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青岛市政府研究室

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被称作推动经济增长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为切实发挥文化创意对青岛市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市政府研究室近期会同市文广新局开展调研,深入分析制约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借鉴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经验,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将抽象文化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的新兴产业,包含影视文化、设计服务、娱乐休闲等八个类别。与传统产业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强、渗透力强、附加值高等属性,其最大的特征是“跨界”,几乎可以融入各行各业,通过注入创意元素,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占GDP比重甚至超过汽车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约1/4,居全球首位,对其他行业和整个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要关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往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先导产业,越是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创意产业越能获得发展良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以《绿野仙踪》、卓别林系列喜剧为代表的电影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激增,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在亚洲掀起一股“韩流”,极大带动了出口和旅游业发展,为经济快速复苏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国内一些发达城市早已呈现文创产业热,如上海正成为我国的创意中心;北京发挥政治文化独特优势,文创水准向国际看齐;杭州的休闲创意、长沙的文化湘军、西安的皇城古都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近年来,青岛市围绕打造文化强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三年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8~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总体上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的阶段,尤其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不深入,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从总量规模看,2014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846亿元(2015年因统计口径调整至今未发布),仅为杭州的52.6%,深圳的54.5%;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9.7%,而杭州达到17.5%。从市场主体看,青岛市文化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据了解,杭州和深圳各有20余家文化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各有2家企业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而青岛市上市企业只有一家,没有一家企业入选30强。从产业结构看,文化用品制造业比重最大,约占70%,与互联网相关的数字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占比不到30%。杭州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现代传媒等产业占比已超过70%;上海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6%。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点集中在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年增长幅度均超过30%。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不够,“文化+”等领域尚未破题。尽管文化创意与旅游等出现了初步融合趋势,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一些重点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如“文化+体育”方面,在大型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广播电视等关键领域,还没有打造出知名度高的品牌和衍生品;“文化+互联网”方面,青岛市目前尚没有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融合不足,在提升文化创新力、优化资源配置上起不到带动作用,无法有效地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制约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端创意人才不多,领军人物匮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端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青岛市情况看,一方面缺乏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特别是与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影视制作、软件开发、创意策划等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缺乏支持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人才多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化、市场化的高水平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既懂文化又懂产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无法适应产业融合发展需求。

二是载体建设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创意园区作为盘活创意文化资源、吸引创意人才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成长的“摇篮”。近年来,青岛市虽然大力推进千万平米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但现有园区在建设和运营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园区建设层次“低”。2004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六批26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1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两批10家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据了解,深圳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杭州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但青岛市仅有国家级示范基地3家,至今尚未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标志性园区。园区经营“散”。很多产业园都是“撮合式”的,建设前没有科学长远的规划,建成后才对外进行招商,功能单一,产业链条不清晰,园区与园区之间互补性不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现有园区在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投资融资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孵化服务功能十分薄弱,有的园区管理机构仅相当物业管理公司,远不能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

三是保障措施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难。在规划指引上,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相对滞后,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和分类指导,现有产业资源整合不够,各区市联动发展机制未形成,呈现各自为政现象,未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在政策体系上,青岛市2013年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但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尚未出台。而国内大部分省市已制定了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深圳出台了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等专项政策,杭州出台了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建设全国数字内容中心等专项政策,对重点产业门类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落实上,2013年出台的《青岛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了17条扶持措施,有的至今未落实。扶持资金无论是数额还是覆盖面都显不足。据统计,2014年、2015年青岛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5800万元和3000万元,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每年5亿元,杭州每年4亿元,广州每年2亿元。

二、外地经验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载体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经验做法值得青岛市借鉴。

在融合发展上,深圳作为文化积累相对薄弱的新兴城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根源就在于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了文化要素、生产要素的频繁流动和聚集,从而迅速形成了以“互联网+”“文化+”为特征的新兴产业集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走在了前列。天津2014年就出台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塑造“津津有味”城市旅游形象,整合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名人故居、风貌建筑等向游客开放,打造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曲艺演出街区,吸引众多游客。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播,让养在深闺的杭州西溪湿地名声大噪,傍西溪而生的西溪文化创意园,更是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将老城区的旧厂房、老仓库和小弄堂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摇篮。上海挂牌的文创产业园区中,有10余家都是在老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这类改造,都是立足于整座城市受益,原有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新的产业带动就业,避免了城市文脉的中断,环境也变得更加宜居。北京推出“2015五棵松体育文化消费季”活动,有效利用体育场资源融汇美食、音乐、涂鸦、科技等文化主题,受到了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在金融服务上,杭州成立了文化创意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国内首家文创支行,推出了银政投、文创集合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发行了规模达9亿元的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深圳首创了“文创贷”金融服务,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100亿元的授信,同时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资助、银企对接等机制,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南京2013年成立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这是全国首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随后成立了“文化银行”和全国第一家文化类小贷公司。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已向金融机构推送文化企业贷款200余批次,促成贷款9.7亿元。宁波2011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引导民间资本加快进入文化产业,推进了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力。

在人才培育上,北京专门开设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建设文化创意人才基地,为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杭州实施了“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视图传承薪火计划”“杭州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工业设计师赴国外进修计划”等重点人才建设项目。深圳实施孔雀计划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通过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打造各层次人才聚集洼地。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近5000家,全国近80%的珠宝设计师在深圳。

在载体建设上,上海围绕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实行“三不变”政策,即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不变,积极推动老厂房改造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狠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水平服务。湖南建立了长株潭文化产业一体化及互动机制,以长沙的优质园区和优势企业为火车头,发挥强势品牌的影响力和内生优势,打造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文化传媒、文化体育、文化出版、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

三、对策建议

当前,青岛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点之一就是瞄准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具有极高活跃度的创新型业态,应引起高度重视。依靠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领域、新业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新常态下逆势发展的“暖流”,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应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

要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文化产业强基工程。在加快东方影都、东方时尚中心等文化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创新潜质和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新产品特色、提升科技含量等方面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建设重点文化项目300个,新增小微文化企业30000家。二是实施影视产业突破工程。发挥东方影都产业优势,以影视产业为核心,引入国内外龙头企业,推动东方影都、国家电影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申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打造世界级影视产业高地。同时积极延长影视文化产业链,使前期投资策划和后期发行营销拉动相关产业领域,发展“大电影经济”。三是实施“文化+互联网”工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运用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催生培育新型业态,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通过实施青岛文化“云”工程,推进全市公共文化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全市文化活动信息的整合开发。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开展文化电商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文化产品(服务)信息发布、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积极发展O2O(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和C2B(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电商模式。出台支持“互联网+电影”的政策措施,打造基于互联网渠道的影视产业新模式。支持出版、广电、报业三大集团建设全国一流的全媒体集群,促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水平。四是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深化“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办好国际小提琴比赛、万影汇电影盛会等一批重大文化节会活动,着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实施文化创客培育工程。一方面,大力培育文化创客。支持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与海尔、万达等大企业共同建设文化创客学院,开展文化创客专题培训。支持举办国际文化创客大赛等活动,广泛吸引国内外一流创客,通过大赛设立“文化创客项目库”,发现、储备、培育和转化一批文化创意“金点子”。另一方面,加快文化创客空间建设。抓住老企业搬迁、功能区重建和产业转移契机,推进工业遗址和空置工业厂房改造,配建专业服务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虚拟孵化服务平台,为创客提供低成本的创新创业场所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服务。此外,要强化文化创客公共服务,建议成立青岛文化创客联盟,为青岛文化创客提供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借鉴上海等城市做法,向文化创客发放“文化创客服务券”,支持文化创客和文化小微企业购买急需的各类服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培育文化创客3万人。

(二)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特性,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领域:一是推进“文化+旅游”,充分挖掘青岛特色产业和自然环境的文化元素,使文化旅游在融合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青岛海洋文化、工业文化优势,以海滨风光为主线,串起琅琊影视文化带、环湾文化带、欧陆风情文化带、硅谷蓝色文化带、大沽河文化带,规划打造一条内涵丰富、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的海滨历史文化长廊。重点打造帆船体验、海洋科普研学游、休闲海钓等一批蓝色、新兴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对创意型、体验型产品的需求。加强对青岛百年历史以及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挖掘,丰富啤酒节、糖球节、世园会等各种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配合节会活动,延伸旅游服务和提升游客体验。加大对青岛名人故居的保护宣传,进一步开发景区、度假区的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二是推进“文化+体育”,发挥奥运城市等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赛事平台和体育资源,深入开展赛事观赏、帆船体验、休闲运动等体育旅游活动,打造以赛事策划、体育出版、体育影视、体育传播、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集群,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推进“文化+制造业”,综合利用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文化创意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青岛制造”向“青岛创造”转变。四是推进“文化+数字产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五是推进“文化+金融”,发挥社会化专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撬动”作用,鼓励发展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主导的“文化金融”模式,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构建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孵化的重要平台。六是推进“文化+商贸业”,以文化创意提升传统商业,鼓励商场、餐饮、酒店等强化创意设计,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体验式消费项目,打造商务服务与休闲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七是推进“文化+农业”,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意理念,充分挖掘自然、人文资源,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此外,积极推进“文化+城市管理”。鼓励将优秀创意设计注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开发利用具有文物价值的老建筑、老街区,赋予文化创意创新功能,为城市增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加强城镇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建议尽快出台全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由旅游、体育、经信、商务、农委、金融办等部门分别牵头推动。

(三)加快文化创意人才集聚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落实《青岛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实施文化名家等重点人才引进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国家和市级各类引智项目,加快引进创业创新高端人才和产业急需重点人才。探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共建青岛文化研究院,建设国内一流文化发展智库。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智库建设,广邀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与企业对接,搭建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的平台。谋划引进一批大师工作室,促进文化创意与资本对接,形成大师佳作、名人名企、潜力孵化的品牌集聚优势。二是加强人才培育。实施“青年文艺家发展计划”“文化创意人才成长计划”“城市文化学者培育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千人培训工程,多层次、多领域培育文化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鼓励驻青大专院校面向市场需求开设文化创意专业,培育多层次、实用型创意设计人才。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培养影视制作、数字动漫、工业设计、新技术、新传媒等高端人才。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规划引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权力、负面、责任等清单,让文化创意人士有更加开阔的“市场空间感”。同时,利用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租金补贴等,鼓励大学生及各类人才在青岛创新创业,把青岛打造成为文化创客成长的“热土”。

(四)加强产业载体建设

一是实施重点园区升级计划。以“千万平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对文化产业业态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园区发展科学规划,完善园区功能配套,突出主营业务,实现特色错位发展。加快提升动漫产业园、广告产业园、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国字号园区建设水平,到2020年打造30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二是提升运营和服务水平。围绕市场需求,整合集成各类资源,按照产业链各环节,构建产业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咨询服务、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文化企业大部分由小微企业组成,要围绕扶持文化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各区市建设众创空间集聚区,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园、科研院所积极性,加快构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文化创客空间。应用“互联网+”模式,在孵化器建设如海尔创客实验室、海创汇等一批线上虚拟孵化服务平台。

(五)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适度扩大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为更多中小微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采取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文化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着力破解融资难题。针对文化企业特有的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等特点,创新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产品。借鉴南京等城市经验,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开展“文创贷”,不断拓宽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同时,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采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打造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金融服务集群。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由相关市领导牵头,建立市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加强文化产业管理能力建设,借鉴深圳、杭州等城市做法,面向社会选聘高水平管理人才,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服务水平。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工作,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调研组成员 王舰艇 张 勇 范明明 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