流入其他行业的FDI对该行业的市场结构也会产生间接影响,这类影响发生在该行业,却是由其他行业的外资企业需求所引起。我们首先构造FDI对某行业产品的直接和间接需求指标:
FDI对某行业产品需求指标∗FDI行业占比kt
αjk表示东道国上游j部门产出被下游k部门直接和间接购买的中间产品数量,即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的元素,并且剔除对角线值。通常,FDI对某行业的产品需求指标越大,且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小,则FDI对该行业的间接影响效应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