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鸟兽游鱼

牛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它能负重,会耕地,而且浑身都是宝:牛肉可以吃,牛皮是制作皮具的上好材料,牛角可以做成梳子等小用具。在古时候,牛还是重要的祭祀用品。有个词叫“牺牲”,指为了崇高目标献出宝贵生命,但这已经是引申义了,它最初指为了祭祀而宰杀的动物。“牺”“牲”都是牛字旁,说明在所有的家畜中牛是最重要的祭品。“牛”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是个典型的象形字。一个大牛头,上面竖起的是牛角,下面那个V字形是牛鼻子。先民在造字的过程中抓住了牛最显著的特征。

牛虽然形体庞大,还有角,但性情温顺,甚至连小孩都可以牵它,指挥它行动。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唐诗《牧童》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很是悠闲自然。现在人们除了管放牛叫“牧牛”之外,管放羊也叫“牧羊”,其实用字不够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甲骨文“牧”字():左边是头牛,右边有只手,手里拿着一根鞭子,正在驱赶左边的这头牛。从字形可以看出“牧”字的本义是放牛。那么放羊该用哪个字呢?“养”。甲骨文“养”字()是一只手拿着鞭子在驱赶羊。

饲养牛的地方叫“牛棚”或者“牛圈”,它也可以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就是“牢”()。“牢”是个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外面是栅栏(),栅栏里圈着一头牛()。我们今天说到“牢”一般指关人的地方,不过从这个字的字形可以看出,“牢”里最初关的不是人,而是牛。既然要关住牲畜,自然得坚固才行,所以“牢”又引申出了牢固、结实这层意思。

跟牛有关的汉字并不少,但很多在今天已经远离了本来的含义,比如说“特”字。“特”字的左边是“牛”,那什么样的牛可以称为“特”呢?首先它必须是公牛,其次还必须品种优良。这种牛既可以用来配种,又可以作为祭神的贡品,这就是“特牛”。因为这样的牛与众不同,所以“特”又引申出了特殊、特异等意思。还有“件”字,在现代汉语中,“件”通常是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于限定没有生命的物体,像一件衣服、两件快递、三件行李等等。可是稍稍琢磨一下“件”字的结构就会发现,它是由两个有生命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左边是“人”,右边是“牛”。《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件”字:“件,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牛体型庞大,人可以用刀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因而有“庖丁解牛”。“件”的原义是拆分物体,后来引申出了个体事物这层意思来。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字是“告”。“告”字上“牛”下“口”。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告诉应该用人的嘴巴,怎么会用牛的嘴巴呢?原来有的牛性情比较鲁莽,会用角抵人。主人就在牛角上绑根木棍,行人远远看到就知道要小心避让,这是牛主人无言的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