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间的美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红霞帔的命运

《大长今》一出,以后宫争宠为题材的剧集热行一时,据说是从后宫的险恶反映职场的残酷,因此众女白领心有戚戚焉。那么,为什么没人想到选取宋代宫廷的“红霞帔”或“紫霞帔”做主角呢?演绎出身社会底层的女人的血泪奋斗史,这大约是最合适的选择了。

霞帔本来只是服饰的一种,据专家们的研究,它来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但是,在宋代,霞帔变成了女性礼服的一部分,也变成了女性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南宋人陈元靓所辑《事林广记》中即明确记载:“今代,霞帔非恩赐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间也。”所谓“霞帔”,必须由皇帝降恩颁赐之后,女性才有使用的权利,自然这样的使用者若非皇亲、嫔妃,便是高官的眷室。民间平民女性可以佩戴一种形式类似的帔,但只能叫做“直帔”。

福建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绣花霞帔实物(现藏福建省博物馆)

黄升墓出土的霞帔及金帔坠

宋宣祖昭宪皇后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实物,其形制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在一起,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相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金或玉的圆形“帔坠”作为装饰。这样的霞帔是宋代内、外命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如《宋史·舆服志》所记:

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所谓“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

正因为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宫廷中衍生出了“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后妃名号。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九年(1139),“后宫韩氏为红霞帔”。将韩氏泛称以“后宫”,说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实际是皇帝所开具的“授任书”,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女,“提升”为典字、掌字。据《说郛》中的《趋朝事类》,在宫廷“内命妇”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当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听宣、听直、书直则根本“不系入品”。

看得出来,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至于何以呼为“红霞帔”、“紫霞帔”?推测起来,普通宫女当然没有佩戴霞帔的权利,于是,受了皇帝恩宠的宫女,会被特别赐以红霞帔或紫霞帔。在宫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有正式名号的后妃们要按规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礼服,尚未获得“职称”的承恩宫女们当然没有这一资格,但是,她们可以在宫女服装上加佩红霞帔、紫霞帔,标示其特殊身份。

于是,那个时代的文献记叙陪随皇帝出宫、回宫的后妃队列,便会是:

诸殿阁分:皇后、贵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婕妤、国夫人、郡夫人(国夫人与郡夫人也是妃嫔或女官的名号)、紫霞帔、红霞帔,大内棕檐外,约有五百余乘轿……(《西湖老人繁盛录》)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宋朝皇帝赏赐红、紫霞帔,那是相当的大方,宫廷中经常会有成群身为红霞帔、紫霞帔的低级妃嫔。对于陈翠奴、刘十娘这样显然出身社会底层的女孩子,一袭霞帔,无疑如同一张入场券,让她们得以进入争夺后妃尊位的游戏场。南宋高宗的妃子当中,就有一位刘氏入宫后从“红霞帔”做起,一路升到贵妃。

但一旦争斗失败,迎来的命运也格外悲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哲宗晏驾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废黜一批哲宗身边的妃嫔、宫人,其中有位韩氏女子,便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为红霞帔。皇太后指责韩才人路数不正,脾气还坏,“且与一红霞帔名目,令往守陵”,实际是硬塞给韩氏一个最卑微的妃子身份,借此罚她去为哲宗守陵,在陵园中埋没一生。在此,“红霞帔”成了暗算的手段,也是侮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