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民间文学研究是李福清享有国际学术声誉最主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无论是他汉学研究兴趣的源起,还是日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俗文学、中国年画及东方学诸方面的研究成就,及至他的融通中西古今的比较方法论,莫不与民间文学研究息息相关。
李福清1950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国文学专业学习。为了学说汉语,1951年夏天,他大学一年级时,便独自来到了当时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境内的一个村子——米粮川,这里居住着东干人——19世纪回民起义失败后从甘肃、陕西来的回族后代。在这里,李福清第一次听到老乡们讲述的《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中国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1953,1954年他又专门到这里学习汉语口语,搜集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包括许多民歌、谚语,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谜语等等,并以此为素材写作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在汉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其中,他的四年级论文《东干族传统民歌的新材料》便发表在1956年第5期的《苏联东方学》(《Советское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杂志上;五年级的毕业论文《中国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也运用了这些资料。这些民间文学故事传说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最基本的重要素材,1958年,李福清在科学院第27期《东方学研究所简报》(《Краткие сообщения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上发表了《东干历史传说之一(韩信传说)》(Из дунданских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сказаний:сказание о Хань Сине),将他在米粮川记录的传说与书面材料做了比较研究。
在此之前,除了广州1929年《民俗》周刊66期第6—8页,发表过张冠英《传说与史实——关于萧何、韩信的传说》之外,没有关于韩信传说的记录,我的记录可以说是最早的。[1]
同年,在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简报》(《Краткие сообщения Института этнографии》)上也发表了《东干人历史传说》(О дунданских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сказаний);1977年,李福清和两位东干学者合作,选编了《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ир дунганской сказки // Дунганские народные сказки и предания),由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问世后,引起苏联国内外广泛关注,苏联的《亚非各族人民》(《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德国的《本事》(《Фабула》)等都有专文报道,学术界对该书传说故事的“原汁原味”,以及李福清进行的情节结构分析原则等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该书增补后,又经过中国东干语研究专家海峰教授将其中以俄文字母写就的东干语原稿转写为汉语,及连树声等人翻译,中文版[2]在中国面世。
自东干人的民间传说研究开始,李福清的民间文学研究至今已经进入全面涵盖中国,乃至东方各族民间传说、故事、神话等各个方面,并且李福清长期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等俄罗斯、中国高校培养汉学人才。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东方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学院院长伊里亚·谢尔盖耶夫·斯米尔诺夫(И.С.Смирнов)教授已经断言“一个有关中国民间创作研究的李福清学派”的出现[3]。
[1] 李福清:“我的中国文学研究五十年”,见李明滨编选:《古典小说与传说(李福清汉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页。
[2] 参见李福清编著:《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3] См.Китай и окрестности.Мифология,фольклор,литература.К 75-летию академика Б.Л.Рифтина,М.,РГГУ,2010,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