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代历史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国都区位论——以长安都城的政治地理实践为例证

侯甬坚

在地理或经济学说史上,一般均以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出版今见北京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约翰·冯·杜能所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吴衡康译,1986年版),系由1826年原版(第一卷)、1850年续写部分(第二卷)所组成,参阅吴易风《评杜能的〈孤立国〉》,见该书中译本卷首,第4页。作为区位论产生的一个标志。到1909年,又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撰写的《工业区位论》出版《译者前言》叙述1909年出版时书名为《工业区位论纯理论》,见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2011年版,第1页。,成就了德国农业、工业区位论之双璧。再到1932年,极富探索精神的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在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其副标题“关于具有城市职能的聚落的分布和发展规律的经济学-地理学考察”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本,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代序”,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Ⅶ页。,更清楚地表达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性质和方向,足见德意志民族在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方面所饱有的兴趣和素养。

较早将区位论引入中国的人士,留英学者任美锷先生是其中一位,系在他提出的“建设地理”里面予以介绍和运用任美锷(1913—2008),浙江宁波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939—1942年在浙江大学任教,在抗战艰苦条件中写作著作,1946年在重庆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建设地理新论》,里面介绍了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参见《任美锷地理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5页。。1942年2月18日,在重庆出版发行的《大公报》上,留英地理学者沙学浚发表《地位价值》一文据作者注记,原载于《大公报·战国》上的文章题目为《地位价值》,后来收入沙学浚自著《地理学论文集》(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之首篇,改动文章题目为《位置价值》,文中的表述也一律改为“位置价值”,这反映了作者对“位置”这一概念的重新认识。,涉及一国之首都的位置价值问题,具有一定的区位论色彩。1946年5月5日,当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之前,学界和社会上曾有过非常激烈的选建都城问题的讨论当时出版的书籍有张君俊著《战后首都之研究》,国都研究会出版,1944年;独立出版社资料室编《建都问题论集(附历代建都议)》,独立出版社1944年版。。当年12月10日,倪志书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古都区位论》一文,先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中国历史上五大古都之利弊,然后认为当下的中国,设立南京(首都)、西安(陪都)、北平(陪都)三都较合理,理由是在中国历史上,凡属真正统一全国的王朝,其首都均在以此三都为顶点的等边三角形之上,否则其国势颇多偏安之嫌,不能相互顾及,向社会各界提供了采用区位论思想做出的分析结论。

若就德国区位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的确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产过程中,为阐发生产要素布局特征和追求有效利润目的而做出的经济学分析,那么,这样具有浓郁经济地理色彩的理论可否或如何在古代国都选址过程中加以运用和认识,还是需要在一个相对规范的研究框架中展开和进行。

1984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内的《人文地理学》分册应社会各界之急需,破例率先安排面世,给学人们带来了一个意外和警醒,其中的“政治地理学”条目之下排列着“行政区划”“领土”“地缘政治学”三个辞条,却无“国都”或“首都”这样的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人文地理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212页。“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辞条系由人文地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李旭旦教授撰写,“行政区划”“领土”辞条系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赵书文编辑撰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都研究资料的缺乏,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现实中的国都研究远不如历史上的国都研究方便易行。

本着学术探讨的目的,本文谨以汉至唐时期长安都城的政治地理过程为例证,做一次区位论指导下的尝试性研究,甚望得到有识者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