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波斯波利斯的黄昏
任超 摄

天将破晓,世界黑白分明。
东方既白,世界五彩缤纷。

这是篇读书笔记。我想用中国眼光读一点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国比一比,看看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彼此有什么来往。(1)

研究伊朗是门大学问,不光要学多种古代语言,还要掌握多种现代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不然没法读一手材料。我这把年纪,恶补外语是来不及了,只能找点英文书和中国翻译的书,试着读一读。

伊朗史,太专门。我于此道是外行,但兴趣盎然,像很多普通读者一样,找到什么算什么,知道一点算一点,非常业余。我是因无知而好奇,因好奇而读书。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业余读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为自己读书,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读书——不是为了混学历,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博学界喝彩,不是为了讨大众欢心,更不是为了跟同行较劲,显摆自己学问大。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我觉得,一切从零开始,工作之余,消愁解闷寻开心,这才叫正常读书。业余读书才是最大享受。

读伊朗史,有三个问题要预习一下。

一 伊朗地理

伊朗位于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是因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而隆起,多褶皱山系,地震频发,(2)从地图看,形状略如元宝,四面环山,两面临海。

山:北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佩特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西北—东南有扎格罗斯山脉(内侧还有库赫鲁德山脉),南有莫克兰山脉,东有苏莱曼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是一横,扎格罗斯山脉是一捺,最重要。伊朗的三大古国,埃兰、米底、波斯即分布在这一撇一捺。今天的伊朗,人口最集中,还是在这一撇一捺。前者的主峰,达马万德峰(或译德马峰)是座休眠的火山,在德黑兰东北70公里,高5671米,为中东最高峰,也是亚洲最高的火山(比日本的富士山高1895米)

海:北有里海,南有波斯湾和阿曼湾。里海两侧是北方游牧人南下的大通道,自古多障塞,特别是走中亚的通道,更重要。雅利安人南下,是从阿富汗、土库曼斯坦进伊朗。蒙古西征,突厥南下,也是从这一带进伊朗。大流士一世的爸爸是帕提亚和希尔卡尼亚总督,曾经管过这一带。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追击,也是逃到这一带,被他的帕提亚总督杀死,死在巴克特里亚。伊朗历史上的帕提亚帝国(中国古代称安息)就是从土库曼斯坦崛起。波斯湾和阿曼湾,伊朗对岸是阿拉伯半岛。

河:伊朗缺少真正的大河,特别是外流河。境内最大可以通航的河是卡伦河。卡伦河是阿拉伯河的支流,阿拉伯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合后,流入波斯湾的一段。卡伦河的最大支流是迪兹河,其他多是季节性的内陆河。因为干旱缺水,聪明的伊朗人发明了坎儿井(kārēz或qanāt)。伊朗到处都是坎儿井,尤其是山坡和山脚。网上有一条消息,说伊朗打算开凿里海-波斯湾大运河。里海到波斯湾,直线距离最短也有8000公里,比京杭大运河(1442公里)长很多倍。

这座高原,分东西两半,西半是伊朗(占三分之二),东半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占三分之一)(3)

伊朗,国土面积1648195平方公里,跟中国新疆差不多大,除横跨欧亚二洲的俄国,比任何欧洲国家都大。

伊朗西部,以扎格罗斯山脉为隔,与两河流域的伊拉克相望。伊拉克,两河流域上游为亚述,下游为巴比伦尼亚,南为苏美尔,北为阿卡德。近东文明好比一个大旋涡,过去多以埃及为这个旋涡的中心,不对,伊拉克才是这个旋涡的中心。周边国家是以它定阴阳向背。伊朗脸朝西,背朝东,跟中国相反。它是以两河流域和两河流域以西包括地中海沿岸为前,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为后。伊拉克以西有叙利亚,以北有土耳其,即安纳托利亚半岛,赫梯、吕底亚、乌拉尔图等古国曾先后出现在这个半岛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也崛起于此。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古称黎凡特。黎巴嫩一带是古腓尼基。以色列以西为埃及、利比亚,也都是文明古国。

伊朗中部和东部,北有卡维尔盐漠,南有卢特荒漠,人烟稀少,比较荒凉。其东面以加恩山脉和萨哈德高原为隔,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隔山相望。阿富汗是古代的大夏,巴基斯坦是古代的印度。

伊朗北部,东起呼罗珊省北境,西抵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里海南岸,有一条狭长通道,即著名的呼罗珊大道。东边的枢纽是戈尔甘,西边的枢纽是大不里士,中间的枢纽是德黑兰。戈尔甘有如中国的山海关,德黑兰有如中国的北京,大不里士有如中国的嘉峪关。此道是连接中亚和安纳托利亚的游牧走廊。为防嚈哒(白匈奴)入侵,萨珊波斯曾在戈尔甘一带修筑长城(戈尔甘长城),号称“红蛇”(Red Snake)。突厥入侵和蒙古入侵皆由此道。(4)

伊朗南部,隔海相望是阿拉伯半岛,沿岸有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地方。

所有这些地方加一块儿,即旧之所谓近东,今之所谓中东。

中东是三洲(欧洲、亚洲、非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交会之地。伊朗历史上的许多王朝曾先后拥有它。

研究世界史,不能不研究伊朗史。

二 伊朗人民

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大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大国也不例外。

古代近东,种族、语言、宗教十分复杂。(5)《圣经·旧约》说,诺亚三子为闪、含、雅弗。(6)传说,闪的后裔是闪米特人,含的后裔是含米特人,雅弗的后裔是雅利安人。闪米特人包括古亚述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迦南人和今犹太人、阿拉伯人。(7)含米特人包括古埃及人和今科普特人、库希特人。雅利安人指说印欧语的伊朗人和印度人。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波斯人是从北方南下的一支雅利安人。(8)

伊朗,过去叫波斯。不仅西方人这么叫,我国史书也这么叫。“伊朗”是什么概念,“波斯”是什么概念,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恐怕要说明一下。

第一,“伊朗”一词不仅见于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阿维斯塔》,也见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铭刻,可谓持之有故,并非近现代才发明,就像中国有很多朝代,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名称,但我们用“中国”统称之,“中国”也是西周就有的概念。“伊朗”一词,本指“雅利安人的土地”。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游牧人,(9)他们从南俄草原南下,逐水草而居,一度定居于河间地区(阿姆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10)后来分道扬镳,一支沿呼罗珊大道,入伊朗高原,一支翻兴都库什山,去印度河流域。前者是伊朗人,后者是印度人。自古游牧民族南下,河间地区是个集散地。(11)雅利安人不光是伊朗雅利安人,也包括印度雅利安人,甚至包括说伊朗方言的其他各族。(12)

第二,伊朗古国,埃兰最早。埃兰在今胡齐斯坦省,现代居民有不少阿拉伯人,但古代原住民肤色偏黑,可能与达罗比荼人有关。(13)米底在伊朗西北。米底人是现代哪一族,不太清楚,或与伊朗西北山区的库尔德人(14)、卢尔人有关。库尔德人主要分布在库尔德斯坦省和呼罗珊省。波斯人,祖庭是法尔斯省,现在遍布全国。居鲁士二世时,波斯与米底联姻,为甥舅关系,(15)一度臣服米底,为米底附庸。希罗多德说的“米底六部”和“波斯十部”是伊朗雅利安人的两支。(16)历史上的“波斯人”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波斯人指初居法尔斯省的波斯人,有别于西北山区的米底人。但广义的波斯人则包括米底人,希腊人往往混言无别。

第三,历史上的“波斯”,无论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波斯王朝,还是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都比现代伊朗大。“伊朗”和“中国”一样,都是历史形成的概念。现代伊朗,领土范围只限伊朗高原西部,比历史上的“波斯”小很多。另外,现代伊朗是多民族国家,波斯人只是伊朗人中的一族。1935年,礼萨·汗(Reza Shah Pahlavi,1878—1944)把“波斯”改成“伊朗”,主要是为了强调伊朗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即现代民族国家。(17)国际上已通用这一国名。1979年成立的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Iran)也仍把“伊朗”当正式国名。过去说的波斯学,现在已改称伊朗学。在我看来,西方所谓的“汉学”也应改称“中国学”,不仅包括研究汉族的学问,也应包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学问。(18)

“伊朗人”,概念比“波斯人”大,就像“中国人”,概念比“汉族人”大。(19)美国汉学家给“中国人”下定义,说只有说汉语的人才是“中国人”,其他人不算“中国人”,十分荒谬。同样,我们也不能用这类定义讲伊朗人。

伊朗民族,按语言分,主要为三大语族:

1.伊朗语族:波斯人(分布全境)、吉兰人(主要在吉兰省)、马赞达兰人(主要在马赞达兰省)、库尔德人(主要在库尔德斯坦省、克尔曼沙阿省和呼罗珊省)、卢尔人(主要在洛雷斯坦省)、巴赫蒂亚里人(主要在胡齐斯坦省和恰哈尔马哈勒—巴赫蒂亚里省)、俾路支人(主要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20)

2.突厥语族:阿塞拜疆人(主要在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土库曼人(主要在戈莱斯坦省和阿尔达彼勒省)、卡什凯人(主要在法尔斯省和伊斯法罕省)

3.闪语族:阿拉伯人(主要在胡齐斯坦省和霍尔木兹甘省)

2017年3月统计,伊朗人口为7992万,波斯人占大多数,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其次是库尔德人。(21)

伊朗以伊斯兰教为国教,90%—95%的居民信伊斯兰教,除4%—8%为逊尼派,绝大多数属什叶派。信其他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祆教等)的人只占2%。伊朗各族,除库尔德人的多数、俾路支人、土库曼人和阿拉伯人属逊尼派,多为什叶派。

三 伊朗历史

伊朗,历史悠久,遍地是古迹。它的历史分两大段,一段是前伊斯兰时代,一段是伊斯兰时代。伊朗人的历史记忆主要是伊斯兰时期。前伊斯兰时期,几乎完全被遗忘,只是到了20世纪,靠考古发掘和铭文释读,才一步步恢复起来。

(甲)前伊斯兰时代

研究早期伊朗史,除了《阿维斯塔》中的古史传说,文献史料只有两种,一种是古典作家对伊朗的描述,一种是希伯来《圣经》的有关记载,伊朗本身,史料反而阙如。古代铭刻和考古资料,倒是现身说法,但这种号称“东方学”的学问却完全是由西方人一手打造。

1.史前时代(约前80万年—前4000年)

旧石器时代多山洞遗址(距今80万年—前10000年)(22)新石器时代多丘墟遗址(前10000—前4000年)(23)

2.埃兰王国(Elam,前3200—前540年)

伊朗有三大古国:埃兰、米底、波斯。三国之中,埃兰最古老。(24)埃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嵌入伊朗高原的部分,与巴比伦关系最密切。它不仅包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入海处的苏西安那平原,也包括其西北和东南的山区,大体相当今胡齐斯坦省,以及该省周边的地区。(25)埃兰历史分早埃兰时期(约前3200—前2700年)、古埃兰时期(约前2700—前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前1500—前1100年)和新埃兰时期(约前1100—前540年)(26)最初,埃兰是个多中心的城邦联盟,后来逐渐以苏萨为中心。埃兰王国相当中国的龙山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铜石并用时代)和通常说的“三代”(夏、商、西周)

3.米底王国(Media,前727—前550年)

米底与亚述只是一山之隔,关系最密切。米底史,(27)一向比较模糊,不但缺乏文献记载,考古材料也不成系统。据希罗多德《历史》,离居鲁士最近,有四个米底王,一个斯基泰王。他们是戴奥凯斯(Deioces,前727—前675年)、弗劳尔特斯(Phraortes,前675—前653年)、马迪乌斯(Madyas,前653—前625年)、库亚克萨列斯(Cyaxares,前625—前585年)、阿斯泰亚基斯(Astyages,前585—前550年)(28)马迪乌斯是斯基泰王,其他四王是米底王。米底曾臣服于亚述,戴奥凯斯始统一米底各部,定都埃克巴坦纳。弗劳尔特斯兼并波斯,伐亚述,死于军中。斯基泰王马迪乌斯占领米底,达28年。库亚克萨列斯联合新巴比伦,灭亚述,是米底的鼎盛时期。阿斯泰亚基斯时,居鲁士娶阿斯泰亚基斯的女儿为妻,乘势崛起,终于取米底而代之。这段历史,大体相当中国的春秋早、中期。

4.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前550—前330年)(29)

波斯在埃兰东,米底东南,与两国都有密切关系。波斯与米底同族,居鲁士娶米底王阿斯泰亚基斯的女儿为妻,为米底附庸,但居鲁士号称安善王,安善是埃兰东部的城邦,与埃兰为邻,长期来往,关系更密切。波斯后来居上,兼并埃兰、米底、吕底亚、巴比伦,建波斯帝国。波斯初都帕萨尔加德,后建四都:波斯波利斯、埃克巴坦纳、巴比伦、苏萨。波斯帝国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大体相当中国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通常说的丝绸之路,中国—印度段,阿富汗是枢纽;中国—罗马段,伊朗是枢纽。中国和伊朗,战国时期,可能已互有所闻,两汉以来,关系更密切,史不绝书。《史记》《汉书》提到伊朗,是叫安息(帕提亚),《梁书》至《新唐书》提到伊朗,是叫波斯(指萨珊波斯)。《旧五代史》至《清史稿》仍沿用波斯这个名称。我国也把伊朗叫波斯。

5.马其顿帝国(Macedonian Empire,前330—前323年)

都巴比伦。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波斯帝国,建马其顿帝国,前后只有七年,相当中国的战国中期。

6.塞琉古(或译塞琉西)王国(Seleucid Kingdom,前312—前63年)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帝国分裂为三: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塞琉古王国,最初占有地中海东岸到印度河流域,包括今伊朗、阿富汗。公元前3世纪中叶,帕提亚和大夏崛起,其势衰落,退守叙利亚一带。中国史书叫“条支”。这249年,相当中国的战国晚期和秦代、西汉。

7.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前247—公元224年)

帕提亚本来是波斯帝国的西北行省,即今伊朗呼罗珊省和土库曼斯坦的南部。它的第一个国王是阿萨希斯一世,故这个王朝也叫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书叫安息。安息就是翻译阿萨希斯。我国和伊朗交往,明确见于记载,是始于这一王朝。帕提亚初都尼萨(在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先迁埃克巴坦纳(在伊朗哈马丹),后迁泰西封(在伊拉克迈达因)。这471年,相当中国的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秦庄襄王三年—魏黄初五年)

8.萨珊帝国(Sassanid Empire,224—651年)

萨珊波斯是从波斯故地的地方政权发展而来,中国史书亦称波斯。其创始人是阿尔达希尔一世。其祖父萨珊,传说是伊斯塔克尔城阿纳希塔庙的祭司。这座古城就在波斯故都波斯波利斯和波斯王陵纳克什·鲁斯塔姆之间。公元224年,萨珊波斯占领两河流域后,定都泰西封,后迁菲鲁扎巴德和比沙普尔。菲鲁扎巴德在设拉子南,比沙普尔在设拉子西,都在今法尔斯省。这427年是波斯复兴,臻于极盛的时期,大体相当中国的汉唐之间,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代到唐初(魏黄初五年—唐永徽二年)

(乙)伊斯兰时代
1.阿拉伯入侵(651—1258年)

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叫“大食”。最初由四大哈里发统治(632—661年)

651年,萨珊波斯灭于阿拉伯帝国的第三任哈里发,即伍麦叶哈里发(Umayyad Caliphate,或译倭马亚阿里发),伊朗历史进入伊斯兰时代。

这一时期有两个阿拉伯王朝统治过伊朗:

(1)伍麦叶王朝(Umayyad Caliphate,661—750年)

以叙利亚为中心,都大马士革,中国史书叫“白衣大食”。这89年,相当中国的唐代早中期(唐龙朔元年—天宝九年)

(2)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年)

以两河流域为中心,都巴格达,中国史书叫“黑衣大食”。这508年,相当中国的唐代中晚期和两宋时期(唐天宝九年—宋宝祐六年)

1258年,阿拔斯王朝灭于第三次蒙古西征。

2.突厥入侵(962—1231年)

这一时期有三个突厥王朝统治过伊朗全境或部分地区:

(1)加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962—1186年)

都加兹尼(在阿富汗)。这224年,大体相当中国的两宋时期(宋建隆三年—淳熙十三年)

(2)塞尔柱帝国(Seljuq Empire,1037—1194年)

初都内沙布尔(在伊朗呼罗珊省),后迁雷伊、伊斯法罕。这157年,大体相当中国的两宋时期(宋景祐四年—绍熙五年)

(3)花剌子模王朝(Khwārazm,1138—1231年)

都戈尔甘(在伊朗格莱斯坦省)。这93年,大体相当中国的南宋早中期(宋绍兴八年—绍定四年)。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灭于第二次蒙古西征。(30)

3.蒙古入侵(1258—1502年)

蒙古西征分三次:第一次是1219—1224年,第二次是1231—1245年,第三次是1252—1258年。三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其中之一为元宪宗之弟旭烈兀所建的伊尔汗国。其后的帖木儿帝国也是蒙古入侵的遗产。

(1)伊尔汗国(Ilkhanate,1256—1357年)

初都马拉盖(在东阿塞拜疆省),后迁大不里士(在东阿塞拜疆省)、苏丹尼耶(在赞詹省)。这101年,大体相当中国的南宋晚期和元代(宋宝祐四年—元至正十七年)

(2)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1370—1507年)

帖木儿出生于乌兹别克,即蒙古帝国的西察合台汗国,本人是突厥人,但与蒙古王族通婚,其所建帝国横跨中亚、西亚和南亚,初都撒马尔罕(在乌兹别克斯坦),后迁赫拉特(在阿富汗)。这137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明代早中期(洪武三年—正德二年)

4.近五百年的伊朗王朝(1501—1979年)

(1)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

波斯人建立的王朝,初都大不里士(在东阿塞拜疆省),后迁加兹温(在加兹温省)和伊斯法罕(在伊斯法罕省)。这235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明中期至清早期(明弘治十四年—清乾隆元年)

(2)阿夫沙尔王朝(Afsharid Dynasty,1736—1796年)

大呼罗珊阿夫沙尔部(土库曼人的一支)建立的王朝,都马什哈德(在呼罗珊省)。这60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清中期(乾隆元年—嘉庆元年)

(3)赞德王朝(Zand Dynasty,1750—1779年)

拉克人(Lak,卢尔人的一支)建立的王朝,都设拉子。这29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清中期(乾隆十五年—四十四年)

(4)恺加王朝(Qajar Dynasty,1779—1921年)

突厥恺加部建立的王朝,都德黑兰。这142年,大体相当中国的清中期到民国初年(清乾隆四十四年—民国十年)

(5)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1925—1979年)

礼萨·沙·巴列维(Reza Shah Pahlavi,1878—1944年)建立的王朝,都德黑兰。

5.伊朗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1979— )

今伊朗,都德黑兰。

这两段历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东文明的阶段。波斯帝国时期,伊朗是整个中东文明的集大成者,它的历史,不仅涉及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埃及,涉及希腊、罗马、拜占庭,甚至跟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也有关。亚历山大东征,只是现成接收这个帝国。希腊化的影响比较短,并未在伊朗站住脚。所谓希腊化,主要是通过舟船,借助海上贸易和殖民浪潮,往西传、往南传,影响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东,主要是骑马人的天下。世界历史的东西对抗,一直在这两极之间。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兰文明的阶段。这一阶段,伊朗先后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现在的伊斯兰世界是由这三次入侵共同创造,但蒙古人来如流水去如风,真正留下的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仍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段又分前后两段,蒙古入侵以前是一段,蒙古入侵以后是一段。蒙古入侵后的近五百年是伊朗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新阶段。

读伊朗史,你会发现,你是在读世界史。伊朗史,西边牵着近东史和欧洲史,西南牵着南亚史,东北牵着中亚史和东亚史。

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的钥匙。

现代伊朗是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时代以前的历史,主要靠16世纪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西方探险家的探险,西方考古学家的考古,才恢复起来,和很多东方国家一样。

伊朗历史,近五百年很重要,特别是20世纪,更重要。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可惜,转型是被动转型,被西方列强推着转。伊朗和中国一样,也是被西方列强瓜分。英、法、德、俄四国都插手伊朗的内外事务,英、俄势力最大。伊朗北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31)伊朗为了摆脱英、俄的控制,也曾寻求法、德两国的支持,(32)并不成功。美国控制伊朗,主要在“二战”后,1979年,也宣告结束。(33)

世界历史,从传统到现代,有三座大山要推翻,一是教权专制,二是封建割据,三是君权专制。(34)

西方自己,与伊朗类似,历史也分两大段,中世纪以前是所谓“异教文化”,中世纪以来是基督教一统天下,前后断为两截,连不到一块儿。他们要推翻这三座大山,前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有启蒙运动、欧洲革命,最后要落实到革命。英国革命(1640式),自上而下搞立宪,法国革命(1789式),自下而上搞共和,方式不同,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解放市民阶层(后来的资产阶级)

他们的革命,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反对宗教大一统:一是认祖归宗,重续香火,拿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当自己的文化源头;二是提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导致社会世俗化、宗教多元化和科学知识推广)

第二步是打击封建贵族,削平封建割据(导致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三步是推翻君主专制(导致立宪民主或共和政体)

这三步,前两步是以尊王为前提,一是申君权,反教权;二是借专制,反封建。这种专制是一种开明专制,西人叫绝对主义。绝对主义是革命的必要铺垫。一切水到渠成,才有最后这一步,即推翻君主制或改良君主制。

上述三座大山曾经是欧洲革命的对象,但同时也是欧洲的传统文化,即使暴风骤雨,摧枯拉朽,历史的尾巴仍割不断。今欧洲44国,还有12国是君主国,传统天主教仍归梵蒂冈领导,广义的基督教文化随西方势力的全球扩张,铺天盖地。(35)

伊朗革命也不容易,比西方革命更不容易。

第一,19世纪和20世纪,在很长时间里,伊朗被西方列强瓜分和奴役。它的一切举措都受控于人。这种国家的革命,和欧洲革命不一样,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国家统一,什么都谈不上。它有一个最大矛盾,即任何政治势力都借助外国势力,但任何政治势力也寻求摆脱外国势力,民族革命是第一位。这和欧洲革命不一样。

第二,历史上,王权和教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关系很微妙。(36)西方列强在落后国家物色代理人,反共是首选,其次是世俗强权和宗教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惜支持任何保守势力和分裂势力,哪怕最不喜欢的势力。因此革命的逻辑和顺序经常被颠倒。革命的老师最怕学生革命,特别是害怕他们摆脱自己的控制。

20世纪,伊朗经两次大战,历四场革命。

两次大战,伊朗都宣布中立,但两次都无法中立,反而以同情德国被问罪,成为列强干涉的借口。大国间的较量,始终决定着伊朗变革的走向。

1905—1911年,伊朗有立宪革命,好像我们的戊戌变法,结果被俄军和王党扼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宣布废弃英俄瓜分伊朗的不平等条约和从伊朗撤军,但英军趁机占领伊朗。

1920—1921年,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库切克·汗(Mirza Kuchik Khan,1880—1921)领导的丛林运动(Jungle Movement)与刚刚成立的伊朗共产党合作,在吉兰省成立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伊朗的“红色革命”。结果被礼萨·汗镇压。1930年,共产党被取缔。1941年,伊朗共产党人拉蒂马什等人在苏联的支持下重建党组织,改名人民党(Tudeh Party of Iran)。1979年,此党参加过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革命胜利后,再度被镇压,被迫流亡欧洲,主要在德国和英国。

1926—1979年的巴列维王朝,既反对“红色革命”(共产主义),也反对宗教势力。1963年,小巴列维父子推行的“白色革命”是西方化下的世俗化和民族化。

1979年以前,巴列维王朝的现代化以尊君权、黜教权为特点。这种世俗化是以西方化为背景。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与之正好相反。它要反对的恰好是世俗化和西方化。新的革命口号是:既不要东方(“红色革命”),也不要西方(“白色革命”)

西方扶植的亲西方政权,在反共优先的前提下,一般只有两种选择,不是君权(或者叫军权),就是教权。无论哪种选择,都不能让西方满意,达到他们认可的标准,因而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干预,从媒体批评、经济制裁到军事政变、武装干涉,都有十足理由,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

1971年10月,伊朗国王巴列维曾在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举行盛大仪式,庆祝伊朗建国2500年,当时有20个国家的国王、14个国家的总统前来捧场。他们住在豪华的帐篷旅馆,饭菜订自法国的马克西姆餐厅,烧钱两亿美元。(37)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身着古装,扮作古波斯军队的步兵、骑兵、海军,浩浩荡荡,列队行进,从大平台下经过,接受检阅,简直像薛西斯的大军再现于世。当时的宣传讲得很清楚,巴列维庆祝的是君主制,长达2500年的伊朗君主制。

然而不到八年,事情却急转直下,走向反面。谁也想不到,正是在伊朗最富的时候,伊朗最强的时候,革命却突然爆发,来自左中右的所有势力,拧成一股力,把国王打倒。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支持它的美国被赶走,小巴列维和他爸爸一样,客死他乡,2500年的伊朗君主制宣告结束。

从此,伊朗走向共和,和中国一样。和中国不同,这个共和国是叫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它要回归的传统,是伊斯兰教对国家行为的绝对指导。

中国有句老话,“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38)读伊朗史,也有同样的问题在心头。

伊朗史太长,我想从中间选一段,以阿契美尼德王朝为阅读对象,先从 这一段读起。

2017年7月2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1) 中国学者对中伊关系很重视,但研究多侧重于晚段。参看赵俪生《丝绸之路上两大国——伊朗和中国历史的比较》,收入氏著《学海暮骋》,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279—290页。

(2) 中国大陆,西北高,东南低。《淮南子·墬形》说,这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其实按大陆漂移说,南亚次大陆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的结果,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也是这一撞击的结果。中国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亦多地震。

(3) 阿富汗,历史上曾属波斯。巴基斯坦,历史上曾属印度。阿富汗从波斯独立是1747年,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是1956年。

(4) E. W. Sauer, H. Omrani Rekavandi, T. J. Wikinson, and J. Nokandeh, Persia's Imperial Power in Late Antiquity:Great Wall of Gorgan and Frountier Landscapes of Sasanian Irann, Oxford:Oxbow Books, 2013.

(5) 世界四大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在欧洲,黄色人种主要在亚洲(美洲原住民也属这一种),黑色人种主要在非洲,棕色人种主要在大洋洲。世界九大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印欧语系主要在欧洲,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比荼语系主要在亚洲,闪—含语系主要在西亚、北非。

(6) 见《创世记》(5:32; 6:10; 7:13; 9:18; 10:1-2),《历代志上》(1:4-5)。

(7) 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出自闪米特人。

(8) 现代中东五大族:阿拉伯人,约23000万人;伊朗人,约7992万人;土耳其人,约7866万人;库尔德人,约3000万人;以色列人,约850万人。

(9) 19世纪以来,雅利安人的概念一度被泛化,泛指操印欧语的游牧人,这里用其狭义,指《吠陀》《阿维斯塔》代表的印、伊二族。

(10) 估计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阿维斯塔》描写的游牧天堂,可能在这一带。

(11) 雅利安人分东西两支。米底人和波斯人属于西部雅利安人。伊朗东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操伊朗方言的人属于东部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如何进入伊朗,一向有两种说法,旧说是从里海西侧,翻大高加索山脉,从阿塞拜疆入,现在多认为是从里海东侧,沿呼罗珊大道入。参看M. Waters, Ancient Persia, p. 19。

(12) 如古代操西徐亚语、巴克特里亚语、粟特语、吐火罗语的部族,现代操塔吉克语、普什图语、俾路支语的各族。古代活跃于中亚的主要是这类部族,而不是操突厥语的部族。

(13) 王兴运《古代伊朗文明探源》,第92—95页。案:古代黑奴贸易,一直有从非洲东海岸到埃及、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和印度的路线。伊朗非洲裔居民(Afro-Iranian)主要分布在胡齐斯坦、霍尔木兹甘和锡斯坦-俾路支斯坦三省,即与这一路线有关。亚历山大东征,从印度河流域南下,从波斯湾返回,见到很多肤色偏黑的居民,他曾以为是在尼罗河和红海。

(14) 库尔德人,现在分属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语言属伊朗语族,是中东第四大族,人口仅次于阿拉伯人、突厥人和波斯人。

(15) 希罗多德说,居鲁士的父亲冈比西斯一世娶米底王阿斯泰亚基斯的女儿曼丹尼为妻,生下居鲁士。居鲁士是米底王的外孙。见希罗多德《历史》,I. 107-130。

(16) 希罗多德《历史》,I. 101, 125。

(17) 作为历史文化概念,波斯可以等于伊朗,但作为国家概念,只称伊朗。

(18) 1814年,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在法兰西学院创办的汉学讲座,从一开始就是汉、满、蒙三语讲座。

(19) 埃尔顿·丹尼尔《伊朗史》,第1—4页。

(20) 呼罗珊省的库尔德人是萨法维王朝时期迁过去的。洛雷斯坦(Luristan),或译卢里斯坦。

(21)  美国中情局的统计是:操伊朗语的民族占79%,其中波斯人(包括马赞达兰人和吉兰人)占61%,库尔德人占10%,卢尔人占6%,俾路支人占2%;非伊朗语的民族占21%,其中阿塞拜疆人占16%,土库曼人和其他突厥人占2%,阿拉伯人占2%,其他民族(如亚美尼亚人、塔里什人、格鲁吉亚人、希尔卡尼亚人和亚述人)占1%。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统计是:波斯人占65%(包括马赞达兰人、吉兰人、塔里什人),阿塞拜疆人占16%,库尔德人占7%,卢尔人占6%,俾路支人占2%,突厥部落民(如卡什凯人)占1%,土库曼人占1%,非伊朗语和突厥语的民族(如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希尔卡尼亚人、亚述人和阿拉伯人)加起来不足3%。

(22) 如克尔曼沙阿省的Bisotun Cave和马赞达兰省的Hotu Csve、Kamarband Cave (Belt Cave)。

(23) 如西阿塞拜疆省的Haji Firuz Tepe、Dalm Tepe、Pisdeli Tepe、Hasanlu Tepe、Geoy Tepe,东阿塞拜疆省的Yanik Tepe,克尔曼沙阿省的Asiab Tepe、Ganj Dareh Tepe、Sarab Tepe、Godin Tepe,洛雷斯坦省的Guran Tepe,胡齐斯坦省的Ali Kosh site、Chogha Mish site、Susa site,塞姆南省的Hisar Tepe,伊斯法罕省的Sialk Tepe,法尔斯省的Tal-e Bakun site、Tal-e Gap site、Tal-e Nukhudi site,克尔曼省的Yahya Tepe、Tal-e Eblis。

(24) 埃兰,《旧约》叫以拦(Elam),见《创世记》(10:22; 14:1, 9)、《历代志上》(1:17; 8:24; 26:3)、《以斯拉记》(2:7, 31; 4:9; 8:7; 10:2, 26)、《尼希米记》(7:12, 34; 10:14; 12:42)、《以赛亚书》(11:11; 21:2; 22:6)、《耶利米书》(25:25; 49:34-39)、《以西结书》(32:24-25)、《但以理书》(8:2),共30处。该书把以拦和亚述列为闪的儿子。

(25) 埃兰初指阿达姆东(Adamdun),后指两河流域以东,位于苏西安那平原及其周边山区(主要在北、东两侧)的城邦,如苏萨(Susa)、阿万(Awan)、西马什(Simash)、瓦拉赫什(Warahse)、胡呼努里(Huhunuri)和安善(Anshan)。阿达姆东可能在舒什塔尔,苏萨在舒什,阿万可能在迪兹富勒,主要分布在苏西安那平原,卡尔黑河和卡伦河流经的地方。西马什可能在北部山区(或说在霍拉马巴德,属卢里斯坦省),瓦拉赫什可能在西北山区,胡呼努里可能在东部山区(或说在伊泽,属胡齐斯坦省),安善位于设拉子西北,属法尔斯省,是东南方向更远的山区。它们,有些位于平原(阿达姆东、阿万、苏萨),有些位于山区(西马什、瓦拉赫什、胡呼努里、安善),苟遇洪水兵祸,便于进退。中埃兰时期,埃兰王自称苏萨之王和安善之王,苏萨指苏西安那平原及其周边,安善是埃兰向东南方向扩张的另一地区。

(26) 早埃兰时期是埃兰城邦形成的时期。古埃兰时期包括阿万王朝、西马什王朝和埃帕提王朝。中埃兰时期是埃兰的鼎盛期,以苏萨和安善为中心。新埃兰时期,安善被波斯占领,只剩苏萨一带。

(27) 米底,《旧约》叫玛代(Madai),见《创世记》(10:2)、《列王纪下》(17:6; 18:11)、《历代志上》(1:5)、《以斯拉记》(6:2)、《以斯帖记》(1:3, 13, 18-19; 10:2)、《以赛亚书》(13:17; 21:2)、《耶利米书》(25:25; 51:11, 28)、《但以理书》(5:28, 31; 6:8, 12, 15; 8:20; 9:1; 11:1),共24处。该书把玛代列为雅弗之子。

(28) 希罗多德《历史》,Ⅰ.16, 46, 73-75, 91, 96-99, 101-103, 106-112, 114-130, 162; Ⅲ.62; Ⅶ.8; Ⅸ.122。

(29) 波斯,《旧约》叫波斯(Persia),见《创世记》(36:33)、《约书亚记》(15:39)、《列王纪下》(22:1)、《历代志上》(1:44; 36:20, 22-23)、《以斯拉记》(1:1-2, 8; 3:7; 4:3, 5, 7, 24; 5:3, 6; 6:6, 13-14; 7:1; 9:9)、《尼希米记》(12:22)、《以斯帖记》(1:3, 13, 18-19; 10:2)、《以赛亚书》(34:6; 63:1)、《耶利米书》(48:24; 49:13, 22)、《以西结书》(27:10; 38:5)、《但以理书》(5:28; 6:8, 12, 15, 28; 8:20; 10:1, 13, 20; 11:2)、《阿摩斯书》(1:12)、《弥迦书》(2:12),共47处。

(30) 这一时期,伊朗境内的小王朝很多,这里只选阿拉伯人的两个王朝和突厥人的三个王朝,小王朝从略。

(31)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北方受日俄控制,南方受英美控制,与伊朗类似。

(32) 1927—1938年,蒋介石与德国也有过很好的合作。

(33) “二战”后,中国也受美国控制。

(34) 中国和西方不同,没有宗教大一统,没有封建贵族,只有皇权专制这一座大山。中国有造反传统,就连推翻皇权也比其他国家容易。

(35)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今日的欧洲也日趋衰落,很多教堂都办不下去。

(36) 历史上的宗教运动多起于追求平等,并以解救劳苦大众为号召。王权可以利用宗教统治民众,民众也可借助宗教推翻王权。

(37) 当年的帐篷支架仍留在大平台下,当年观看演出的看台和灯光设备仍留在大平台上,成为现代“古迹”。

(38) 语出文天祥,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七《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