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与财富结构及制度基础研究
周小亮
(福州大学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价值核心,同时也是实现共享经济的集中体现。
我们认为:民生问题的求解,在理论上,不能简单套用以效用价值论为逻辑基础的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方法与政策主张,而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生产方式变革的唯物史观分析为逻辑基础,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基本原则,来探索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基础。
一、西方主流效用价值论不能成为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基础
西方和谐主流经济理论是以效用理论为逻辑基础来研究民生问题,并注重主观感知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性。以此逻辑,市场经济中商品的民生价值主要在于“使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心理状态”。至于商品本身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不重要。他们强调:商品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程中,只有效用大小和程度上的差异,而在性质上所有的商品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主观的满足感。
但是,回归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看到:效用本身主观性决定了它在改善民生中缺乏其物质结构基础和生产方式基础。效用是一种主观感知,而西方主流经济学者在对民生福利的研究中,总是想当然的以效用为逻辑基础,而不思考效用的源头、结构和形成。因此,以效用理论为逻辑基础来研究民生问题和改善民生实践路径,必然会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必须要有物质财富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的满足;必须具备合理的社会财富结构,才能产生合理的“效用结构”,进而才能全面改善民生。所以,改善民生的前提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上,创造良性互动的合理财富结构。因此可见:西方和谐主流效用价值论虽然对于改善民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意义,但不能成为民生问题求解和改善民生路径选择的理论逻辑基础。
二、改善民生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方式理论为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民生的关注和研究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出发的,其逻辑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唯物历史变革分析。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的唯物史观分析,可以发现:从前资本主义阶段到资本主义阶段,人类历史是一个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民生改善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性出发的。为此,应看到,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得到增多,人类的生活水平或民生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与改善。同时,也应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生改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生产关系或产权制度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还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现实来看,如果我国要构建民生为本经济理论,也应以生产方式为逻辑基础。一方面,“民生为本”是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缺少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及其结构的优化,“民生为本”就是一座“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而缺乏有效的制度对物质财富进行合理公平分配,也是无法真正实现民生为本的。如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好几倍,但是民生问题依然严峻并且有恶化的趋势,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在于增长的物质财富缺乏合理的分配制度。最后,必须强调,作为主观感知的效用是不能成为研究改善民生的逻辑基础。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此,效用这种心理意识是人对“物质的东西”的反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这种“物质的东西”是社会生产力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
三、促进民生财富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必然选择
既然生产方式变革是改善民生的逻辑基础,则毋庸置疑,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主题,也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与首要任务。目前,虽然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解决此矛盾,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则必然要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前提和物质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对市场经济资本主导下的谋求单一商品货币财富快速增长的理念,以及它与以劳动异化为典型形式的民生困惑之间进行反思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够约束资本主导和剩余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下而引发系列民生困惑问题,又能够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不断改善民生的新财富结构系统。
这一新财富结构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民生财富系统,要实现民生财富系统的协调发展,则必须促使民生财富系统三大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首先,商品财富与自然财富之间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商品财富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变的结果,无疑自然财富的丰裕对商品财富的自然属性起着决定作用,而人类对商品的消费结构及废物的排放又直接决定了自然财富的总量和质量。把自然界作为“免费礼物”的传统观点通常认为,自然财富丰裕会对商品财富的扩大再生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1 民生财富系统特征及其内在互动机制
然而,如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却呈现出了反向单调的现象。Auty(1993)等人也通过逻辑实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命题。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经验论证,我们认为,自然资源的丰裕能够为商品财富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潜能,之所以会出现“资源诅咒”现象,是源于“资源诅咒”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的存在——自然资源较高的经济租金引致大量的寻租行为,间接地“挤出”了其他生产性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Matsuyama,1992)。
另一方面,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商品财富创造的源与汇都始终离不开自然财富,而自然财富除了为商品财富输出自然资源,更承载和吸收了人们在生产和消费商品财富过程排放的废弃物。其次,商品财富与知识财富之间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商品财富和知识财富分别作为人类劳动价值的物质表现和精神表现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自然财富与知识财富之间需要实现良性互动。
依据上述民生财富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利用随机动力模型描述民生财富系统,即:
dy=diag(y1,y2,y3)[R+Ay+By(t-τ)]dt+σydB(t)
其中,时间t∈[0,∞],时间t-τ表示当τ>0时事件发生具有时间延迟性;y=(y1(t),y2(t),y3(t))T分别表示t时刻经济子系统下的商品财富、生态子系统下的自然财富和社会子系统下的知识财富的发展规模;R=(r1(t),r2(t),r3(t))T表示各子系统的内禀增长率;A=diag(a11(t),a22(t),a33(t))表示子系统内部的合作—竞争系数;表示系统间的合作—竞争系数,系数大于0表示系统间共生合作,系数小于0表示系统间竞争或兼并;σ=(σ1(t),σ2(t),σ3(t))>0为噪声强度,σydB(t)表示系统外因素对系统产生的随机干扰作用。
依据数学推导,我们可以推出:民生财富系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是:第一,商品财富的内禀增长率要大于自然财富(不存在“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时)与知识财富所造成的商品财富内部竞争强度;第二,自然财富内禀增长率要大于商品财富与知识财富分别对自然财富所产生的内部竞争作用与内部促进作用的综合强度;第三,知识财富的内禀增长率要大于商品财富对知识财富内部所产生的内部竞争强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实现民生财富系统的协调发展,还必须要求每个子系统必须合理地扩大再生产,否则任何子系统过度生产都可能造成民生财富系统的崩溃。
四、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财富生产制度是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础
生产力的解放与物质财富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只是为以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物质基础,而物质财富增长与结构优化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条件的分配或生产关系是实现、维护、变革当前“以物为本”经济发展方式向“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工具和关键手段,因此完善社会生产关系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促进财富增长和民生财富结构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与制度保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必须坚持、巩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根本制度。实现“民生为本”,必须发挥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公有经济要有一定“量”的大小,而且更在于要从公有经济的“质”着手,着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效率,努力培育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产权主体。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应该从质上着手,力求以质的提升代替量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的主导作用。此外,在探索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结合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机制的公有制经济形式,通过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形式与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结合,在不损害市场经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经济主导地位和控制力。
其次,要注重生产力的价值标准,并依据三维财富标准,以民生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完善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的物质生产力及财富协调发展制度基础。解放、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提升民生福利的物质基础。要解放、发展生产力,首要解放、发展人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强调“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但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在制度上,要突出民生导向和生产力的主体性特征。也就是说,物质生产制度设计应以人作为生产力的中心和主体,以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目的,使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只要我们既重视生产力的标准,又重视生产力的价值标准,则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最后,应依据协调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民生财富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一,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商品财富结构调整的民生价值取向。为此,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要着力优化民生财富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改变官员“唯GDP”政绩观。(2)破除商品财富增长的要素瓶颈,拓展多种生产力并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以协调利益冲突与矛盾。(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其二,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完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生态子系统作为“民生财富系统”中重要的具有生命力的子系统,而经济子系统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又对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与障碍,因此,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必须与生态子系统内禀增长率保持一种合理的开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基本国策,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为此:(1)应完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能够反映自然生态成本的价格机制,从经济子系统上降低商品财富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对生态子系统形成的外部压力。(2)应提高科技创新与自然生产力的有效结合,以绿色科技为支撑,加强自然生产力,从而提高自然财富内禀增长率。(3)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建设生态城市,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
其三,要构建统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着眼点的制度激励,拓展社会子系统关于知识财富的发展空间。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关于社会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促进作用是以顺应经济、自然发展规律的人文导向为前提的。虽然科学知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向生态子系统获取资源和排放废物的种类与方式,但人文知识对于人类价值观、社会制度安排与组织管理方式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要保证社会子系统的内禀增长率不断提高就必须促进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事实上这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具体表现。为此:(1)要不断地丰富知识财富生产的资源禀赋,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拓展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2)要平衡好政府利益、公众利益与知识生产过程自由价值意识间的内在张力,加强知识创造与政府目标间的联动关系。(3)要强化人文知识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意识,促进人文知识与经济子系统实现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人文经济。