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开放式创新的背景
创新(innovation)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创新在技术发展和社会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人类的创新活动产生了新的价值。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就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系统理论。他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组合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次明确指出:通过组合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构建全新的“生产函数”,即是“创新”。他同时也明确了,“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供应来源”均为创新活动的范畴。
20世纪50年代,在国外展开的针对技术创新概念与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索罗(Solo,1956)首先提出了“技术的变化包括现有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要素被投入实际的应用后,所带来的具体的技术安排、技术组合方面的变化,可称其为创新”。索罗同时指出,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是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必要条件。林恩(Lynn,1962)则从技术创新商业潜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创新是创新者对技术商业潜力的具体认识以及将其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能力与过程”。
关于“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概念的讨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给出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发端于新概念与新创意,在创新活动的进程中,通过剖析与最终解决现实的技术问题,最终成功地将技术难题的解决和技术创新的结果有效地转化和应用。”技术创新是“创新”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仅将创新理解为技术创新,就缩小了创新涉及的范围。技术方面的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也不可或缺,甚至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作用更大。因此,创新的概念与内涵应该包括技术创新层面和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层面两个维度。
创新活动的不断实践与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紧密关联。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与阶段,创新活动发展的表现形式,即生产函数的构成要素以及组合方式也有所不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的战略安排时,呈现出越来越注重合作、开放和融合的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爆炸式增长与提升,创新与以往相比,处于更加显著和重要的位置。随着技术和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创新进程更加有效的协作和配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开放式创新就是创新发展的必经阶段。
关于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OI)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范·德·梅尔(Van der Meer,2007)指出,当前创新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就是开放式创新模式,创新型企业普遍运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与外部企业进行联合技术创新,其间实现自然地带动创新型企业间的知识扩散与转移。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创新发展的自发过程与实际需要。
总结来说,创新型企业外部创新环境的快速变化带来的技术发展与管理创新的现实压力、企业内部有限的创新与管理资源,以及企业响应时效约束等现实情况,是开放式创新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奠定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的实践背景与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